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编点评:用"恩怨情仇"串起自己的读书故事,新颖的创意,风趣的语言,写出了小作者真实、生动的读书经历,让人印象深刻!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可是一些人说:"读书简直是浪费时间。"有一些人说:"读书是浪费生命。"还有一些人说:"读书是一种逃避。"  相似文献   

2.
正李镇西老师在《教有所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教育是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啊,人性的教育就是时刻关注着"人"动态变化的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的教育。前些时候,我教学的一堂课,更让我坚信:教学,应当目中有"人"。备课与备生的较量:是"不变"还是"万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一直将教学的  相似文献   

3.
盗窃犯是谁     
正有一家公司的仓库被盗了,警方一共抓到四个嫌疑人。嫌疑人甲说:"我们四个人都不是罪犯。"嫌疑人乙说:"我们四个人中有人是罪犯。"嫌疑人丙说:"嫌疑人乙和丁至少有一个不是罪犯。"嫌疑人丁说:"我不是罪犯。"现在已经知道这四个人之中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个人说的是假话。请问:究竟谁是盗窃犯?  相似文献   

4.
汉语里,"光"象征梦想、远方、未来等能够吸引和指引人前进的事物。一个人眼里有光,心里才会亮堂;一个人心里亮堂,才会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向往。正所谓:心怀光亮,才有远方。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事业。这或许意味着:第一,教育本身即有"趋光性",教育应该是"向光而行"的;第二,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光"的人,能够"发光"的人——因此与其说"教育照亮未来",不如说,"有光的教育",才能照亮未来。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参考》2014,(18):I0002-I0002
正求真教育:"三位一体"把人培养成"人"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是著名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的母校。学校现有A、B两个校区,有初中教学班60个,在校学生3035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在职教职工222人,专任教师214人,省骨干教师4人,省名师培养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是当代人的指路明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有以下主要内容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对人的生存具有深刻意义;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事实上的平等与公正";"自由人联合"、"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特别是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等等.这些方面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对当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变革的勇气     
<正>人怎么每天都会有一种正在赶路的感觉呢?这不奇怪,人一生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人最主要的工作都与"生命的生物性"有关。这像是一个多余的语意重复的句子,说的却是最重要的事实:生命是有方向的,就是从生到死;生命是有长度的,谁都不可能长生不老。生命会生长,但是朝着自己的"规定性"生长,人要长成人的"样子"。人是什么样子也是"规定"好的,常态的情况下,他不可能变成另外的不是人的样子,所以我们才会感受到人的相似、相像、相同,才有人之常情,人之常理。人的成长同时还是有规律的,是从"1"中不断"长大"的,一步一步地长大,却始终  相似文献   

8.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之所以异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是一种"精神"的生物。有了精神,才能真正称为"人"。语言是人精神的载体,是精神的外显形式,因此,文章要有精神、有个性,为文就应当独抒性灵。即用手中生花的妙笔,记述曾感动过自己的事,描写曾愉悦过自己的景,阐明曾启迪过自己的理,抒发曾涌动在自己心中的情……总之,要用独特的思维视角反映自我的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9.
<正>一、为文应当独抒性灵文学即"人学",著文即做人。人要有一点"精神",而"精神"是有灵性的,是自我的,而非共性的,他者的。人之异于其他生物,因人是一种"精神"的生物,而其他生物则无所谓"精神";人有真正的语言,而其他生物则无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事实上,"言"存而"神"生,"神"生而"人"立;"言"失则"神"亡,"神"亡则"人"非。语言是人"精神"的载体,没有语言则"精神"无从寄托。有了"精神",方能称其为真正的  相似文献   

10.
张真 《学子》2014,(8):7
正教育是一项具有生命意义的事业,是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自由充分发展奠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想的教育"需要回答"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一、"理想的教育"是始终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人的发展有现实发展,也有长远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教  相似文献   

11.
在朗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做到读中有"人",即朗读中要有"人"的发展目标,有"人"的个性表现,有"人"的内心体悟,有"人"的心理情感。  相似文献   

12.
<正>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育人心中要有"人",这个"人"是什么人?学生既是国家的人、社会的人、集体的人、家庭的人,也是有情感、有精神、有独特人格的个体。育人是"为谁育人"?为国育人,同时也为实现学生个体生命成长。如何准确定位育人点?如何实现学科内容的育人价值?试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文化在哪里     
李建永 《高中生》2013,(25):34-35
广义地讲,文化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侧重于精神财富;狭义地讲,文化就是文治与教化。本文重在讨论后者。虽然文化不是"文"与"化"的简单相加,却是"文"和"化"的有机结合。"文"的本意是彩色交错,花纹斑斓。《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引申为有文采,有品质,有思想,有内涵,包括文艺典章、礼乐制度等。"文"与"野"是相对而言的,"文"乃美和善之载体。美好的东西,很容易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迁化人。"化"的本意即教化、感化、迁化。《说文解字》云":化,教行也。"文化正是通过"文"这种宝贵的正能量对人的浸染与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4.
唐先生认为"仁"有"人我合一的原始心境"和"人我分化之后,自觉地求表现"这两种意义。"仁"最原始的意义是一种人我合一、浑然无间隔的道德情感或精神表现,这种心情尚未落实为行动,纯粹是内在的体验、感受。在此心境中,人尚未自觉地区分人我,以我的道德自觉来涵盖他人。其他德行则是在人我有分别、区隔之后,再以我的心去关怀、成全他人。仁又有"自我超越"或"心之生几周流不息"之义,不断向上超越、向前成就各式各样的人文活动,以达成主观面、客观面和绝对面三向度的感通。  相似文献   

15.
靳波 《教书育人》2015,(2):71-72
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做出反思。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充满高尚人生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现实,坚持理想,努力追求有灵魂的教育,培养有文化、有教养、有底气的现代人。一、"人"的教育是落脚点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孟国泰教授说:"真正的教育是适合每一个人的教育,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孟教授指导下的"三标高快课堂"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也是最体现人性关怀的教育。在潍坊外国语学校六年级二班,有个学生是本级部"名生",因为入校时他的测评成绩非常让人惊讶:语文0分,数学18分。经过这两年的学习,他的学业成绩已经有了非常大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人。"打开"意为"解封",让人走出自己,走进他人,走进过去、现在与未来;"打开"意为"改变",改变自己的经验积累、知识储量、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创造意识;"打开"意为"激活",把人"激活",激活人的心志和心智,让人"有梦",给人"希望";"打开"意为"挑战",挑战经验的定势,挑战自己的潜能,挑战现实的不可能。"打开"是为了让人有自信,做更"自由"的自己。"自由"是基  相似文献   

18.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他一方面认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利己是"经济人"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经济人"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社会将会崩溃。利他是"道德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追求幸福是每个个人和社会的最终目的,追求财富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关于"姓氏",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一般人只知道这是家族的名号。至于上古时期的姓和今天的姓有什么区别,早期的"姓"和"氏"有什么不同,恐怕能说清楚的人就不多了。  相似文献   

20.
灵性汉字     
佚名 《高中生》2011,(22):23
汉字充满灵性,是很有意味的一种文字。许多汉字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警示。"人"字最简单易写,只有两笔,一撇一捺。有人说:一撇象征男人,体现阳刚之美;一捺象征女人,体现着阴柔之美。《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之所以为"天下贵",是因为人有"灵气",是采天地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