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荣 《文教资料》2001,(3):34-36
从清末一个士大夫家庭,以科举八股为进身之阶的环境下,逐步跨进新文化运动,直到后来尖锐批判他老师辜鸿铭和刘师培为封建文化守灵吊孝,这不能不说谢无量是新文化革命的勇士。鲁迅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都曾引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诗经研究》、《楚词新论》来批判文坛上的“八股作风”。1923年谢无量《平民文学两大文豪》(后收入《万有文库》改名为《罗贯中与马致远》),鲁迅评价“……于谢无量《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第一编知《说唐传》旧本,题广陵罗本撰;《粉妆楼》,相传亦罗贯中作,惜得见在后,不…  相似文献   

2.
发展论是源自西方一般历史学的一个根本性文学史观念。建基于此,有两种文学史范式:历史主义的文学史和形式主义的文学史。前者将文学史叙写为一个由低级而高级、由简单而复杂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后者将文学史演绎为一个关于文学的艺术形式不断创新的历史逻辑。两者皆放逐了文学的审美本体及其个性与丰富性,使文学史变成了一种苍白的文学知识谱系。要重写中国文学史,就必须首先走出发展论的文学史观,在回返中国历史文化原点中找到新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五四"文学的历史叙述为例,旨在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应该打破既有的叙述逻辑,在全球化、殖民化的大背景下叙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演变;通过引入"大历史观"增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纵深,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肌理;要有"后视"的历史自觉,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史实及其深刻影响,还原文学史的纵深维度。  相似文献   

4.
两性审美或者两性美学是中外文学史上一个共同的主流命题,但是长期以来被湮没在文学史中。实际上,一部文学史也是一部两性审美史。大致说来,在中国,两性审美以唐宋之交为分界线,形成前后两种不同的两性审美古典形态。唐以前,两性审美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美善相乐的道德化审美形态,这是由于中国文化中两性关系的家庭形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要使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具有整体性和理论性,就必须建立一门新学科—文学史学。文学史学应总结前人编写文学史的经验、教训,开展对文学史研究的研究;建构中国文学史学,必须从中国文学史的实际出发,突出表现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必须走自己的路,还需更新观念,探讨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三个递进演化的文学观念作梳理和辨析,可引申出的结论是:古代传统的"杂文学"体制的缺陷在于混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纯文学"的要害在于割裂文学与相关事象之间的联系,限制了文学史家的眼界,造成了残缺不全的文学史景观;"大文学"观则以"文学性"在前二者的两难境地之间寻求合理的折中与结合。历史上的"沉思翰藻"和"缘情绮靡"可供我们从传统中提炼出足以构成中国文学"文学性"的质素。其中"沉思翰藻"主要指表现技巧方面,不涉及作品审美内质;"缘情绮靡"将文学内在生命与外在形体结合起来,体现作品的审美性更为周全,它可获得新的时代内涵,用以会通古今文学,给大文学史的编写创设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的政治学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系社会意识形态背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概念、分期方法加以仔细的资料梳理和辨析,会发现新文学史研究的大突破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在其研究兴起的30年代,由于社会发展变化被视为文学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使文学史分期与政治史分期重叠和接近成为必然。新时期文学史分期的不同构想受制于新的意识形态实践并成为其表述。现实政治框架的转换引起文学史评价标准的变化,使文学史不断重新整合。建立纯粹独立的文学史秩序的企图,要通过政治转换实现,政治成为制约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力量,知识话语和政治权力构成 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欧阳溥存《中国文学史纲》初版于1930年。他认为文学史“组织之要素固存夫集部”,但“不能置经、子、史于不谈”,在同时代的文学史中,以秉持中道见长,形成从中国文学传统理解传统中国文学的学术个性。在写法上有述有作,述作并重,在内容上重视“私德”培育,可圈可点处不少,至今仍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就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文学的关联互动而言,所谓民族融合一般指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之间的融合。民族融合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总体走向。民族融合的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体质融合和文化融合两大方面。这也是其文学功效实现的两大路径。体质融合与文化融合往往扭织在一起,或互为因果,或形成一种合力而共同对文学产生影响。两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时效也不同,前者呈渐现性,后者呈即时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长期以来在文学史发展的进程中未受到普遍关注,这种平面式的研究视角不能满足文学史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关注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在重新认识和发掘城市文学资源的过程中关注时空架构,并完善中国古代文学史,进而打通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之间的"穴位",为文学史研究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寻根文学"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理论先于创作的文学思潮。寻根文学作家的创作大体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张扬与肯定,另一种倾向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的批判。寻根文学作为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文学流派,弘扬了传统文化,批判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同时,寻根文学还推进了小说创新和发展的进程,使得文学创作由政治话语开始转向民间话语,也标志着当代文学对政治的疏离,这种转向对于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是文学史写作的一个依据,也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起步阶段,也是难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阶段。通过探讨中国先秦作品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从书写范畴来审视不同的中国先秦文学史,可以看出中国先秦作品文学与非文学划分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的书写有较长的历史,但对之系统关注的时间却不长。文学史的书写离不开文学史观的指导,有意识地运用某种史观指导文学史编写是其发展成熟的表现。我国古代文学史观的特殊性导致了长期内文学史成为历史书写的附属品,其循环论的特征也不利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15.
谭著《中国文学史纲》,是谭丕模先生的心血之作,是他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成果和结晶。这部著作受到不同时期评论界的肯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李何林先生曾在1947年《中国文学史纲》第二个版本出版时,写了《读中国文学史纲》一文,文章称这部著作是“用科学唯物论的方法和观点从事中国文学史写作的第一部”,是“用进步的科学方法写作,不忽视文学本身的源流或发展,并兼顾与其他上层文化关联的文学史”。认为,这本书较已出版的几十种中国文学史,至少有下列三个特点。(一)“利用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成果,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来…  相似文献   

16.
以胡适的“文学的历史进化论”为代表的文学进化史观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史观念之一。而无论是主张白话是文言的进化、“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上的语言变迁史”,还是主张文学的发展体现了心灵的进化、“文学的进步与人性的发展是同步的”,都不能准确而恰当地描述中国文学的历史。实际上,生物进化论被引入社会科学,用以概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科学的,用它作为基础理论来清理中国文学的发展线索和运动规律同样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寻找发现中国文学发展规律的另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自林传甲编纂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以来,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既有通代文学史,又有断代文学史;既有以题材编撰者,又有以体裁编撰者,不断推陈出新,各放异彩。但不可否认的是,以朝代划分方向,仍是文学史写作的主流。这固然有助于突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即遮蔽文学演进的过程。而文学之演进,往往需要特定的历史节点,发生在朝代更替之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多民族性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点的命题,近年来曾进行过比较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应该说,在理论上这已不成问题了。但是,因为还没有来得及搜集、整理和出版丰富的民族文学作品资料以资证明,因此,在实际的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中,还留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疑问。以少数民族的现代文学为例,我们发现,在已出版的大量现代文学史著作中,除高等教育学院协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设有“现代少数民族短篇小说”和“现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两个专节外,其他所有的都没有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立地位。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这种状况都归结为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歧视,这更多地是历史的认识上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仕途与中国文学郭术兵综观中国文学史,在文坛上粉墨登场、自由挥洒的几乎都是士大夫文人,而且从宏观上看,积极入仕、建功立业是贯穿中国文人共同的思想轨迹;就单个作家而言,他们又大都陷入了“壮志凌云──出仕为官──官场失路──愤世疾俗”的怪圈。这并非历史的巧...  相似文献   

20.
汉魏六朝文学是先秦文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国文学从自发走入自觉的关键性阶段,也是唐代文学大繁荣的必要准备,对后代文学发生过深远影响.按国家教委编定的"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考试"《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应从文学史基本知识和重要作家作品两方面进行学习.文学史基本知识一、汉代文学汉代文学的主要样式,是辞赋、散文、乐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