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迄今最成熟的作品,素有中国版《百年孤独》之称。《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别具特色,从说话体语言到"缀段性"结构,从"说书"叙事风格到平衡式的叙事模式,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美学有很大关联,本文从该小说文本出发,探讨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自面世以来一直好评如潮,这是一部展现人类存在的虚无感的作品。小说通过言说主体独立言说空间的丧失揭示了"说"的无解与"说"的苍凉,并在宿命的轮回中展现了人类自我在现实世界的迷失,但作家并未深陷虚无的泥潭,而是积极地去寻求生命本体的超脱。这部小说是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典型化示范,刘震云在作品中回答了人类对生命存在的反思和诘问,是对人类精神史掷地有声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自面世以来,尤其是获茅盾文学奖以来,评论如潮,褒贬不一。《一句顶一万句》是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一种形象阐释,它揭示了人物存在的荒谬、孤独、虚无以及"为他"存在的处境,是新世纪底层叙事中,既关注农民物质生存困境,又深入探寻其心灵存在方式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4.
在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以平实的笔调描绘了平凡人琐碎的生活故事,其中蕴含着对生存本质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探寻,展示了荒诞世界里孤独的灵魂,悲悯并审视人们为逃离生存困境、寻找人生归宿所做的努力,在对凡俗人生的体察中体现出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5.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语言极富特色,人与人之间的说话沟通成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所在。以人与人之间说得来与说不来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展开形象刻画与乡村叙事。  相似文献   

6.
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关于其主题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是一部人心的突围史。其过程的艰难与困顿折射出其受话语的缠绕之深,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之短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主体性之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现实,可以读懂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相似文献   

7.
通过举例对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话语悖论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表面悖论的话语实则体现了作者想表达的深刻的人生内涵。进而阐释悖论背后所隐含的原因即情感交流的缺失引起的词不达意。这些悖论导致人们无法正常沟通而带来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被冠以"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之称谓,它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对孤独的诠释上,体现着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根源。两部小说对孤独的形象化解说,对孤独中的行走与坚守以及所导致的不同结局的描写,都是这种文化差异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一句顶一万句》是当下最有影响力的力作。书中人物都饱受“在路上”的枯寂、贫寒的折磨。刘震云以“一句顶一万句”作为新书名,并无政治上的回味和缅想,他通过《一句顶一万句》一书探究国民生存状况和生存的本真问题。  相似文献   

10.
获茅盾文学奖的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以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简单朴实的语言形式,勾勒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生存状况。看起来通篇是在写"说话",其实是写世道与人心,写人生与人性。  相似文献   

11.
亓静 《现代语文》2010,(1):80-81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书写中国“农民内心”的长篇小说。该小说呈现出了农民灵魂的孤独感,开拓了对农民精神世界的表达空间,书写了在以往小说中很少被表达的乡土经验,体现了中国乡土文学新的叙事向度。  相似文献   

12.
在刘震云先生的《一句顶一万句》中,转折连词"而"多次出现,形成独具特色的反预期句式"不是A,而是B".同时这种句式复杂多变",而"不再仅仅是反预期标记,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语义关系和修辞意义,这些都反映了刘震云小说精湛的语言技巧.反预期句式"不是A,而是B"主要有四种类型:对立转折型、肯定递进型、因果反逆型和交叉呼应型,并且这些句式的使用往往能起到凸显焦点、平缓叙事等效果,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语言艺术,电影是视听艺术,它们使用不同的艺术媒介来叙事和表意。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被改编成了同名故事片,后者在表现形式和主旨思想上也与原作形成了很大差别。影片对小说在内容和主题上的改变,既受到媒介特性的外在制约,也源于主创对大众性的追求。从媒介转化的角度入手,比较、分析小说和影片的差异,不仅可增强对于这两个文本的理解,也为文学改编电影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倾心写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的人物繁多,故事复杂琐碎。从内容来讲,它分为上部"出延津记"和下部"回延津记"两个部分。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可以划分为表层叙事和深层叙事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5.
刘震云的力作《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以"追寻"为主题的小说,通过跨越半个世纪的两次"寻找"活动,反映了中国底层百姓真实的生存感受。在其层层叠叠展开的描述中彰显着底层大众的需要和追求、欢乐和痛苦、认同和取向。透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中国社会底层百姓贫瘠、朴拙却又错综复杂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一句顶一万句》微妙地折射出中国乡镇近百年的变迁,特别是在变化的生存环境中,人们感受世界、认识自我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当故乡已无法回去,家族变得若即若离的时候,当基督教的上帝和夫子之道都不能抚慰心灵的时候,人们该如何认出并说出自己,被言说的这个"我"又该如何与他人相遇。  相似文献   

17.
褚紫玲 《文教资料》2014,(31):63-65
《一句顶一万句》讲述了一个由三个孩子构成的跌宕百年的传奇故事。灯盏、巧玲、百慧这三个孩子在不同时期的出场不仅支撑起了故事的整体框架,也形成了文本感情起伏的脉络线。刘震云在行文中融入了存在主义的观念,让文本的情感基调由初显的孤独滑落到孤独的极致再回归到温情,最终实现了对底层人民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一句顶一万句》中,句式“不是A,而是B”的重复运用体现了语言模因的特点,但这种句式模因的复制、传播并不是完全常规的,往往伴随一些模因变体的出现。语言模因“不是A,而是B”的复制传播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因形式:基因型模因、表现型模因和基因表现型。这些模因句式往往能产生预期与反预期效果、零度语言、拧巴与“绕”等特殊的修辞效果,同时这些变体模因也能让读者感悟到另类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9.
[内容概述] 《一句顶一万句》通过私塾先生老汪之口谈起《论语》起首第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并作出别有意味的评述:盼着远方的朋友来说话唠嗑,恰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知心话找不到人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悲哀.小说分为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走出和走向之间,草蛇灰线,绵延百年.小说主线单纯,围绕出场的人物有近百人,枝枝蔓蔓生出的故事难以计数,但共同指向了书中每个人努力寻找的那一句话.  相似文献   

20.
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在主题上是对《一句顶一万句》存在之思的延续。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刘震云以自己独特言说方式叙述了李雪莲及其他相关人物之间相互沟通的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个体在世界上的生存困境。此外,他还利用"序言"中与"正文"主题对比的反差与形式转喻,启发读者如何通过选择存在方式的途径来超越困境,实现自我拯救。至于他诱导的这种超然与关爱的个体存在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能否行之有效,却还有质疑与商讨的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