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现代化作为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与目的,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就文化而言,它是指人在精神上脱离和超越传统文化,并逐渐获得现代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理性地廓清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具体地分析现代性的精神实质,正确地对待现代性与传统道德文化的异质冲突,积极寻求二者的结合点,为社会整体现代化提供精神源泉与动力。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传统与现代并非两个对立的概念,而中国农村社会与农村教育的历史变迁正是传统与现代不断交锋作战的历程体现。从晚清时期农村教育传统与现代的同质,到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趋势,体现了西方现代性对农村教育的全面深刻的影响。即便如此,中国传统在遭遇西方现代性的交锋时也是异常激烈的。要想解决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首要问题是厘清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从而探索出一条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一个内涵丰富、层面多重的概念,广泛存在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之中。波曼认为,现代性展示了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过程。库马认为现代性是将我们带入现代世界的各种知识、社会和政治变迁的综合结果。而体育教师现代性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现代化过程中经历人格变迁而产生的与之相适应的人格系统。这种变迁是指向现代的,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现代性转型问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一个具有强烈区域性和民族性特质的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了传统与现代的割裂,从文化权力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的内卷化与其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紧密相关,同时现代性转型中文化权力主体的置换加速了其传统社会的解构,传统和现代脱节甚至对立,各种外来权力话语体系的冲击,造成当地传统文化断裂,社会结构瓦解文化认同多元泛化,从传统的主体性、主导性族群蜕变为现代性语境中的边缘群体,致使当地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阻力增大,过程缓慢,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一系列现代性变迁,这些变迁使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进一步加大,乡村社会陷入了发展困境。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后,政府、学界、社会资本和基层民众等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立场出发,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解读,乡村也由此成为诸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为此,本文试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村文化重构问题,通过重建乡村文化生态,以期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职业文化”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概念经常被用于某一具体职业.如教师、医务人员的职业文化.等等。广义的“职业文化”指在多种现代性职业中形成的具有普适意义的文化.这种涵盖大部分现代性职业的文化的形成至少基于这样三点:(1)现代性的职业有共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基础;(2)现代职业有别于传统行业的高度一致性:(3)全球化使现代制度跨越政治与国度边界。  相似文献   

7.
安东尼.吉登斯是英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界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概观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制度之维度,探讨了西欧现代性社会的形成、现代性制度特征、社会系统之中的时空关联和抽离化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信任与风险。他的现代性理论对当今社会发展有很大启发作用。综观其现代性理论,对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庄稼年画"的武强年画,是在农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艺术。随着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加快,武强年画作为传统民间工艺的一种,发生着巨大的变迁。现如今的武强年画在文化产业、博物馆和传承人身份的转变3个向度昭示了其逐渐由生活符号走向文化象征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变迁是指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文化系统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诠释,它积极围绕人类的行为。一个文化系统通常包含三个层次的关系:第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是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文化变迁是属于文化发展、变化的一种类型,是从以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产、生活文化开始,"由表及里"不断地向深层次文化渗透的。蒙古族文化在重庆彭水县向家坝发生的变迁便是在特定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在内外因的推动下与周边散杂居民族在生活中长期相互交流、交往,互相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所发生的一种文化变迁现象。  相似文献   

10.
哲学现代性既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又是哲学自身的一种存在样态,一种价值判断。哲学现代性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进步、文化演进与普遍交往的现代化进程而呈现和发展的,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过程。加强对哲学现代性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现代哲学的发展与功能,有助于指导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个人传统性(现代性)是指传统社会(现代化社会)中个人所最常具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气质特征及行为意向。在对该领域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文献进行梳理之后,分别从研究历史、测量方法、研究内容逐一进行介绍。未来研究要在更加合理的理论框架下,改进研究方法,增加实验研究;兼顾文化共通性(etic)与特殊性(emic);拓宽研究内容,从系统、动态的角度探索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路"不只是物质力量、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兴起,而且是文明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之路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集中概括和理论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制度文化优势,证明了文化与制度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价值合理性和制度优越性。民族性文化和现代性制度的协调互动成为当代中国制度文化变迁的未来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制度创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文明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3.
早期教育主要是指从初生到6岁儿童的教育 ,这是培养人的活动的第一步 ,对人的成长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当前形势下 ,以文化的角度分析教育现象 ,有利于更好地克服早期教育领域中的弊端 ,提高育人质量 ,为培养出跨世纪的现代化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伴随着文化发展的脚步 ,人们愈加清楚地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文化的内涵深刻 ,外延宽泛 ,它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也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 ,文化与教育是相…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必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迁,文化所处的环境综合了该种文化生成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要素,构成了该种文化的生态,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弄清楚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文化主体、人文生态、自然生态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指出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积极创设有利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生态环境,促成民族文化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最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向现代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结构化理论、延误的现代性、现代性的经验和反省性与自我认同五个方面对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吉登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和知识的反思性运用三种现代化动力基础上成功地阐释了传统社会的解构、现代社会和个人的相互建构以及现代性自身蕴含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由现代性催生出的新的文化形态日益被大众接受,同时作为网络文化传播与继承的载体之一,语言这一特殊符号与社会权力紧密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虚拟网络空间的话语体系。立足现代性视角,对网络文化的现代性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网络文化背后折射出的话语体系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指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价值特征。按照福科的意思,现代性是指与现实关联的时代特征,区别与传统。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是指一种在文化传统中内在生成的但又背叛传统的独特价值、意识特征或精神形式。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变迁中,人格现代化是关键的因素。在人的现代性转变中,传统文化是融于现代性当中的。本文通过对当代在校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分析,旨在说明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相融的机制是通过人的社会化体现的,对大学生而言,是通过继续社会化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李丁 《成人教育》2012,32(10):6-9
成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教育,其特殊性由于其对象所居之地位、所起之作用而获得彰显。整体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对象既是两种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唯一支撑者,也是弘扬和发展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建设和创造包孕现代性引领现代化的时代文化的重要动力。在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体现,也是客观规律积极作用于时代的内在要求,是人的现代性发展和加快现代化进程的主观诉求。作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人教育之对象对此担当重任:不仅提升、改造、强化自身,而且抚养、教育、塑造未来接班人,同时抚慰、承续、保障老年人;在其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中,积极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在此方面,成人教育理当有为、必须有为、确有可为。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的发展经历着一种全球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观目的,既促使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也引起了文化焦虑。无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减轻这种文化焦虑。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使其获得新生,是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进行现代化转化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本刊特约请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05C003Z)课题组成员,撰写了此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