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所+X"与"无+所+X"是一对肯定与否定范畴,从逻辑上讲,肯定和否定是对称的,但是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是不对称的。"有+所+X"与"无+所+X"在使用频率、分布、"V"的音节数目和标记性程度上存在着不对称,本文从共时平面对"有+所+X"与"无+所+X"的不对称作出了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词性、词义、和语用等几个方面探讨多/少的对称与不对称性,我们发现不仅‘多/少’+名/动/形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其构成的粘合短语很多/少、不多/少也会有对称与不对称之分。通过分析,简要的说明了与多少相关的表示数量的词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相似文献   

3.
"V+上/下"结构是现代汉语动趋式中很有特色的一对。运用描写和归纳法分析了"V+上"与"V+下"表现出的对称和不对称的情况。发现了绝对、相对两种对称情况并作出扩展性考察,基于"上/下"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区别归纳出6种不对称情况,进而从语音、语法意义、语义等角度出发,考察了该结构中"上/下"搭配动词的限制性特征,具体归纳出音节重音位置的前后、音节数的多少,意义的实在与虚化、动词性质的不同等方面是其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多”与“少”是一对使用频率很高的反义词,两者在句法结构上具有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多”与“少”作状语的不对称;“多”/“少”作定语的不对称;“多”/“少”作谓语的不对称;“多”/“少”作补语的不对称;“多”/“少”作中心语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5.
“大”和“小”与数量范畴关系密切,用于区别量的大小。称谓名词不需要进行量的区别,却可以受“大/小”修饰限制。称谓名词前的“大”和“小”分别几种使用情况。“大”和“小”常体现出不对称现象,有多种原因共同决定了这些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6.
"被"字句和"有"字句在语义和句子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被"和"有"在语法特点上存在的对称性,将被统一处理为扩展词汇核心的功能范畴。"被"字句和"有"字句在受事的受影响程度,论元角色以及句法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对称性,这些差异的存在归其根本原因在于两种句式的句法结构不同。被动范畴"被"分别扩展的是表示致使和表示完结的轻动词Caus和Bec,被动范畴"有"扩展的是表示活动的轻动词Do,二者在句法结构上呈互补分布。  相似文献   

7.
王雯  王娜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3):30-31,35
借助大规模真实文本,以认知语言学理论及标记理论对"还A着呢"中单音节形容词的不对称现象进行描写和考察,并进一步从语义角度阐释了单音节形容词在"还A着呢"句式中的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NP+V上去+AP"的句法结构应当分析为"主语+谓语中心+补语"。关于该格式句法结构的研究,如"状语说"和"谓语中心说"都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上去"在该格式中的用法与它作为趋向动词时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可将它分析为状态范畴。按照功能范畴假设与控制理论,能够为AP不同的语义指向,以及句首NP为外围格的情况提供句法解释。  相似文献   

9.
“多”和“少”在作状语时,语法上有不对称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意义不对称,结构对称;意义不对称,结构不对称。以认知语法理论、“三个平面”理论方法为指导,对“多/少 VP/AP”中的不对称现象进行考察和描写,并进一步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刘月华主编(1998)《趋向补语通释》后附的《动词和趋向补语搭配词表》的统计发现,表趋向意义的“出来”“出去”做补语时,在句法分布上存在着对称与不对称现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指出“出来”“出去”的意象图式决定了它们在句法分布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相似文献   

11.
“上/下”的不对称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有所体现,在意义上也有所体现。“上/下”又是对称的,主要体现在表示方位、人物、范围等方面。总之,“上”出现的句法环境要多于“下”,所以“上”是一个高频词,而“下”是一个低频词。  相似文献   

12.
"有+所+X"与"无+所+X"是一对肯定与否定范畴,从逻辑上讲,肯定和否定是对称的,但是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是不对称的。"有+所+X"与"无+所+X"在使用频率、分布、"V"的音节数目和标记性程度上存在着不对称,本文从共时平面对"有+所+X"与"无+所+X"的不对称作出了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再+X+不过”格式中的“X”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对“再+X+不过”格式的句法和语义进行了探讨。从音节特征看,“X”主要是单双音节、多音节;从范畴特征看,“X”主要是形容词、心理动词,且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从句法特征来看,“再+X+不过”主要作谓语和定语,作状语和补语的情况不多。“再+X+不过”的语义特征有三方面:陈述性、倾向主观性、极值描写性。  相似文献   

14.
“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它们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本文主要考察了“上”、“下”在隐喻意义的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它们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本主要考察了“上”、“下”在隐喻意义的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空间的位移性和顺序性投射在时间上表现为序列性和方向性。"前/后"是既可以表示空间意义也可以表示时间意义的一对语素。"前/后"有两种认知模式:强调时间的序列性时",前"表过去,"后"表将来;强调时间的方向性时,"前"表将来",后"表过去。  相似文献   

17.
构式"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口语以及书面语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表达格式,也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某人、某事物的主观评价。本文综述前人研究,罗列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从句法结构、语义特点、语用功能、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以及教学建议等角度进行总结,从而达到对构式"NP+V起来+AP"进一步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中动句研究现状,从形式和底层结构两个方面对"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作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异远大于同。我们认为,"NP+V起来+AP"是汉语中的话题句。用英语研究中的中动句理论来分析汉语"NP+V起来+AP"格式不太恰当。  相似文献   

19.
"NP+V起(O)来+AP"句式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学界对其内部的两类句式研究不均衡。文章立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认为其内部的两类句式具有相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且有着相同的句法生成,因而可以将其归为一类句式,即"NP+V起(O)来+AP"句式。  相似文献   

20.
几乎所有的动物,从体形构造来看都是对称的,都可以沿着脊椎剖开,分成形体和重量相等的两半.人也一样,眼有两只,手有一双,脚分左右,耳分东西.鼻子虽然只有一个,却又有两个鼻孔并列.然而,古代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人体的这种对称,是否也是假象呢?是的.从根本上讲,尽管人(也包括一切动物)外表看来是对称的,但实质却并非如此,人体左右的肢体器官,存在许多功能乃至形态上的有趣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