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余华在写作之初想用孩子的天真无辜去抵制人间的冰冷,但在书写中却无力避免人性本恶,他借以寄托"善"的原型也变成了"恶"的代言人。为此他的写作中充满了困惑与矛盾:角色矛盾以及文化传承、理想渴望与现实感受的矛盾。他所揭示的这些矛盾正是东方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文化矛盾的核心问题——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对峙,余华以自己创作的矛盾阐释了自己对这种矛盾文化的认知,以及对人性复杂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人类生命本体的忧思录。他通过艺术性的集中和夸张把握了金钱时代人性被物化的本质特征,以一种象征隐喻的模式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悖谬现象,为二十世纪文学奏响了现代人异化与悖谬的前奏曲.小说在对人的认识上开始与近代人文主义文化观念相分离,认为人类的理性和善的力量远不如情欲与恶的力量强大,而且情欲与恶的力量成了被肯定甚至被赞美的“英雄”,这种关于“人”的文化观念超越传统而具有现代化意味。巴尔扎克借小说抒写了自己为人类天性的失落而发的满腔忧情,其文化人格又使他割不断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怀恋──希望失落的人性复归,因而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相似文献   

3.
万历三十八年,钱谦益北上京师参加会试,考官向他出了一张关于性善恶之旨的试卷。钱谦益在试卷中表露出的主导思想是“无善无恶”,他走了一条心学的路线,但他又以“为善去恶说”对至善论进行补充和完善,在试卷最后他试图与心学划清立场,对无善无恶说展开了批判。从这张会试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钱谦益哲学思想矛盾的两面。  相似文献   

4.
无法圆满的悲剧——我看吴宓及其文化理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为“学衡派”主要组织者和思想家的吴宓,始终无法改变其在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悲剧性。这种悲剧一方面体现为他的古典主义理想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实际明显脱节,另一方面则在于就是吴宓自己也无法调和“亦新亦旧”的内外矛盾,正是这样的矛盾使得他成为了新与旧之间的孤独的文化旅人。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是现代著名作家,他学贯中西,文笔机智幽默,语言流畅自然,有“幽默大师”之称。他在《写作的艺术》《、做文与做人》等文章中谈到过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有一点便“是写作时要有自己而无圣贤”。林语堂主张一个人在写作时不要忘了自己,他提倡表现自我。他曾说“:怕在  相似文献   

6.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丑恶、历史的横暴、文化的趋恶,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看到“作恶合理论”、“历史强权论”、“欲望奢靡论”的现实的、历史的、人性的理论根据及必然规律;最终他提出了“世界的本质是善是恶的”终极性提问。无所不在的令人窒息的恶,使他怀疑上帝和世界的本质是善,但接受“是恶”的结论,又将更加可怕地毁掉一切! 对恶的颠覆与对恶的辩护,使他具有了独特的文化身份:恶的弹劾者与辩护士、博爱论者与虚无论者的兼具者与重合者,因此,使他成为一个人类精神自我互否者和人类灵魂自我角力者的最高形象,这就形成他本人及作品在西方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所独具的深度、威力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白以其纯粹的女性写作姿态。成为当代作家中“个人化写作”的代表。《说吧,房间》通过士性阶级自我分裂的一体两面,以及“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反讽,对当代文化场景女性生存的两难境遇进行了深层的文化思考。文章据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北村是一位先锋小说作家,他的小说经历了“先锋写作——回归现实主义——走向宗教主义”的过程,他说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使我对自己的属灵状态有的认识”,“使一部分人意识到生命中某些问题是重要的”,因此北村小说中的人物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状态。他淋漓尽致地描写人类生活的困境,企图把人带入一种神的世界。认为只有神才能改变生活,  相似文献   

9.
卢梭颂扬人性“善”,批判社会“恶”。“善”的人性假设发展了教育上的“自然主义”倾向。但人性中的矛盾使“至善”变成“虚伪”,成为束缚人的囹固。对“善”的理论假设以及现实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理念的“虚假”;误导出一大批与现实分裂的“人”,延长了这些人的社会化过程;而这个漫长过程是以“人”的巨大痛苦为代价的。当今教育应从卢梭的“矛盾”中吸取教训,以减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南阳盆地作家周大新在文坛上口碑非常好,他为人善良、谦逊,曾被很多的朋友、作家称作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作家,“他性格平和,脾性温婉.与世无争,恪守中庸,重然诺,重友情,与这种人交往作为男人安全,作为女人幸福。”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位性格温婉、善良的盆地赤子却用自己手中的笔给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盆地子民之间血淋淋的复仇故事,同时也展现出在这些盆地子民身上所遭遇的痛苦以及多传统文化中“恶”的一面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正> 对于黑格尔的“恶是历史发展动力静(以下简称“恶动力”)的观点,我国学术界同仁多是从道德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角虏来理解,经常用它证明历史发展必然带来道德堕落,或人有满足自己感官欲望的权力(这也与把“恶”理解为人的自然情欲有关)。但黑格尔是把“恶”归属于精神范畴,从人的精神发展角度分析“恶”的作用,论证“恶”是人道德完善与超越的原因和动力。“恶动力”思想,在西杰始于基督教的原罪说:亚当、夏娃吃了禁果,犯“原罪”、“堕落”为人,其后代皆不能以自力避免“原罪”,因而人的本性是恶的。正因为自己是罪  相似文献   

12.
“腹稿”和“吟榻”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每当替人写碑颂,总是先磨好数升墨,然后拉起被子蒙面卧床,过了一会儿突然跳起来,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也不用再删减字句了。当时人把他的这个写作习惯称为“腹稿”。无独有偶,北宋“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陈师道也有类似的写作习惯。陈师道,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人。据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陈无己每登临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人语”,“家人知之,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皆抱寄邻家。徐徐诗成,乃敢复常。”他把这种写作习惯称为“吟榻”,黄庭坚有…  相似文献   

13.
赵谦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119-121
杰克·伦敦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多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名作。在这些作品中,蕴含着诸多的矛盾现象,包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激情的憧憬与失落的感伤之间的反差、矛盾的生命伦理与生存哲学以及“双性同体”视域下人物性别的矛盾等。正是在对这些矛盾问题的探索与总结中,杰克·伦敦的人生与创作一步步地走向成熟,最终达到了其写作生涯的巅峰。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被规训的代际书写,“80后”写作的被命名、被形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这也使得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把“80后”及“80后”写作看成一个文化符号。在去崇高的后革命氛围中,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的青春写作,“80后”写作事实上充满着矛盾与悖论。  相似文献   

15.
阿来其人及《尘埃落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与生理双重混血的藏族青年作家阿来 ,诗意的表述和对藏区历史、对社会板块结合部的特殊关照是他喜爱的思考和写作的习惯 ,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是他坚守写作习惯和不懈努力的必然。《尘埃落定》在取得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视角独特…丰厚的藏民族文化意蕴…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等被普遍认同的艺术成就的基础上 ,他从特殊的艺术视角关注了人的符号和价值 ,尤其将人性尊严的脆弱、麻木 ,尊严的可贵、尊严背后的残暴冷酷 ,以及对尊贵与尊严的辩正关系写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相似文献   

16.
晚年罗兰.巴特不再否定主体、作者,相反他越来越明确地坚持自己的作者主体性,这是因为他不再恐惧暴露自己的“想象物”。他的“想象物”,也就是他的隐秘的性倾向,他的真实的情感,还有他的私生活,属于克里斯蒂娃所说的“符号的”形态。此前的巴特慑于“象征的”律法而小心翼翼,不敢暴露自己的秘密,直到晚年他所深爱的母亲去世之后,他才勇敢地站了出来,希望能在新的写作中战胜自己的恐惧。巴特的一生是一个巨大的文本,这个文本充满了矛盾,要想解读巴特,就得从他的“想象物”开始探讨。  相似文献   

17.
鲁迅对庄子的批判与认同,体现了庄子对他的巨大诱惑。在寻求自由的路上,他们分别选择了“逍遥”与“拯救”的殊途。他们关注人的“异化”,完成了对自己时代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庄子对鲁迅的影响,既养成了鲁迅的深刻,也是鲁迅矛盾痛苦的根源之所在。鲁迅与庄子既是精神的知己,又是思想上的对手。  相似文献   

18.
应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研究沈从文小说中的苗族形象,便可了解,苗族文化是沈从文作为湘西代言人与外界对话的依据和支撑,“湘西的真正特色是苗族文化;在处于优势的汉文化与劣势苗文化冲突的历史背景中,沈从文在确定自己民族身份时反映出深刻矛盾:中期他说自己是苗族,后期又说自己是汉族。沈从文后期创作中,“隐瞒”民族身份是一个普遍现象,他采取的策略是用地域性消解民族性,用地域的存在瓦解民族的存在。在“五四”东西文化碰撞主潮中。沈从文所呈现的苗汉文化对话的极其复杂的形式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因为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以及非虚构写作本身的局限,非虚构农村文本中的农村形象总体上呈现为"他者"的形象,其中充满着拯救者与救赎者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书写者和被书写者之间形象的混乱与错位,文化和情感上双重分裂。而非虚构写作中对暴力的依赖,与充满温情的审视农村和农民的命运之间依然存在紧张关系,非虚构的面貌变得模糊不清。当叙述者和被叙述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时候,一个具有竞争性和平等性的非虚构写作才能展现自己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重庆诗人冬婴的诗歌写作以“根性写作”的方式反拔着无根时代加诸于人的种种对于自由的限制。他在其诗歌写作中执著于追索人类的“情绪与智慧之根”,将被“现实性功利性”与“即时性”所缠绕的“诗意”释放出来,伸展到人的心灵才能抵达的领空。他的写作植根于人对于自身终极存在的不懈探寻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顽强叩问,植根于人对“诗意地栖居”的美好向往。他用诗歌来平衡消费时代的种种弊端所导致的不平衡,来摇撼欲望超载的过重的一端。他以长达二十多年的诗歌写作证明了心灵对于人的完整性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