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弋射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狩猎活动,其方法是用弓发射木弋、由木弋牵带很细的绳索在空中缠缚飞禽,目的是把那些体大、飞行较慢的候鸟水禽如天鹅、大雁、野鸭子等活捉。它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弓箭发明之后,文献记载最早到夏代,止于南北朝,与士人修身有关联是从西周到东晋这段时间。遗憾的是唐宋学者注疏先秦两汉文献,对弋射已经讲不清楚;清人虽然善于考证,也只是重复旧说;现代学者根据考古发现的古代弋射图像和器具,进行过一些专门的研究,而在弋射为着活捉飞禽等关键问题的解释上,仍然犯了错误。  相似文献   

2.
怀念聂绀弩     
在纪念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中国文学研究家聂绀弩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十卷本<聂绀弩全集>终于编定出版了.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全面结集出版,对于抢救中国现代文化遗产,推动对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大家的研究,将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射柳,又称"扎柳",即用弓箭射柳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射箭活动。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从鲜卑、匈奴等北方民族传入内地,直至清中叶仍十分盛行。"射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周时期。庚信在《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中第一次提到:"藏松宝剑、射柳琱弓"。射柳活动本身则可以上溯到鲜卑、匈奴等北方民族古老的  相似文献   

4.
十八般武艺     
俗称十八般武艺,盖矛、锤、弓、普、铳、鞭、铜、剑、链、挝、斧、铀、戈、载、牌、棒、枪、扒;一作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锨、戟、鞭、铜、槌、受父、爬头、棉绳、索套、白打。十八般武艺  相似文献   

5.
<正>一"、乡射礼"概述"乡射礼"盛行于先秦时期,各年春秋之际,士大夫都会组织举办乡射礼",邀请一名具有德行的处士做主持,称为"宾",在堂正南方丈三十之远处设置箭靶,称为"侯",于堂上设置射位,"侯"左前方会设置一皮质小屏,报靶者藏身于此,称为"乏"。将算筹、弓、箭等射具布置在西堂。射手间三轮比  相似文献   

6.
关于《动向》 1934年,聂绀弩在上海《中华日报》编了一个文学副刊,名叫《动向》。《中华日报》是汪精卫的报纸,主持人叫林柏生(后来当了汉奸,做过汪伪的宣传部长,抗战胜利后被枪毙)。聂绀弩与林柏生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认识的。 1933年底,聂绀弩因在东京编反日刊物,被日本警察厅驱逐出境,到了上海。当时,《中华日报》没有名气,销路不好。  相似文献   

7.
谁能绘得萧红影?这是聂绀弩先生悼念萧红的诗句。它道出了一个寂寞的、难以命名的萧红。这也是所有萧红传记作者都要面对的提问。现代中国作家中,萧红有着哀婉的生命历程和卓异的写作成就。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经验抒写,构成一曲天真与经验融合的哀歌。在乱世中,天资聪慧的萧红很快通过时代知识风尚获得启蒙,同时,她也用自己多舛的命运换来的人生体验审视着一切启蒙。女性对世界坚  相似文献   

8.
感受绀弩     
人文社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一身傲骨、率性而为、落拓不羁、具有生气淋漓的才情的绀弩,恐怕是不大一样的吧。绀弩以他的诗和文,更以他的“人”,参与了人文社的传统和“社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聂绀弩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老编辑家。他的逝世,是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巨大损失。《活着的聂绀弩》,以真挚的情感、动人的笔触,描述了聂老生前的活动和高尚的品德,寄托了作者深沉的哀思。  相似文献   

10.
卧底     
读新近出版的《徐铸成自述:运动档案汇编》,触目惊心得有些恍惚。这位在新闻界卓有声望的人物,也当过"告密者""卧底"。记得2009年3月,章诒和先后发表两篇文章,揭露"告密"和"卧底"人的行径。《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认为,是聂绀弩  相似文献   

11.
自1955年以来,欧洲煤钢委员会一直出资合作研究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情况,如今欧洲煤钢委员会资助的项目逐渐停止并将更全面的Brite EuRam项目所取替。《钢时代》杂志报道了最近在卢森堡举行的欧洲煤钢委员会大会,以便介绍最近的项目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聂绀弩先生涉及到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只有《风尘》和《家》两篇,而且叙事结构散淡,行文清寡,类似散文。本文试图通过小说结构和表现方法的分析,窥探聂绀弩先生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为纪念聂绀弩百年诞辰,武汉出版社历时六年编辑出版了十卷本<聂绀弩全集>.2004年3月18日,该书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本刊摘要发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武汉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彭小华的发言(记录稿),以作纪念.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4.
作家签名本     
绀弩的《血书》绀弩同志的杂文集《血书》,一九四九年八月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版,印行三千册。这是作者的一本自选集,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所写的部分杂文。书分两辑,上辑为“礼貌篇”,下辑为“血书”。前者是对某些论家的似乎并不礼貌的批评。当然,其中也有朋友之间的议论。如宋云彬先生写了一篇《从礼貌说起》,笼统地批评青年对前辈应讲礼貌,而绀弩看得更加深刻、全面。两人都是《野草》的编辑人,私谊甚深,但是战友之间也应该有批评,这种风气于今淡然,不禁令人怀恋。下辑里有一篇《打倒爸爸》,是从作者一  相似文献   

15.
荆学磊 《兰台世界》2012,(36):122-123
进入现代以来,射柳这项运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作为我国古老文化之一,其历史渊源极深,历经数朝,经久不衰,及至明朝时期逐渐成为一项娱乐活动。本文就射柳的渊源进行了考证,并着重论述了射柳文化在明朝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女儿。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口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封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们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来。让你们在…  相似文献   

17.
觉民 《出版史料》2004,(3):94-94
1952年冯雪峰委托聂绀弩编注《水浒》,这是国内第一次出版有注释的古典小说《水浒》。聂绀弩作了仔细的考证写了几百条注释条目,初版本时还选刊了过去出版的绣像《水浒》中不少插图,每回二幅,计140幅,到以后又取消了,不知何故。聂对《水浒》作了不少研究,他认为《水浒》是写农民起义的提法是站不住的,《水浒》中的人物,大抵是军官、将军、官  相似文献   

18.
绀弩在重庆     
人们公认绀弩是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老战士、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中国文学研究家,但是,我认为他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新闻工作者。解放以前,他的生活几乎同报纸分不开,只是他的写作生活主要不是写社论,编要闻,而是编辑副刊。副刊,既是他的工作岗位,又是他作为文艺战士的战斗阵地。 1946—1947年间,绀弩到了重庆,我们曾经有过一段共同战斗的经历,至今回忆起来,他的瘦长的身影,翘起左腿写文章的神情,躺在茶馆竹榻上摆龙门阵的姿态,还在眼前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19):67-68
<正>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为什么现代报刊最早出现于欧洲?学界曾经长期有所讨论,有"阶级斗争需要说"、"社会需要说"等。前者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王权联合资产阶级(平民)与割据的地方诸侯进行斗争,这很难说是哪个阶级与哪个阶级的斗争,而是同一个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而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主要代表——王权的斗争,发生在现代报刊出现  相似文献   

20.
祝辞是古人通过祝祷行为,向神灵表达意愿时吟诵的祈愿辞章,目的为祈福消灾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愿望。以往对祝辞的研究多集中于文体及其演变的过程,近年来学者逐渐关注祝辞的使用者祝官以及对祝辞内容反映的历史内涵进行考察。《清华简·祝辞》分别记载"恐溺"、"救火"、"射箭"三段祝辞。"恐溺"祝辞通过祝祷行为与咒语,表达祝祷者恐惧溺水进而希望通过祝祷而获得平安之情,朗朗上口,为有韵之文。"救火"祝辞为救火时祝祷者所用之词,通过祝祷表达灭火意愿,反映人类战胜灾害保平安的强烈心态。三段简短的"射箭"祝辞为先秦时期射箭过程中,射者为祈祷射中而使用之文辞。祝辞内容丰富,文辞浅显,所记载的射侯有的可与传世文献对应,有的则为新见。分析祝辞内容以及弓与射侯的对应关系,此段材料反映的是先秦时期"主皮之射",故而史料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