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讨论了小说中人物语言的某些明显特征,以及它们受人物个性诱发和制约的情况;同时笔者还探讨了在翻译中再现这些语言特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语境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翻译中,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以及对译文的准确表达,往往离不开其所在的具体语境。本文结合英汉互译实例,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语言文化语境三个方面讨论了语境在对原文理解和翻译表达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语境信息确保译文准确无误、通顺流畅。  相似文献   

3.
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意识的交融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过程,变异在其中随处可见。从美学视角出发,以林语堂《论语》英译本为例,对译本中出现的变异现象进行研究:即译者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诗学立场出发,给译文涂上了浓烈的个人色彩,不仅对原文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进行改写,而且还重塑了译本中的孔子形象。译本中字词“句化”、语言风格“幽默化”以及人物形象“幽默化”现象的出现,与译者通俗化的美学趣味密切相关。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美学趣味去理解、品鉴、选择和过滤原本承载的美学信息,从而使译本发生新的美学变异,给译文带去更多美学感受。  相似文献   

4.
本篇研究报告为美国关于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建议与要求,属于新闻稿件翻译。内容比较正式,由于涉及到的法律文本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不折不扣,准确无误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同时又要使译文顺畅,且符合新闻稿语言的文体风格。此文本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本文通过大量例句,详细论述了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于翻译理论指导翻译过程,实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移情说对广告翻译中审美再现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广告翻译审美再现的三大策略:使用诗化语言、营造感人意境、巧用互文手法。广告译者应透彻理解原文并选用恰当的手法再现原文的美感和情感内蕴,使译文起到预期的移情作用,实现移情促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在台湾出版后,在年轻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本文选取其中两位广受争议的林少华、赖明珠的译本来进行比较分析。赖译本尊重原文,特别是原文形式,而显得译文翻译腔浓重。而林译本则再现了原作语言的简洁明快、流畅幽默,重视原作中异质性的传达。本文通过对景物描写的翻译译例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其各自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只要懂点外语,加上一本词典就能翻译文学作品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翻译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语文体的生成活动。译者既要准确传递原文的内容、意图、风格等,又要满足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译文读者的要求。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翻译过程是理解和表达的有机体统一,  相似文献   

8.
《名利场》杨必译本不但表达灵活,不拘泥于原文句式,而且行文流畅,完美忠实地再现了原文风格和文体。依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验证看出,句子层面,译者将复杂的句子简化为数个核心句;词语层面,译者讲究用词,即忠实原著,又不过多地受原文形式束缚;篇章层面,句子前后调整,使意义联接更加紧凑,译文风格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研究中,译者和读者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且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有学者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以原文作者和原文文本为中心的翻译策略,以求有所创新。针对这种翻译观念进行探讨,讨论如何处理原文风格和译文风格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要继续坚持忠实于原作,这不仅是对老一辈翻译家和研究者研究成果的继承,也是翻译的本质要求。最后对如何做到忠实性和忠实于什么进行了探讨,并以《红字》译本为例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
英汉翻译中对修辞格的正确处理是在符合汉语习惯的前提下,准确再现原文本意的关键。本文结合英汉翻译过程中比喻修辞格Simile和Metaphor的两种重要处理方法,对如何通过修辞格的灵活处理,使译文既保持原文思想又与汉语习惯相符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比喻修辞格处理中"力求形神皆似,形似不如神似"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网络互动交际中的语言频频发生对于现实语言的变异。理想认知模型中范畴成员地位的变化,造成网络语言变异的"突出"效果。为有效地在跨语符交际中传递网络语言变异"突出"的意图,可采用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在明示变异话语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明示方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语境效果,推理出原文语言变异的交际...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沟通不同文明的桥梁,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比如译作中如何实现译者的主体性,如何使译作中的对话,句子结构,文章风格等符合原著要求,即体现出翻译的忠实性——这一问题译界始终争论不休。本论文独辟蹊径,先从原文性质和篇幅长短问题入手,进而讨论影响译文忠实性的八种重要因素,最后得出译文忠实性的实质在于更深层次达到对原文及时读者的忠实。  相似文献   

13.
徐坤小说语言的变异给文学语言注入了活力,扩大了文学语言的张力.这种文学语言的变异一方面受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作家自身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对徐坤小说语言的"文本外语境"和"文本语境"的解读,可以探析其小说语言变异产生的独特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14.
翻译绝非易事 ,文学翻译若能再现原文风格则更难 ,杨必先生所译《名利场》可以视作英译汉翻译作品的最佳译作。译文精彩之处视为译者典范 ,为文学作品的英译汉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揭示了言语交际过程中的特点.以《围城》以及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的英译本FortressBesieged为例,探讨了会话含义对文学翻译如何实现等效翻译的指导意义,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语言,有助于译者捕捉原作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在译文中准确传递原文的隐含意义,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等效.  相似文献   

16.
对英文小说《Amy Foster》所做的翻译实践分析表明,运用交际翻译法得到的译文,符合汉语的用词习惯和阅读思维方式,消除了原文所处的英文环境和汉语所处语言环境之间的差异。本文主要从词汇、句法两个层面并结合实例探讨该理论指导下短篇小说英汉翻译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美国作家纳撒尼尔·哈桑的名著《红字》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其中有些译文非常精彩,不仅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了中文的语言习惯,因而从中文读者的角度来看,文字准确、流畅、自然。然而,另一些译文则忽略了中英文的显著差异,在中文译本中仍然使用英文的风格和句式,这些句子就不那么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了。因此,作为一名译者,应当有意识地认真探究中英文的特点,从而使自己的译文更加生动,更加符合读者的母语习惯。  相似文献   

18.
以《傲慢与偏见》中的两场求婚片段为例,通过对比分析王科一和孙致礼的两个中译本,指出后者在措辞、句式、篇章结构处理上更加精确得当,成功地再现了原作反讽的语言特色和幽默的风格,尤其是译作中人物对话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鲜明个性和迥然不同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孙致礼通过结合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其译本更加贴切于原文,由此...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汉语散文的英译在翻译领域鲜有关注,但由于该类散文独特的时代背景与语言表达,且具备散文文体独有的文学特质——意象与意境,因此潜藏着极大的翻译潜力与研究价值。为将其原语文本的特点与风格在译文中展现,译者可根据语域及所含要素—语场、语旨与语式的属性对原语文本进行考察,在译语文本中重构原文的形式与非形式系统要素,并从音韵、词层、句式、篇章、意象和意境等角度再现原语文本的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20.
翻译既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也是一项思维活动。文学作品的特点决定翻译过程中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以查尔斯·弗雷泽的小说《夜树林》译文为例,阐述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可感性、联想性、情感性以及和谐性,以实现文学原作的形象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