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的杂文是他一生创作中重要组成部分,鲁迅上海时期的杂文通过塑造女性形象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后期杂文中的女性形象,浅谈其女性形象创作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王姝  梅重 《文化交流》2010,(5):68-71
孙席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学者。他1906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平水乡红墙下村一户小康之家。 此稿选自王姝、梅重两位作者新近脱稿的《孙席珍评传》。该书稿的撰写中采访了传主的家人、友人、学生等,史料翔实,传评相长。本刊发表时对所选章节有删节并稍有改动。  相似文献   

4.
“竹内鲁迅”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关于“鲁迅在本质上是个矛盾”的论说揭示出鲁迅与一切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共有的本质。“回心”是“竹内鲁迅”最重要的概念,可以作出多种解说。除了已有的成说外,也可以解说成鲁迅的自我心理解剖,他不断地向自我回归。“回心”体现出鲁迅的精神特质、人格魅力。“回心”的发现与发掘,成就了“竹内鲁迅”的高峰地位与不可替代性。“竹内鲁迅”对鲁迅作品的评价复杂而深刻。有些我们不能同意,但也有许多令我们感到耳目一新的深刻,促使我们自己对已有的论说重新思考。竹内好对鲁迅的亲和有着他本人方面的深因:同样在决不放弃自己的社会担当的同时,高度重视自己的人格自由与尊严,又都有着深刻的辩证思维,往往心有灵犀。  相似文献   

5.
卮议“五个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文化视野与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存在有文学家、思想家、民族魂的鲁迅,世俗生活中常人的自我鲁迅,被神化绑架劫持了的圣贤鲁迅,骂与论辩漩涡中的鲁迅,以及屡遭贬损诽谤被妖魔化的"五个鲁迅",既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由于不同视点、不同取向、不同的主旨目的进行过度诠释的结果。"旗手与民族魂"是一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无论是谁,一当被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誉为"旗手与民族魂",他就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常人,而是一个凝结着民族智慧、民族正义与民族精神的伟人,一个不应神化、不可污损和诽谤的特定的文化符号。作为常人鲁迅无需捍卫,也捍卫不了,但是作为"旗手与民族魂"的鲁迅,还是要捍卫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被人们认为是极具寓言性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每每都在反映个体生命的痛苦与挣扎,以此寓意其所处时代的民族整体文化的颓败与衰落。本文主要分析鲁迅小说的寓言性,以此加深读者对鲁迅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关于唐人传奇性质与地位的判断构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之常识,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其质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传奇源自汉魏"志怪"与"始有意为小说"。其实,"志怪"与"杂传"并不是一个逻辑层面的概念,两说并不矛盾。鲁迅立足于现代立场对于唐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部分——传奇文进行文体性质的追认,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也符合文学研究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有其鲜明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叶晓楠 《对外大传播》2009,(3):19-20,10
每年3月,全国“两会”都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场新闻盛宴,十几天的会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全是“两会”新闻,声势浩大。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云集京城,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仅2008年,报名采访“两会”的记者就达3000多名,包括400多名港澳台记者和800多名外国记者,众多媒体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9.
鲁迅曾肯定和赞美苏联,但鲁迅对苏联也有所犹疑,以婉曲的形式对苏联进行批评。理智上对社会变革的认同与感情上对社会变革以恶的形式来实现的的抵拒,酿成了鲁迅苏联观的复杂,从而呈现出坚信与犹疑的的纠结。鲁迅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同任何权力保持着距离,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审视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可谓变视角。他认为沙皇专制制度被革命推翻而为新的苏维埃政权所取代不可避免,而这个政权使穷人得了好处,所以鲁迅欢迎它;但它在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血"("使用方式")和"污秽"("道德后果")使得鲁迅对其颇有微词。鲁迅意识到革命手段与革命目的之间存在着悖论,而手段的暴烈会导致结果的暴烈,所以他更属意于"较有秩序"的"改革"。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就在于力促"较有秩序"的"改革";而当暴烈的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要用尽浑身解数,使得在"恶"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变革尽量付出最小的代价。这就是今天研究鲁迅的苏联观的现实意义:不独是对中国的,也是对世界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曾肯定和赞美苏联,但鲁迅对苏联也有所犹疑,以婉曲的形式对苏联进行批评。理智上对社会变革的认同与感情上对社会变革以恶的形式来实现的的抵拒,酿成了鲁迅苏联观的复杂,从而呈现出坚信与犹疑的的纠结。鲁迅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同任何权力保持着距离,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审视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可谓变视角。他认为沙皇专制制度被革命推翻而为新的苏维埃政权所取代不可避免,而这个政权使穷人得了好处,所以鲁迅欢迎它;但它在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血"("使用方式")和"污秽"("道德后果")使得鲁迅对其颇有微词。鲁迅意识到革命手段与革命目的之间存在着悖论,而手段的暴烈会导致结果的暴烈,所以他更属意于"较有秩序"的"改革"。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就在于力促"较有秩序"的"改革";而当暴烈的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要用尽浑身解数,使得在"恶"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变革尽量付出最小的代价。这就是今天研究鲁迅的苏联观的现实意义:不独是对中国的,也是对世界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论战杂文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由于“左”的干扰,长期以来鲁迅研究被政治化了,凡在思想或学术问题上与鲁迅发生过激烈碰撞的团体或个人大多被视为敌人而遭批判,实际上其中的现代评论派、鸳鸯蝴蝶派、第三种人、梁实秋、林语堂等并非一无是处。随着国内...  相似文献   

12.
当下形成了对鲁迅全方位、多样态的贬损和亵渎。其主体均系所谓"知识分子"。大陆新儒家则系中坚者。其之所以如此,是因鲁迅妨碍他们拒斥自由民主,主张复古更化,建立儒教国家的政治诉求。而鲁迅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实现"立人"的人之解放伟大战略也使得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大狂们不满。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站在权贵一边,鼓吹为奴的价值取向,借以谋求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与鲁迅对知识分子的规范恰成反调。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结怨甚深,不单挖掘了祖坟,而且预言了子孙。所以他们视鲁迅为仇雠。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不变,贬损、亵渎鲁迅就会演变成为中国当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新常态"。其实,唱衰鲁迅,就是唱衰民族,乃是一种亡国之音。  相似文献   

13.
绍兴鲁迅故里保护工程于2002年动工,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保护工程完成之后的鲁迅故居会是怎样的一个面貌,这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2003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2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日子,保护和修缮后的绍兴鲁迅故里一期工程向游人开放,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一睹为快。一期工程是以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等为核心的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环境展示区,是鲁迅故里的精华部分。进入该区,但见过去宽宽的马路不见了,在原来的马路中间却“长”出一排店铺,店铺再现逝去年代的风貌,老式排门,花格木窗,店前挂着的红灯笼在秋风中轻…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和鲁迅都出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相似的时代环境、相似的成长历程、相似的精神气质,让他们在创作思想上出现许多相似之处。在信仰缺失的时代,面对社会的动荡和纷扰,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拿起手中的笔书写死亡,并在面对死亡和对死亡的思考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共同的创作主题:死亡,二是直面死亡,向死而生,对鲁迅和卡夫卡二者创作思想中的死亡主题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的“分享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住北京的小王,在外企上班。受同事影响,他用租车和实时共乘软件"优步"叫过几次车,感觉不错,"司机技术好,人也有礼貌,而且车子很干净,比我自己的都整洁"。几次体验下来,小王对优步有了好感,今年年初看到优步招聘司机的广告后,他便果断报了名。此后,他就开始了"上班当职员、下班做司机"的生活。上、下班路上能  相似文献   

16.
论“师德”     
简启华 《职业圈》2007,(7S):183-185
在和谐的人类社会中,每个人要有社会公德,每个行业要有职业道德。狭义的师德是对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职业的具体要求。广义的师德是对每个人每个行业的基本要求。在社会的各项工作中,领导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领导的本质就是师,所以领导者不仅要具备广义的师德,还要具备狭义的师德。高度的智慧是师德的本质,所以人人应该重视开发智慧。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真相和对此一历史的评价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探求历史真相的问题上,唯一的原则,就是尽一切可能实现对历史真实的尽可能准确的描述。勇于直面历史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个社会对待历史真实的尊重程度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先进程度。近来,学界围绕着当年李希凡写第一篇批判"《红楼梦》研究"文章时,是否致信《文艺报》编辑部探询能否发此批判文章一事,展开了深入的、自由的讨论,已引起世人相应的关注和思考。本刊此期发表的几篇文章,都是就"鲁迅、茅盾联名致红军贺信"之有无而阐述自家观点的,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是否有"鲁迅、茅盾联名致红军贺信",是个老问题,学界多年纷争,并非没有倾向性意见,但也没有定论。愿鲁迅研究专家和学界有识之士发表见解,以推进这一追询历史真相的学术讨论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18.
宋欣 《职业圈》2013,(28):34-37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微观组织文化,它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实际就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至辛亥革命(1911)的十年间,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达数千人,其中多数倾向于反清革命。他们出版了许多书报,其中十多种杂志是先后由各省留日同乡会或以各省留日同人名义出版的,内容上也偏重报道各省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问题,并从事...  相似文献   

20.
“醜”“丑”作为繁简字,曾出现互用现象。该文通过历时分析“醜”“丑”的字形演变,以文献用例和字形说明“醜”“丑”两字本义并不完全相同。最后从使用频率、经济原则、同音替换等方面探讨“丑”代替繁体字“醜”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