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这歌声浑厚、深沉、悠扬、抒情c唱歌的是安徽省文化厅厅长陈发仁。童年的他就非常喜欢唱歌,爹妈给了他一副好嗓子,他象只快活的小鸟不停地唱啊唱。他永远不会忘记,小学三年级时那位高个儿,平头顶,白净脸上架一副眼镜的班主任吴老师,吴老师会唱那么多的歌:《太阳就是毛泽东》、《秋收》、《赶牲灵》、《春天哩哩哩》……,小发仁简直被他迷住了,象着了魔似地只要有机会就往他那儿跑。吴老师天天教他唱歌,还教会了他识简谱。老师说他嗓子好,将来一定能当个…  相似文献   

2.
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专家王晓秋指出,王治本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浙江日本研究专家王宝平认为,王治本“是一位不可忘却的人物”。 王治本(18361908),宁波北郊慈城古镇人,原名王成仁。改名治本,号漆园。  相似文献   

3.
时逢中华人民共和国51周年国庆前夕.在北京中国妇女活动中心的好苑建国商务酒店的阳光厅中,一个小巧别致的“中韩插花艺术交流展”开幕了。这是一个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北京花卉协会和韩国世界华艺作家亲善协会共同举办的花卉艺术展览。出席该展开幕式中国方面的有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副局长兼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董俊新先生,有北京花卉协会副会长单昭祥  相似文献   

4.
湖光塔影,画亭雕栏,古籍今典,墨迹书香,编织出浓郁的校园春色——坐落在北京西郊燕园的北京大学,自诞生以来已度过了95个春秋。今日北大,已成为一个包括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管理、教育等多种学科的教学科研中心和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基地;她不但是中国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也是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名牌大学。近百年沧桑变化,并没有抹掉她的光辉,北大始终以其特有的精神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这魅力,来源于其知识渊薮的广度和强度,来源于其深厚宏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双竹 《大理文化》2001,(4):9-11
又是农历十五.银白色的月光如同清凉柔滑的流水,悄悄地泻到我窗前的桌面上.一缕檀香的烟丝袅袅升起,飘散在朦胧的月色中.我抱着琵琶,静待着子时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从汉代始,两国便有交流,尽管其问因各种原因曾一度紧张,但未构成实质影响;日本飞鸟时代,圣德太子便向隋朝派遣隋使;隋亡,继派遣唐使,始终不辍地学习中国先进的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同属于汉文化圈。尽管中日文化同源,但经历1000多年的交流、碰撞、融合、变革后,逐渐分道扬镳且结出不同的果实。  相似文献   

7.
日前,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全日本水墨画家联盟联合举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承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友好水墨画作品交流展》在炎黄艺术馆展出,这一旨在增进中日两国艺术家之间友好交流的展览,充分展现了当代水墨画艺术的新风貌、新水平。  相似文献   

8.
日前,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全日本水墨画家联盟联合举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承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友好水墨画作品交流展》在炎黄艺术馆展出,这一旨在增进中日两国艺术家之间友好交流的展览,充分展现了当代水墨画艺术的新风貌、新水平。该画展中展出的中日两国艺术家共200多幅水墨画作品,是众多作品中的精选之作,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均显示出画家的深厚功力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这次展览规模宏大、佳作荟萃,较全面地反映了中日两国当代水墨画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国…  相似文献   

9.
10.
花中之情     
在我的心目中,唯有她是世界上最慈祥、最可亲和最美丽的人。她是我二年级的老师,我长大了,一定要和她生活在一起——只要她肯等我。在教室里,我常常整个上午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想去厕所又不肯举手,因为我一秒钟都不愿意离开教室,不愿意失去和她在一起的珍贵时间。然而,每逢她问谁愿意擦黑板或者把作业收齐送到讲台上去时,我总是第一个举手。这是最好的差使,我可以接近她,把全班同学都撇开。我会把作业理了又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才恋恋不舍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新学期开学不久,我就老缠着妈妈在我的饭盒  相似文献   

11.
峡谷情     
又到我要重回峡谷的时间了. 多年前,我曾在怒江和澜沧江这两个大峡谷工作过.我把人生最美丽的年华和记忆留在让人梦牵魂绕的地方.于是,多年之后,常有一种念头总是鬼使神差地支配着我每隔一段时间要回到峡谷去看看.以前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直至人到中年时我才仿佛有所醒悟,原来人生常常需要寻找一种久违的激情啊.  相似文献   

12.
古城情     
丽江古城的风正伴着我看张艺谋执导的新片《千里走单骑》。先吸引我的是里面错综交织的一幅幅民俗图和铺天盖地逶迤而来的丽江景貌图,金沙风流慢慢积淀着,终于在丽江散发出了它那迷  相似文献   

13.
情系映山红     
清明回老家祭祖扫墓,恰逢如火似血的映山红热烈相迎,妻女和同行朋友欢呼雀跃、欣喜若狂,纷纷奔走采摘.我自然也被这久违了的热烈色彩给深深地震撼折服了.映山红就是映山红,像它的名字一样石破天惊铮铮作响,耀眼山坳,响遍山头. 映山红属大树杜鹃类,老家人习惯把它称为马缨花.年少时有幸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后,我甚是惊讶和不解.惊讶的是,想不到老家山上那种灿如红霞、艳若火焰的野花竟上了电影,且还有个十分动听的名字--映山红;不解的是,老家人何以固执地把"映山红"称作"马缨花".自那以后,我一直认为把"映山红"称为"马缨花"不仅费解,而就从花的色彩、花开的气势上看都是极不确切的.我喜欢"映山红"这一称谓,因为它不但逼真贴切,而且充满了诗意,令人遐想.  相似文献   

14.
军营情别     
时间 现代。地点 工程兵某部副指导员家。人物 志明:(工程兵某部副指导员)玲玲:指导员之妻。志明(兴奋地边收拾房间边唱)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我的心在等待……在等待(玲玲风尘仆仆地上,敲门)天啊,幸福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开门)  相似文献   

15.
鸡山情     
鸡山,是当地人对鸡足山的称谓.我对于鸡足山,打小并没有多大的印象,只知道每天太阳西下时就是从鸡足山的金顶坠落,于是鸡足山仅只是一个方位的代词:西方,太阳落的地儿. 小时候的鸡足山,矗立在家西面遥不可及的地方,尖尖的,在一丛黑影的顶部立着,就好像一位巨人,奶奶总是指着告诉我那就是鸡足山,那里有一座塔,很高很高.我会问奶奶,你去过吗?奶奶含糊其辞,说去过,我就追着奶奶问这问那,奶奶笑呵呵地说这说那,总是满足我难填的欲壑.其实奶奶说的什么,现在大抵记不清了.到上学的时候,学到一首古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时,我脑海里冒出来的就是鸡足山的那座塔.我本不知道那座塔的名姓,我想那塔应该就是楼吧,那可摘星辰的楼该比鸡足山的塔高吧!于是就两个手指捏成一条缝,放在眼睛的前面,遥看去,那鸡足山连同塔也就一指头那么高,欣欣然.  相似文献   

16.
适逢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湖北著名画家、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刘三多老先生历时近一年,创作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国画《磐石》。 去年5·12汶川地震后,年届7旬的刘老十分关注灾情,他积极捐款捐物的同时,开始创作构思一幅记录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顽强不屈、团结一心、奋勇抗灾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17.
多味情辞     
情辞,不论发之于言语、文章、诗歌,都应该是甜味的.但由于封建文化的间阻,却让我们品尝到五味杂陈的情辞.这就像南方某些腌渍的干果一样,倒更耐人咀嚼了.我们分披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台湾词坛泰斗庄奴第一次到福建,便发现福建与台湾的许多相似之处:气候、语言、饮食兼之朴实的民风,均令其备感亲切。谈到两岸化交流时,他说:“这是非常自然且无法阻挡的事,归结起来无非一个‘情’字,是亲情、友情、乡情、赤子情,把相隔两岸的中国人的心连接在一起。尤其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更是日甚一日。当初我写《芒花》时,全是见景生情,感觉在外数十年白了头的自己。就是芒花。”他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又见芒花白了头,才知季节又伤深秋,漂泊的日子无岁月,流浪的生活只有愁……”在厦门时,庄老望着与厦门一水相隔的金门,触景生情,挥笔写就《两个门儿门对门》:  相似文献   

19.
“真是太奇妙了!这是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于人类的未来,窑洞是一种启示。”这是法国《GLMR》国际新闻图片社编辑阿兰·艾伊德博士和欧洲著名摄影师塞尔日·西贝尔先生参观山西省平陆县的“地窨院”时,连声发出的赞叹。  相似文献   

20.
<正>一在与鄂尔多斯接壤的陕西北部,位于延河中游的延安城,古称延州,它紧连南部中原腹地的战略位置,成为古代中原王朝与以鄂尔多斯地区为前台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交相占领,更替统治的地区之一。到北宋时,它是与西夏交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