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的奠基者。他的音乐审美观不仅重视音乐的本身和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且更多的是重视音乐的内涵。从而把艺术范畴的“美”与道德范畴的“善”联系在一起 ,提出了“美善合一”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赋予美与善以不同的内涵,将二者作为具有对应关系的审美范畴引入艺术领域,进而发展成“尽善尽美”亦即“美善合一”的审美理想,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做出的卓越历史贡献。作为支配中国古代艺术殿堂两千五百年的审美观,‘美善合一”固然有其优长和缺陷,但这种观念既经提出,便很快被孔门信徒奉为圭臬,不断发扬光大,最终确立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不二法门,其中奥妙,大有重新认识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才能更加深刻的阐释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显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内在精神及其历史嬗变,从而更加清晰地揭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相对于西方美育思想的特殊性或异质性因素、彰显中国古代关育思想的美善合一、注重伦理教化的特性和表征。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诞生以来,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这些讨论忽视了“教学做合一”思想内在的演化逻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该文从系统知识学习与学生活动这对教学的核心矛盾出发,对“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演变作了细致深入的梳理,指出“教学做合一”思想是一个不断演化、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系统,特别是在育才时期,“教学做合一”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系统知识与学生活动这对矛盾的认识上,显示出很高的整合性。这种转向显示了陶行知构建本土教学思想的决心,应该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文道关系已成定论,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面临挑战致使对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作进一步思考。文与道密不可分,是双向互补的关系。困惑来自于对“世俗僵化的道德规范”和“真正的道德精神”的理解的误区。“道”乃是不同于伦理范畴的体现“颠倒道德精神”的“人性的光辉”,而非世俗生活之“伦理”。文学是审美与道德和谐统一,而道德与审美的一致性来自道德的中介作用。美善合一,是文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一些学者认为“无为”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否定,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一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基本精神是保障事物的自然发展,“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有机统 一。“无为”思想从政治、功利、美善和生态不同层面充分展示了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圆善”在牟宗三哲学及美学思想中,既是一种美善合一的理想境界,又是赋美以道德精神、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几个概念的分析,确定圆善审美境界构成的前提条件;情感的主动介入,理想的确定实现和体验的直接进行,是圆善审美境界构成的主观条件;而道德天理的三个层面,则是圆善审美境界构成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郭沫若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泛神论只不过是它的一个独特的表达方式或命名而已。本文从“五四”时期郭沫若对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传统哲学的主动追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神合一”的泛神论两方面着手论述,并对这种泛神论特征作了概括,最后就近几年有关郭沫若的论争作了相应的解答。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文章利用文献资料法,简单介绍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剖析了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论述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可以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瓶颈的破除提供思路,帮助中小学重构教学价值体系及教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内蕴丰富,思想深邃,其中“美善统一”,“天人合一”、“情景相即”的思想,千百年来哺育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挖掘其有生命,有价值的精华部分,对加强现代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延安文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形成的革命文艺。作为特定时期的艺术文化,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与民族文化传统有着内在联系,美善合一,“乐感”文化观,重朴实美等都潜在地影响着延安文艺的文化价值选择;它是富于革新与创造的“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映照着解放区人民的沸腾生活.展示了崭新的艺术风貌.显示出社会主义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化精神;它也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是西北民俗文化的风情与黄土高原文化品格的融汇,延安文艺具有典范的民族化风格。  相似文献   

12.
礼和乐是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荀子将以善为主要依归的礼和以美为主要诉求的乐置于统一的视阈中加以考察,从礼的审美旨趣和乐的伦理定位两个方面论述了“美善相乐”的礼乐关系思想。荀子的“美善相乐”思想肯定了艺术的道德价值,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但是,它使艺术承载了过多的道德使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一、美善相长——我国古代道德教育中的审美特征 回顾我国源远流长的道德教育史,贯穿于其中的“美善相谐,美善相长”的特征,对我们今天讨论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人格建构问题,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古代中国,社会管治者通过实施“美善相乐”的文化策略,通过借助儒家“内圣外王”的修养模式,通过运用民族语言的“韵文”特征,形成了道德教育的审美  相似文献   

14.
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教合一,返本归原;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积功累行,功行双全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全真教思想在对唐宋以来我国思想界三教合一、凸现心性这一主流趋势做了充分回应的同时,也对“生与死的关系”、“出世与入世的关系”这两个古老的话题给出了自己超越三教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一书涵括了先秦科学技术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庄子》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工程技术及其制造结合在一起论述,其想象丰富,内涵深刻,不仅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思维统一起来,而且使我们一窥先秦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此为题,探讨了《庄子》中的技术思想:其一,讨论了庄子道艺合一的思想。其二,讨论了庄子“道通为一”的观点,论述庄子“以道观分”、“不同同之”的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曾萍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5):98-101
美善结合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美善结合思想中可以发现美善结合思想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当今高校德育应该合理吸收并发展美善结合的思想,在教育中注重学生德育和审美两者心理结构的叠和,优化和谐育人的校园环境,达到德美相长,共同育人,实现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教学做合一”思想出发,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们要以“做”为根本,师生之间要积极互动,要努力创造一个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境或者情景,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最生动、最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兆恩一生倡三教合一,创“三一教”,故世称三教先生,林三教。三一教,又名夏教,以“道释归儒,儒归孔子”为教旨倡三教合一而名“三一教”,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深受阳明心学影响,在心学的理论前提之下,其“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主要包括:道一教三说,三教一致说,非非三教说,三教合一说以及归儒宗孔说等四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9.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创立,即在杜威“做中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职业教育思想;其次是丰富内涵.即源于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的理性选择与判断,构建了系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成为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最后足升华.即在引入创造性教育理念之后,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创造教育思想,为教育创新提出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对美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架构了从目标、内容到过程与作用的完备美育思想体系。倡导追求精神层面美的美育目标,培养认识"理念美"的哲人;主张美善合一为特征的美育内容;提出层次递进的美育过程观;注重美育陶冶心灵和维护社会的功能。柏拉图的美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美育依然具有极大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