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伟  张丽  甘庆明 《内江科技》2011,32(1):140+181-140,181
本文针对《机械采油井系统效率测试方法》行业标准主要适合出液稳定油井系统效率测试、不适合低产间歇出液油井机采系统效率测试问题,探讨了低渗透油田油井机采系统效率较合理的测试时间,为快速、准确的进行现场测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平井流入动态(IPR)是描述稳定生产条件下水平井产液量与水平井井筒根端流动压力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油藏向该水平井的供液能力。IPR曲线的绘制不仅是预测产量、制定油井最优化工作制度的依据,也是分析、评价油井动态的基础。同时,合理的井底流压是控制油井递减的重要依据。结合红河油田长8_1~2的地层特征对现有的水平井合理流压公式进行修正,得出符合该目的层的超低渗透油藏采油指数方程,并结合油井的流出动态,给出油井合理的生产参数,为下一步油井生产制度的调整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朔 《内江科技》2014,35(9):69-69
流压远低于饱和压力时,在油井附近形成脱气圈,渗流条件发生变化,地层内两相流变为油气水三相流。在原油脱气情况下,油相相对渗透率不仅是含水饱和度的函数,也是含气饱和度的函数,因此用油水两相相渗曲线计算的采液指数存在较大误差。本文提出了用油层气油比修正采液指数,计算不同含水条件下采液指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无线传输技术目前在各生产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华北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为了解决油井的生产测试问题,研究了以声波为传输载体的无线传输测井工艺技术,该工艺技术在油井检泵作业施工期间进行,测试仪器和无电缆传输系统随泵下入井内,测试得到的数据转换为声波信号,沿油管传输到地面,被安装在井口的声波接收探头接收。通过数据处理与解释,得到该井目前生产状态下的动态资料,可实现油井长期、实时监测。该技术在华北油田和吉林油田进行了现场试验,传输深度接近2000m,为油田开发方案的判定,提供了准确的资料。同时讨论了声波在油井中的衰减规律,提出了无电缆传输测试技术中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5.
李心明 《内江科技》2006,27(2):146-147,159
油层能量下降导致的供液不足的低产油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长冲程低冲次生产参数对旧电机实施变极改造.降低电机转速是降低抽油井冲次的有效措施,而且成本低廉,推广容易。  相似文献   

6.
CB油田K2t油藏属于中孔中渗透性边底水油藏,前期由于稳产的需要,油藏边部油井进行提液生产。从2003年开始采用水平井加常规井的立体开发模式,在该层系投入12口水平井,经过多年的开发,油井经常出现液量下降的情况。近两年来,水平井也出现了液量的下降的现象,油井液量下降已经严重影响该层系油井的生产,为了研究液量下降原因,在实验室内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液量下降的机理,为油井制定工作制度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富台潜山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利用地质研究成果和生产动态资料,分析潜山油藏开采特征和开发规律,以油藏工程理论为指导,根据流压折算公式计算出生产井流压和生产压差,在合理划分含水率阶段的基础上,确定不同阶段含水率油井合理生产压差,利用合理生产压差确定油井合理工作制度,为下步实施提液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油井套压,是油井生产的一个重要参数,油井控套是生产中的一项长期任务,而油井套压对单井的产液及含水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现场实际生产中,油井套管压是千差万别的,针对每口井具体情况,科学确定套压值,才能控制含水上升速度,让油井发挥出最大潜力。本文正是通过利用采油曲线,密切跟踪套压与液量、套压与含水关系,创新实施了"套压-产量关系曲线",用曲线动态确定最佳的控制区间,以实现单井产量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9.
油井井筒多相流的温度是研究多相流压力和其他参数的基础,同时也是油井生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影响油井井筒多相流温度的因素较多,主要通过对井下测试数据的分析,研究了油井井筒流体温度与地温梯度、产液量、含水等因素的关系,这对认识抽油井井内温度变化的规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油井生产中,当压力低于饱和压力后,原油会在地层脱气,井筒附近形成三相流,影响油井产量。本文根据渗流力学理论,针对大多数油井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在井底附近局部脱气,而在远离油井的较大区域内尚未形成脱气的情形,建立了油井脱气半径及产能计算公式,重点分析了井底流动压力降低对油井脱气半径以及油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井井底流动压力低于饱和压力后,井底附近会形成脱气区域,并随井底流动压力的降低,其脱气半径将逐渐增大;采用文中建立脱气条件下油井产能计算公式能够准确反映脱气对油井产能的影响,弥补传统达西公式在脱气条件下计算油井产能的不足,为油井进行放大生产压差生产时合理产能的确定提供可靠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7,(5)
欢西油田稠油区块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油井生产效果逐年变差,吞吐油气比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稠油区块的持续稳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地层压力低、动用不均、堵塞等因素影响,注汽后油井出现液量低、含水高、不出等问题,近几年,蒸汽吞吐后供液差井比例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制约油井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蒸汽吞吐后供液差井,开展技术攻关,分析其机理,指导油井下一步生产,以确定最佳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最短时间内恢复油井生产。  相似文献   

12.
在海上油田石油开采过程中,每口油井的产量计量是分析油田开发的重要因素,是科学合理高效开发油气田的重要依据。目前油井的计量主要是用油、气、水三相分离器和多相流量计进行计量。油井的计量管理与油井的油压、套压、流压、流温等数据息息相关。为了便于对油井进行管理,在依靠计量设备的同时还需要与油井的油压、套压、流压、流温等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发现在油井计量中出现的产量偏差的原因,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单井计量的精确计量。  相似文献   

13.
油井生产中的封层失效问题普遍存在,通过管柱结构对封层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蠕动效应、压差效应、液击效应观点.基于理论和生产实际中的经验,提出丢手、描定、小直径封隔器等技术观点,该系列技术若广泛应用于生产申,必将极大促进原油生产工作。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低渗透或特低渗透,并且裂缝发育,平面矛盾突出的油田区块新投油井低产低效情况,我们从储层改造角度对油井低产原因进行了分析,采用特殊的措施压裂工艺对储层进行措施改造,有效地提高压裂裂缝在储层平面和纵向的改造程度,为低渗透油田提高低产低效单井产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油井产液量实时监测困难、基于地面示功图推算产液量误差较大等问题,推导建立了基于泵功图的油井产液量实时计量新模型。根据实时测量得到的油井地面示功图,运用一维带阻尼波动方程计算井下泵功图,并建立泵功图曲线离散点曲率计算模型、固定阀和游动阀开闭点位置识别方法以及柱塞有效冲程计算方法,结合油井产出液物性计算公式,建立油井实际产液量计算模型。经现场48口油井计算分析,计算得到的产液量与实际产液量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2.63%,最小相对误差为0.41%,平均相对误差为6.57%;相对误差在10%以内的油井有44口,占计算总井数的91.7%。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油井产液量计算模型正确可靠,能够提高油井生产分析的及时性,为数字化和信息化油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卢逍  王小红  卢望红 《内江科技》2011,32(7):120+94-120,94
老君庙油田油层渗透率低,产能小,油井的系统效率普遍偏低,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油井的产能与其生产参数不匹配。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老君庙低产油井产能进行了预测,并根据油井产能曲线和油井生产参数优化设计模型对油井进行了参数设计,应用后油井系统效率明显提高,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油气水三相流检定试验装置设计,主要包括装置的技术指标、工艺流程及结构。该装置既可以进行单相和多相流量、含水等计量仪器的检定校验又可以模拟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流态以及进行井下测试仪器的开发,开展油气水三相流一些前沿性和基础性的实验,是一套功能比较完备的实验装置,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田不断开发,渤南油田在油井清防蜡工作中,普遍存在低压低产井洗井液漏失情况。本文通过结蜡原因和清防蜡效果分析,探讨了几种清防蜡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峰  孙衍东 《内江科技》2013,(11):54-55
<正>管杆偏磨是有杆泵抽油系统常见的问题,也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偏磨给采油带来严重的后果,管漏、杆断,油井生产周期缩短,作业费用大幅攀升等。随着油井产出液含水率的上升,胜利油田偏磨油井日趋增多,其主要原因是腐蚀性产出液加速了管杆间的磨损。针对腐蚀加速管杆偏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分段式润滑举升工艺技术,该技术解决前期润滑技术存在下泵深度浅的问题,适应大部分偏磨油井。  相似文献   

20.
吉林油田CO2驱块油井出来的流体中,除了有和别的油井一样的不同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外,还含有大量的CO2,根据生产需要,要求采用既有良好分离效果,又有能对液体进行准确测量的分离器。而目前已有的立式翻斗分离器不仅分离效果不好,翻斗还容易被流体中的气体吹翻,使翻斗对液的测量不准确;两相三相分离器虽有良好的分离效果,但没有对液的计量功能。为了满足生产需求,我们研究适合液体计量组合结构和能够充分分离气液特点的计量分离器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