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知学什么,怎样学;也有的学生虽有明确的目标。却不熟悉专业课的课程特点,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加重要。如果教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点拨,就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现以农学专业课《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绐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探体验究过程。  相似文献   

3.
小学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鲁人民版)有很多内容是面向城市的,适合城市学生使用,对农村内容则涉及很少。有许多插图、画面是城市特有的,如公园、社区、博物馆、科技馆、烈士陵园等,农村根本没有这些公共设施。如何处理教材,将“城市版”教材农村化,是广大农村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课程改革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与创新健康向上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张贤臣 《现代教学》2014,(7):132-132
近年来,我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逐年上升,已成为杨浦区随迁子女比例最高的初级中学。如何开展“融入教育”,帮助随迁子女尽快适应上海的学校生活,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成为我校必须直面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我们选择以“融入教育”课题研究为切入口,着力研发“心理导航与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尝试通过有系统、分层次的课程化教育系列研究,来帮助每一个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上海。  相似文献   

6.
新建“高职”专业招收新生,必须探索如何使学生们尽快适应学习课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一新生适应高中生活是一件紧迫且有意义的事情。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笔者作为班主任兼英语教师,实施了建立学生学习日记档案,并推广听说读英语学习的策略,成功地完成学生英语学习模式的转变,并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应对能力。一、建立学生学习日记新学期已经过去一半了,班里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适应了高中的新生活,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一、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活制度,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3岁前的小儿童,从自由自在的家庭进入到有约束、有规律的集体中,从家中的“小皇帝”变为托儿班中的“普通一兵”,这种较大的变化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的。因此,为孩子们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顺利地过好集体生活,使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得快乐幸福,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入园后,每个生活环节都要进行培养,要让孩子对自己喝水、洗手、睡觉、大小便感兴趣,这种自我服务习惯的培养,对儿童独立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建 《中学文科》2007,(6):34-35
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正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本次课程改革把“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而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课程,从其基本内容来看,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人在近几年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努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坚持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宗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阿丁 《教书育人》2006,(7):48-49
每年都有几百名初中毕业生从全省甚至全国各地来到我校,开始了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生活。刚入学的两个月左右时间是他们适应职教生活的最重要时期,如何采取措施,尽快使学生进入“角色”,缩短不适应过程,以有利于新生稳定情绪,提高学习效率,是新生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责任。本文对这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每次当我问起学生:等你们长大了想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生活?大部分队员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去城市!”“肯定是去城市生活呀!”他们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城市,只有个别学生选择了农村。  相似文献   

12.
新的物理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改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物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物理教学不再只是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在物理课程中应增设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时空。下面,是我这几年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南开中学是我国近代中学教育的一面旗帜。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为培养“允公允能”之学子,南开中学提出了课程的生活历程观,形成了完善的课程结构。南开中学注重课程的校本化建设,表现为:拓展课程类型,丰富“生活历程”;调适国家课程,增强教育效果;创生特色课程,聚焦现代能力。基于生活历程对课程进行全域规划,基于学生立场使课程适应学生需要,基于关键能力让课程指向育人目标,是南开中学课程实践给予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斯宾塞语),可见,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互动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在这个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能通过网络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青少年在接触繁多芜杂的信息之时。知识渠道更多元,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基础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让学生有更好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贫困新生在生活、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都处于一定的弱势,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贫困新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的不适应特征及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学校、学生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帮扶策略,以期贫困新生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相似文献   

17.
“儿童生活作文”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自始至终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情感,使作文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习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二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理念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如何使数学走向生活呢?“课程生活化”就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课程生活化”要得以实现,还离不开“课堂教学生活化”。一节好的数学课是否只以课堂教学是否生活化为评价依据?下面通过同一内容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来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数学课堂。引例:《分式的乘除法》(北师大…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症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高等教育、教学和生活中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这里的弱势是一个比较相对的概念,包括能力弱势、心理弱势、经济弱势等。本文着重讨论了对“弱势群体”的心理结症的转化途径与方法,使他们尽快地摆脱这种困境,适应新的生活,做一名生活的强者。  相似文献   

20.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窘迫境地.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课堂“生机盎然”.从而创造出“生态”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