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曾数次将《西游记》改编成影视剧,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富士版《西游记》。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原著母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在历险母题中强化了团队精神,在弱化反叛母题的同时突出了勇气与正义之心的重要性,并突破原著内容新增了婚恋母题。同时,改编者对原著中传统、鲜明的艺术形象也进行了重新塑造,主要人物从外在造型到内在性格都出现了迎合日本观众需求的变化。原著母题与艺术形象的变异与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的理解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受日本宗教、习俗、传统文化等民族特征和日本现代时尚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在文化传播有了不同的形式,包括影视文学、图书传播等,而影视艺术与文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的联系更紧密,逐渐增强,互惠互利。不同的文学内容都可以改编成影视作品,转化成不同的形态。本文以《西游记》为例,分析当下的影视文学。  相似文献   

3.
胡炳娴 《文教资料》2013,(12):77-78
《西游记》自成书以来被动地接受了很多艺术性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呈现出娱乐化、情爱化、特效化的趋势。作者以《西游降魔篇》为例,从故事主题、主体及人物形象方面阐释影视对文本的改变,并具体分析当代人对《西游记》改编后的影视的接受状况。  相似文献   

4.
作为永恒的经典,西游记一直是中外学者们研究的课题,前人对《西游记》的再创造及影视改编上作出了很多贡献。但在对《西游记》的改编所反映的社会心理问题上,却很少有所联系,本文中,我选择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观和荣格的相关理论来阐释西游记改编带来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并结合当今具体的具有热点性质的社会现象作为补充佐证。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深受历代读者的喜爱.但是不同时代的读者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而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依据《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和网络小说.改编作品是作为读者的改编者对原著理解的一种物化,是原著的一种当代存在.所以,我们可以从改编作品中可以窥见《西游记》的接受情况.《西游记》当代接受中,"神魔游戏的等价承继"和"超越游戏的‘空白'填补"是其显著特点,而"审美经验的发展演变"是各个当代存在文本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经典,国内外对它的改编版本数不胜数。本文主要探究其在日本影视中的传播与变异现象:传播从电视剧和动画两方面入手,了解日本民众对《西游记》的受容态度;变异则主要从母题变异和艺术形象变异两方面展开,并探究其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再讨论《西游记》的传播和变异过程主要受日本哪些文化方面的影响,比如民众审美观,宗教和现代社会风尚等等。  相似文献   

7.
自从动画艺术诞生,文学一直作为其渊薮而结伴同行。文学为动画提供了无数再创作的素材与可能,许多动画经典也因此而产生。作为神魔小说代表作的《西游记》一直是我国动画改编创作的一个重点。在历次不同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西游记》的动画改编经由故事的改写和情节的重构,孙悟空的形象也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的72变,他由"神"与"猴"的共同体逐渐成为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了一切基本情感的人。通过叙述的转向和元素的重构来对比《西游记》的动画创作与原著小说的异同,是探究文学作品改编成动画艺术过程中继承和嬗变潜在规律的一种途径,其中孙悟空形象的变迁也正标志着中国动画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自从动画艺术诞生,文学一直作为其渊薮而结伴同行。文学为动画提供了无数再创作的素材与可能,许多动画经典也因此而产生。作为神魔小说代表作的《西游记》一直是我国动画改编创作的一个重点。在历次不同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西游记》的动画改编经由故事的改写和情节的重构,孙悟空的形象也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的72变,他由“神”与“猴”的共同体逐渐成为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了一切基本情感的人。通过叙述的转向和元素的重构来对比《西游记》的动画创作与原著小说的异同,是探究文学作品改编成动画艺术过程中继承和嬗变潜在规律的一种途径,其中孙悟空形象的变迁也正标志着中国动画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智商和情商的角度对《西游记》兰徒弟形象加以分析,揭示了三徒弟形象的典型性。从而指出《西游记》伟大的社会意义以及对性格培养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莎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4):18-20,17
影视文本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文本类型,常来源于对文学文本的改编。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改编,涉及到因为传播媒介不同而出现的一些表达方式的转变。一部优秀的改编影视作品,是对于原著精神实质把握的作品。以张艺谋的影视作品《活着》对小说的改编为例,说明一部优秀的改编作品,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忠实,而是一种同曲变奏的忠实,是超越的忠实。  相似文献   

11.
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于明朝中后期问世以来,通过文本、戏曲、曲艺改编、绘画等媒介的传播,更是不断地为人们所了解、熟知。而当我们进入大众文化与消费时代,对民主的改变热潮也持续升温。自86版的《西游记》电视剧改编以来,各种改变形式相继搬上荧幕。而由张纪中执导的新版电视剧《西游记》,及诸多版本的又一次推出,一时间热评如潮,毁誉参半。本文在热潮退却之后,以最具代表性的新、旧两部电视剧《西游记》为基础,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西游记》再改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对佛教持抨击的态度是十分明显的。从《西游记》产生的时代和环境看,作品对佛教是贬抑的;从《西游记》的人物性格塑造,可以窥见作品对佛教的否定;从《西游记》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教的厌恶;从《西游记》对神佛的形象刻画,可以看出作品对佛教是讨厌的。  相似文献   

13.
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于明朝中后期问世以来,通过文本、戏曲、曲艺改编、绘画等媒介的传播,更是不断地为人们所了解、熟知。而当我们进入大众文化与消费时代,对民主的改变热潮也持续升温。自86版的《西游记》电视剧改编以来,各种改变形式相继搬上荧幕。而由张纪中执导的新版电视剧《西游记》,及诸多版本的又一次推出,一时间热评如潮,毁誉参半。本文在热潮退却之后,以最具代表性的新、旧两部电视剧《西游记》为基础,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西游记》再改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商业动画电影对童话文学作品的改编涉及到从文学介质到影视介质的跨越以及从儿童叙事方式向成人话语模式的转换。同时,既要考虑到商业动画电影的商业属性从而考虑受众接受的问题,又要顾及原作精神实质的保持。本文以《小王子》为例,从形象场景、空间叙事、矛盾冲突、叙述视角、隐喻处理与当下语境介入等方面对当前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动画电影对童话文学的改编策略进行初步探讨,为中国商业动画电影对深厚传统文化资源的改编与再创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先后经历央版、程版、张版的电视剧改编,三版改编各有侧重,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中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艺术和审美特点.分析三版《西游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在忠实原著和把握艺术创新的基础上,体现时代应有的题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嬗变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变迁,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了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从顺从走向独立的历史进程以及男女平权意识的强化。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不仅反映了社会观念和女性地位的变化,也丰富了影视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为社会性别平等的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描写的是唐代高僧玄奘及其弟子历尽艰辛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的故事。小说在其内蕴上保留着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智慧和精髓。不同时代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和解读,用以指导今后的生活。本文将从儒家、道家、佛家、国家与地域、武侠与社会七个方面切入,将其在《西游记》中的体现作逐个探讨。  相似文献   

18.
龙马考     
中国古代的龙马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龙马”的说法。随着时代和社会思潮的变化,龙马的意义所指也在不断变化,从俊逸的凡马,到神异瑞兽,最后由《西游记》集采宗教与传统之众长,确定为龙神贬谪之马。白龙马是中国龙马观念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9.
早期西游文学文本以至百回本《西游记》中猪八戒之“妻”有三:裴海棠、卵二姐、高翠兰。这三个形象的设计分别植根于不同的文化渊源,具有各自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情况下的艺术匠心。但一贯地都主要服务于猪八戒典型形象的塑造,即作为猪八戒欲望的对象,以成就猪八戒为世俗“好丈夫”、“好女婿”形象,尤其是帮助突出了猪八戒“有顽心,色情未泯”(第一百回)之为“色”所累者的本性。这一本性是八戒修行学佛最大障碍,却是他作为文学形象最根本的性格特点。至于从《西游记》两写猪八戒“倒踏门”的无所顾忌甚或以为得意,推断其《西游记》的作者不象是父为赘婿的吴承恩,虽不自本文始,但其作为《西游记》作者非吴承恩的内证,却是再作强调而决不过分的。  相似文献   

20.
广西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文本是壮族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核心故事改编自汉文百回本《西游记》的前七回内容,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相关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相比,两者均以全知视角为叙述角度,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古壮字《西游记》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五言句式的叙述长诗,讲究押腰脚韵和腰韵。在改编与重组百回本《西游记》的过程中,壮族民间歌师删减了原著在散文叙事中穿插的韵文,并融入壮族的文化习俗以及传统道德观念。古壮字《西游记》文本的整理价值与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丰富壮汉民族文学交流的研究资料,传承保护壮族语言文字以及增强壮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