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一座小城里,住着非常聪明又十分热心的退休教授,大家不知道他的年龄,只知道他长着长长的胡须,便亲切地称他“胡子爷爷”。  相似文献   

2.
看过一个故事。一天.一位老教授给大学生做演讲。他端着一杯水,问听众:“大家猜猜看,这杯水有多重?”有的说50克,有的说125克,也有的说150克。教授不置可否,只是笑着对大家说:“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拿着它一点也不累。如果我端几分钟,会怎么样?”听众答道:“没什么。”教授点点头。又问道:“如果我端一个小时呢?”“胳膊会酸痛。”教授又点点头,  相似文献   

3.
“世界很复杂,充满变数。”中文教授说,“包括那些看似简单的事物。” 马上就要毕业了,大学生们心情浮躁,来上课的人并不多,而且似乎都心不在焉。 “在大家信心十足、跃跃欲试的时候,我想给一点提醒。”教授敲了敲讲台。今天,他两手空空,没有带书和讲义。“因为,大家未必识庐山之真面目,所以,过于自信有时会导致自闭。”  相似文献   

4.
林志华 《成才之路》2011,(31):13-I0008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参加完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典礼之后,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地赶了两个场——媒体见面会和山东大学大家讲坛。面对记者和学子们的“拷问”,丁肇中教授获得掌声最多的不是他所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而是他的六个“不知道”。  相似文献   

5.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张复英事迹追记张捷/丁华/张鹰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张复英病逝虽然已经半年多了,可是,学校的同事们仍觉得他还生活在他们中间,他那和蔼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大家的眼前。“等我把材料写好再去医院吧”。这是张复英在生命...  相似文献   

6.
图中的两个人,一个大家都很熟悉,是“搜狐”的风云人物张朝阳(左);另一个大家可能还比轮陌生.他叫张永青.县最沂异军车起的e国网的总裁。1986年,张永青和张朝阳同时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他们又一起赴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92年同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张朝阳回国创办了“搜狐”;1999年,张永青回国创办了“e国”。所不同的是,“搜狐”的核心是搜索引擎;而“e国”则定位为“百姓生活网”。张永青在国外生活了12年。他非常讨厌别人问他是否加入美国籍,他会反问:“为什么要改变国籍?”他对记者说:“在国外呆得越久…  相似文献   

7.
罗洗河6岁学棋,10岁进国家少年围棋队。1989年定为初段,1999年升为八段,2002年升为九段。6岁时,罗洗河师从罗建文七段。罗老说,小时候的罗洗河就不安分,没少挨打。但调皮贪玩的他棋却并没有落下。心理学教授曾对罗洗河做过智力测试,结果他的智商高达164。教授当时建议:“这孩子这么高的智商,下棋是可惜了。将来适合去做科学家。”但罗洗河说:“天赋这东西都是虚的。天赋看不见摸不着,棋还得实实在在地下。”当年在国家少年队里,10岁的罗洗河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因为他长得胖乎乎的,个人生活又有点凌乱,因而人称“小猪”。三星杯夺冠后大家又开…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60年日升月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82岁高龄的杨振宁教授又回到清华大学,现在还为一年级本科生教授普通物理课。应山东大学之邀,2004年11月中旬,他第一次踏上山东的土地。3天中,他在“大家论坛”做《归根反思》的演讲,又在“与大师面对面”的两千人会场上解答青年学子们的十几个问题,还游览了趵突泉和大明湖。时间虽短,但科学大师的修养和风采,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学贯中西,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扬帆1957年12月10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授奖仪式,杨振宁、李政道因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定律并不适用”而共同获得…  相似文献   

9.
说起国际级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陈省身教授,大家的心情难免有些沉闷,因为大师于2004年12月3日在天津病逝.大师的去世对中国数学界,乃至国际数学界都是一个无法估量的损失.陈省身教授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世界数学最高荣誉之一“沃尔夫奖”的华人,被称为“当今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他生前非常关心中国数学教育,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上.教授从讲义夹中取出一张白纸,问大家:“这张纸有几种命运?”学生们一时愣住了,没想到教授居然会问这么奇怪的问题,一时没有人回答。教授把纸扔到地上,又当着大家的面在纸上踩了几脚,纸上立刻沾满了灰垢。教授又问:“这张纸有几种命运。”“这张纸现在变成废纸了。”有的学生皱着眉头说。  相似文献   

11.
一位政治老师讲课时有一句口头禅“我想大家都知道”。有一次,有几个学生正在数他说了几句“我想大家都知道”时,他又说了一句:“最近,美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时,一个同学在下面说了一句:“我们怎么知道?”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真是热闹非凡,异彩纷呈;寝室里住着六个人,个个都有个性的一面,特撰此文以记之。“教授”“教授”是一名学生,并非真正的教授,因其智商极高,能过目不忘,因而大家都尊称他为“教授”。“教授”举止怪异,有时沿着校园小路静静地走着,突然会猛地往上一蹦,伸手去拍打路边树上的叶子。此举往往会把旁边的人吓一大跳,而“教授”则又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全然不理会周围目瞪口果的人。懂的  相似文献   

13.
焦宗芳 《今日教育》2010,(10):63-63
课堂上,教授从讲义夹中取出一张白纸,问大家:“这张纸有几种命运?”学生们一时防住了,没想到教授居然会问这么奇怪的问题,一时没有人回答。教授把纸扔到地上,又当着大家的面在纸上踩了几脚,纸上立刻就沾满了灰垢,教授又问:“这张纸有几种命运?”  相似文献   

14.
南京大学自1998年正式启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来,共设立特聘教授岗位18个。特聘教授制度的实施,对南京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学校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特聘教授实施之初,作为校长,他当时最担心的是怕吸引几个特聘教授回来,他们拿10万元的奖励资金,大家一下子接受不了这种情况,也担心会出现吸引一批人,走掉一批人的现象。他说,现在看来,这种担心不但不存在,反而大家都已接受,所有受聘的人员也逐步得到学校的承认。蒋校长说,特聘教授…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0月15日凌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朱棣文在睡梦中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他的学生打来的:“朱先生,恭喜您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回答是:“别开玩笑!”可是.刚刚放下电话.一名记者又来电话问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感想.他还是不信。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曾于1981年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一著名论点。1982年,又在他主编的中师《教育学》教材重提了这一观点。之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策三、裴娣娜,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道俊、郭文安等纷纷撰文,进行有关主体教育的理论探讨。同时,在基础教育界,各地涌现出诸如“愉快教育”、“尝试教育”、“情景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六步教学法”、“数学教学辅导”等等教学改革的新尝试。主体教育的探索相继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展开。十余年来,主体教育…  相似文献   

17.
孙道荣 《家长》2014,(10):43-44
正教授站起来,在黑板上写下了他今天要开讲的主题:你未必真正认识自己。"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个人,这个人此刻就坐在你们当中,看你们能不能判断出来,他是谁。"教授环顾大家说。教授是我们单位请来为大家做辅导的,在我们这行,他是权威。"这个人外表看起来非常自信,但有时候又显得特别自卑。"教授顿了顿,等待大家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死亡蛋白质     
卓然教授又急匆匆地来到了 他的“巢穴”实验室。 一场特异的模拟实验深深地 吸引了这位生化学家,把他钉在  相似文献   

19.
“拉特丁教授,祝您好运!”“谢谢大家,谢谢。回来时,我一定告诉大家有关恐龙的更多知识,再见!”说完,拉特丁教授走进了时光穿梭器,按了一下电钮,眨眼间,教授不见了。拉特丁教授是一个有趣的老头儿,是一个大发明家。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终于发明了时光穿梭器。今天,他要到一亿年前的恐龙时代转一转,还准备和恐龙聊聊天。过了十几分钟,教授到  相似文献   

20.
二、潘光旦如是说潘光旦字仲昂(一说号仲昂),1899年生于上海宝山。他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的,1922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攻读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人类学、优生学等专业,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上海几所大学任教,并参与胡适等人的新月社活动。直到1934年他才返回母校任社会学系教授,并兼任过系主任、教务长、秘书长、图书馆长等职。在清华大学,潘是通才教育的又一重镇,“他的治学原则是通,而‘通’的原则又归究到人”,因此大家说他的“人文思想较他的优生学更为有名”。社会学系是清华园的一个大系,尽管系里有人与他意见相左(比如陈达教授就主张“专一”),但是该系还是享有“通才制造所”的美称(《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四卷第205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通才教育又称“自由教育”和“普通教育”。潘光旦于抗日战争时期写了许多涉及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文章,后来收入《自由之路》一书,上述《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也是其中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