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尤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这种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在"时"和"贞"这两个哲学范畴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周易》大力提倡"与时偕行",投入到生生不已的宇宙大化中去;另一方面《周易》又推崇"利永贞"、"直方大",体现了遗传独立、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周易》关于"时"与"贞"的辩证统一观体现了《周易》既追求变易,又追求不易,既追求圆动,又推崇方正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2.
《周易》“贞”字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古经中的“贞”是一个动词,其词义应据《说解字》和甲骨卜辞训为“占问”。“贞”字的主要语法作用是作主语和宾语,其次作谓语。“贞”的宾语可后置,也可前置,其宾语前置现象比较特殊,值得语法史研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本为卜筮之书,其最初来自古人的占筮记录,占卜的目的是让天来决定吉凶,帮助决策,并按照天的指示行事,因而创作之初即为朝廷专利,成书后就参与了国家大事的决策。"贞"字在《周易》中是高频字,且非常重要,对它的理解学术界分歧依然很大,重点从《周易》文本出发,可探讨"贞"字的本义,认为"贞问"更符合《周易》的占卜性质。  相似文献   

4.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重要典籍,历经数千年的承袭、破译和发挥,绵延至今不绝于世,虽不免有虚妄扭曲和伪科学成分掺杂其间,但拨开弥漫于《周易》研究、传播中的神秘色彩,运用现代哲学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便不难发掘出蕴含于其中的丰富而颇有意义的辩证法精华。本文拟以贯串于《周易》中的“几”论思想为线索,联系实际地赋予其现代意义,以期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有两种不同的全胜:一是政治全胜,即《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二是军事全胜,即《形篇》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全"胜。二者辩证统一,相得益彰。前者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根据全部来自于《周易》。"全"胜的实质是仁胜,其源出于《周易》汤武革命观。牧野之战是不战而胜的典范。"全"胜的理念是人性,其源出于《周易》的天德仁爱观。"保合太和"给"全"胜奠定了人性基石。"全"胜的策略是怀柔,其源出于《周易》的师贞正义观。唯正义之师可保怀柔之效。"全"胜的宗旨是和平,其源出于《周易》的和谐统一观。唯"元永贞"的德化能结和谐统一的和平之果。"全"胜思想的价值在于减少或避免战争,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对当代世界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凯敏 《文教资料》2012,(26):64-65
"孚"为《周易》经传常用语之一。卦爻辞中,"孚"一般均指"心怀诚信",它蕴涵着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古老的思想智慧。"有孚"在心往往被视为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是吉祥的象征。本文针对《周易》中"孚"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展开评析,以阐明其独特的蕴涵。  相似文献   

7.
:《周易》反映了中华先民由原始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化的过程 ,《周易》的成文及在占筮过程中使用的思维符号是“象” ;此“象”有四种形态 ,三种思维形式即“直观表象思维”、“象征思维”、“意象思维” ,本文立足于《周易》 ,结合原始人类学知识 ,分析论述《周易》中所存在这三种“象”思维。  相似文献   

8.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9.
《周易》的政治思想以注重和谐为特点,在“保和太和”的政治观的指导下,为政者在思想和行为上力求和谐。在人际关系上,《周易》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沟通,创造出一个最佳的和谐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0.
《周易》“蒙”卦展示了一个多元而节制的中国式启蒙观。人具有走出蒙昧的意愿并自觉发动启蒙。导师则应对之进行考察辨别并给予合宜的回应。庶民的启蒙之道,在立法制刑。通过法、刑之教使民趋向一定程度的开明。承担此责任的开明君子需有包容之德,同时,大众的启蒙主要是在家庭中不自觉地、自然而然地展开的经验启蒙。在社会上,对于注定了不能启蒙的人不能强制其接受启蒙。君主也是童蒙之人,也需要启蒙,对君主的启蒙主要靠虚君之君子共和的宪制结构。在启蒙中,开明君子首先要通过学完成自我启蒙,然后帮助具有启蒙自觉者启蒙。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语言的社会性,按照思维和存在的辨证关系,结合具体语境,对《易经》中的关键语词“贞”进行最大限度的“原义”回溯,为进一步深化《易经》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学基础。本文认为,“贞”当训为“占问”。  相似文献   

12.
“茅”因其实用功能成为先民生活重要资料来源,进入文明社会后因其实用的社会化而具备了礼俗性质,并见于各种文献。《周易》的《泰》《否》卦爻辞“拔茅茹,以其汇”与祭礼、《大过》卦爻辞“藉用白茅”与婚礼均有联系,本文依据“茅”相关礼俗暗蕴的礼义,对相关卦旨进行阐明。礼俗的接入不但对《周易》文本的理解有所补益,也可深化殷周礼制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陈曦 《华章》2011,(13)
<周易>虽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卜筮之书,确是追溯当时哲学思想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然其文献价值又远不止于哲学,其史学和文学价值同样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欧·亨利的名篇《爱的牺牲》运用漫画般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19世纪美国草根阶层生活的无奈与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真谛的理解:只有"爱"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相似文献   

15.
“义”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义”表示人的行为规范,如孟子所说,“义”是人的正路。《周易》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有许多关于“义”的内容。“义”与“我”的关系密切,凡“义”必由自我作起。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之《贞素斋集》“提要”中有四处错误。实际上 ,舒不是秩满调丹徒校官 ,而是服阕 ;《华阳稿》并非不存 ,而是保存在后来编成的《贞素斋集》里 ;《贞素斋集》的底本不是嘉靖本 ,而是源自嘉靖本的抄本 ;《北庄遗稿》不是舒远、舒逊二人的合集 ,而只是舒远的作品集  相似文献   

17.
孔子作为中国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几乎是大家所一致公认的,他“博于诗书,察以礼乐,详于万物”,以自己渊源的知识,整理了不少中国古代文献,并同时向弟子们传授。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无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光《论语》提到的就有《易》,《诗》,《书》等典籍,在这里,我只就孔子思想对《周易》大传的影响和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长恨歌》的开篇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倾国”一词被视为具双关义的开宗明义之词-“思倾国,果倾国矣!”但是,从本所表现的“思”与“倾国”、“尤物”说与“风情”说、杨妃之美与“倾国”、帝王爱情与帝王政权、玄宗与“汉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对李杨爱情的鲜明倾向看,“倾国”一词在《长恨歌》中不具“国家倾覆”义,只涵“倾国之色”义。这一涵义的确立使《长恨歌》“爱情主题”说的逻辑支点更加坚实可靠。  相似文献   

19.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课题。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周易》作为孕育中华一切文化的文化,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其中蕴涵的中和、守正、自强科学人生哲学观,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谨就此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周易》具有一种"重生"精神,肯定与歌颂"生""生生"品格,以"生"为"美"与最高审美域。这种"重生"精神具有一种浓厚的质朴、率真的风韵品性。并且,《周易》还对"乾元"与"坤元"等两种"阴阳"元素的生命底蕴与生命潜核进行了深入考察,极力赞美"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推举生命的"动静结合"之"美",推崇"保合太和"之生态审美域。运用现代生态美学理论,对其"重生"美学精神以及"生""生生"等概念作一阐释,揭示其生态美学意义,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