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度教学超越仅停留于浅层加工与机械性记忆层面的知识传授,是“教师在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知识内核的基础上,旨在触及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深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真正理解的一种教学样态”,深度教学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笔者立足文言文的实际教学,夯实学生自主阅读基础,通过群文阅读重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创设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维评价着眼素养发展,带领学生从“文言”到“文章”,再到“文化”,系统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表面上看,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四点修订都是一边倒地增加考查内容与强化考查难度,其实未必.“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高考已经考了两年;“适当增加阅读量”,亟须补上阅读策略这一课;“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未必就放在同一份试卷中;“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视野下的“鉴赏评价”等难度,自然超越了一般的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3.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作为信息接受而言,只要把文本内的信息进行理解吸收就行了,因而上阅读课,常定位为阅读理解课,而在古代就已经对这种接受式阅读进行了质疑与反思,孟轲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的批判意见,这就是说古人就有在阅读实践上想力求超越文本信息场从而进行新的对话的愿望。事实上,阅读不仅仅是阅读理解,它不只是对文本信息进行解构或吸纳,更有其实现超越的一面。因为任何一个文本作为例子作为凭借都是为“人”服务的,在阅读教育理念中也有一个“以人为本”的问题,还因为我们的读者是鲜活的、生动的、富于个性的、会思考的,…  相似文献   

4.
<正>深度教学是指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层面走向逻辑层面,使教学的符号与意义相统一。深度教学中的“深度”指知识解读的深刻性、全面性与学生发展的丰富性从深度学习走向深度教学,是教与学的一致性决定的,也是解决当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局限性的必然选择。“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即指在教学中,教师把课文的阅读理解分为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次。三层次解读有助于让阅读走向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5.
一、要在转变教育观念上实现突破转变教育观念,得从两个方面入手。克服三种倾向。一是克服片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倾向。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教育理念上的一个新突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从表象上看,主要是使学校活跃起来,使学生活泼起来;从内涵上看,主要是一种境界教育和能力教育;从目标上看,主要是贯彻“两全”,同“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相一致。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内涵和表象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克服片面理解教育价值的倾向。教育  相似文献   

6.
阅读的意义是建构文本的意义、超越作者的视界、提升读者的素养。阅读的本质是自主阅读和自主应用。要想实现阅读的意义,阅读教学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内容上,从目前过多重视“写什么”转向重点探究“怎么写”;方法上,从目前过多重视“牵我读”转向重点探究“让我读”。  相似文献   

7.
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阅渎教学是为完成这一从“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战。从宏观上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从战略上看,阅读教学要紧扣整体、化零为整,就大不就小、宜粗不宜细;从实质上看,凑得懂,然后才说得出。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我以外研社初二英语Student’s Book 4 Module 10 Unit2的阅读课为例,谈谈阅读的教学,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深度课堂”不是“难度课堂”,任何超越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度拓展和挖掘,都是没有价值的;它也不是“精英教师课堂”,一种没有普遍意义的“精英秀”只不过是供人欣赏的展品。“深度课堂”应该来自我们日常的课堂,是对日常课堂的一种超越。如何构建深度课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9.
超文本阅读是一种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基于文本而又大于文本的阅读方式。从阅读的内容、阅读深度、阅读时空等方面都超越传统观阅读方式。以超文本阅读理念设计《黄鹤楼送别》教学。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贯彻超文本阅读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立足文本,从纵向探究,横向拓展等方面鼓励学生超越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0.
戴本刚 《山东教育》2009,(11):63-64
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视角,会看到不同的主题表达。对于经典散文《听听那冷雨》,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曲乡愁来读,也可以把它当成一次心灵还乡来读。维特根斯坦曾说过:“是不是我的理解惟独看不见我自己的不理解?我看常常是这样。”超越自己的理解,并非不能做到的事情。但需要克制自我,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式和视角,与文本重新对话,方能实现伽达默尔所说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1.
“深度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的文章阅读基础上,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及哲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能够从一篇文章中不断挖掘出新的感悟。“深度阅读”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耐心和观察感悟能力,这样才能够从美文中“品”出深层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讲,“深度阅读”的要求可以适当地降低。  相似文献   

12.
<正>深度学习的概念,学界有分歧,但共识也很明确: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沉浸式学习。学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维度投入学习,以浅层学习为基础加深理解,不仅要学习知识的符号表征,更要学习知识的逻辑形式与意义系统,不断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与认知结构。深度学习强调的是探究与对话。在情感、意志积极参与的条件下,经历了深度学习,学生会留下哪些特征呢?知特征才能明操作。从思维上看,深度学习比浅层学习要深刻得多。学生一般都要经历由“自以为很懂”到“不懂”再到“深度理解”这样的过程,这也是语文素养逐渐养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道家哲学中"道"的含义是丰富的,从本体论的意义看,"道"是万物的本原和发动者,具有普遍性和无限性,且是永恒变化和运动的,彰显出其寓于万物之中运作而又不凝滞于物的特质;从认识论的意义看,"道"的意义为超越主观偏见和标准,实现万物相通的特性;从社会处世观的意义看,"道"的意义为遵从"自然"之法,从而实现无为而无所不为,呈现出不执著于俗世俗务的特性。所有这些丰富的含义都指向了"道"的一种深刻属性——超越性,即不执著不沉迷于物,而这一属性辐射在现实世界中则为超名利、超是非、超生死的逍遥境界,超越性实现了"道"在整个道家哲学中的贯通。因此厘清这一重要属性,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整个道家哲学的超越思路,更启迪我们摆脱现实的束缚与限制,从执著走向逍遥。  相似文献   

14.
助读法     
“助读法”是利用书、报、光盘上的精美文章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课文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向别人“借脑袋”、“借智慧”的有效阅读方法。“助读法”的操作过程是 :第一 ,在阅读手头的语文书、报刊时 ,注意做好有关课文的资料目录索引 ;第二 ,在需要的时候 ,利用这些目录索引找到有关课文的论文资料 ;第三 ,有选择地阅读论文资料 ,看别人是如何理解某篇课文的 ;第四 ,择其最精美、对教学最有用的材料做一些读书笔记。如对《天上的街市》的阅读理解 ,我们可以找到如下一些重要的助读资料 :1.箭鸣《〈天上的街市〉的图画美和音乐美》 ,《语文…  相似文献   

15.
许多对“创新”的理解只是从结果上看的 ,这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实际上 ,创新不但在于“新” ,更在于“创”———获得“新”的过程。创新精神似乎更应该表现在“创”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呢?笔者认为 ,关键在于“独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迷信、盲从)、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他人的脚印走) ,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某些随心所欲的标新立异可能是一种愚昧和落后) ,而是发现 ,是超越 ,超越自我或超越他人 ,这种发现或超越在本质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  相似文献   

16.
当前.幼儿园的绘本阅读教学似乎进入了一种固定模式:绘本一本、幼儿一批、教师从绘本的第一页讲到最后一页;其教学形式大多以“教师问,幼儿答”出现;所提的问题是基于教师对绘本的理解设定的。其内容主要是基于绘本的事实性讨论。在这里,教师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幼儿在自主阅读绘本中可能的疑问和关注点,因而“阅读过程变成了幼儿被动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体把握”之后,人们对“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格外重视,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操作,都有充分的体现。但从目前情况看,也存在着理解上的偏颇和运用上的失误,需要加以辨析和矫正。一、“整体把握”的运用失误1.顾此失彼,淡忘整体。学生在阅读时,常常看了后面忘前面。这是由于阅读时没有对文章从语篇的角度来把握,捧着文章就读,不看标题,不  相似文献   

18.
完形填空(Cloze)是让一篇意思连贯的短文中的某些词(或短语)空着,然后在短文后面给出四个选项,要求选择正确答案。“完形填空”(Cloze)不同于单一语法型的“选择填空”题,而是一种考查词汇、语法与阅读理解等多种内容的综合填空题。所以,“完形填空”题是全面地考查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题型。它包括识词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力等。“完形填空”题设置的目的是在实际情景中考查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其特点是:从文章本身看,文章内容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文体上看,多为故事性叙述文体。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的,教材观点的确立、教材意识的强化、教材理解的深化、教材把握的优化,从宏观上看,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微观上看,是一名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把握教材,这对一个教师来讲虽不是难题,但要达到“透彻”二字又非易事。教材是客观的阅读文字,作者靠此表情达意,编者借此显化目标,教者以此教书育人,学生凭此提升自我,作者的目的、编者的意图、学生的希望均得靠教者去实现。如果教者钻研教材只是就事论事,立于文外,满足于一词、一句、一篇课文的理解,那对教材的理解很可能是肤浅的、零碎的。因此,为保证文本理解的深度,可运用假设,多角色地钻研和处理教材,多角度地开发和运用文本,让假设为文本解读添彩。  相似文献   

20.
一、深思阅读要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深度,不满足于抓住次要的现象和枝节的东西,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要准确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能弄清“为什么”;能理解体味文章的内在含义。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