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革命理论.但是,在将它运用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时,却必须密切结合具体的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革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一项根本原则,也是从无数胜利和失败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根本经验.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共产党人如果能从本国实际出发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使这个理论本国化、民族化,革命就会顺利发展.相反,如果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问客观实际如何,到处机械搬用,革命事业就要遭到挫折和失败.  相似文献   

2.
列宁和邓小平在探索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时 ,都认识到了落后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建设的制约作用 ,都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 ,要求将工作重心转到文化建设上 ,要求从本国实际出发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培养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又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的精神文明思想是在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但在很多方面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视野更为宽广 ,认识更加深刻 ,操作性更强。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了出发,审视中国共产党对国情问题的认识与实践,给我们启示是:任何一个阶段和政党要想领导本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只认清国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国情出发,以国情为依据制定路线和政策;必须把依国情制定的路线和政策,贯切到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中去;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去认识国情,这对当前及今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建立社会主义 ?如果能 ,何以能 ?道路何在 ?这是每个马克思主义者不容回避、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在他晚年的《论我国革命》一文中运用历史辩证法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 ,这些探索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即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列宁的《论我国革命》与中国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建立社会主义?如果能,何以能?道路何在?这是每个马克思主义者不容回避、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在他晚年的《论我国革命》一文中运用历史辩证法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即: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原则;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共同面临的问题。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他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7.
革命和建设都必须从各国实际出发,必须具有自己的特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着重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并结合国际共运和我国的历史经验说明坚持这个原则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两个高度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都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下生活.有许多共同特点。但是.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是对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里就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作一探述。一、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经济建设毛泽东一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说:“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作教条。一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具体情况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又说:“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一、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从本国实际出发,致力于教育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注重实效 澳大利亚在独立后短短的半个世纪,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一举建设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基础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根据考察所获得的信息,对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外部、内部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显著的基本特征是:坚持从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多元文化国家的实际出发,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目标,注重实效。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导。但是,各国又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国革命和建设要取得成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不断焕发出活力,也要同各国实际相结合。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实际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在建国前后对我国实现工业化的起点、条件和进程及作用都有重要论述,阐明了在夺取政权以后要用一切办法特别是利用私有制发展生产的思想,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也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表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国际经验教训和中国实际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从党的一大到以后陆续召开的共五次党代表大会,陈独秀都是不可代替的领袖角色。他主编《新青年》,宣传革命主张,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从中国实际出发,领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理解和运用,具有东方特色、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三大理论系指毛泽东建国以来构建的改造论、建设论和继续革命论。改造论的提出始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放弃,改造论又是建设论形成的历史前提,继续革命论则是改造论的延续。在发展的进程中,建设论又与继续革命论结合起来,并最终成为它的附庸。贯穿于三大理论的主线是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这条主线使三大理论形成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三大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能正确对待苏联模式的问题,存在偏离本国国情的问题。它们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过渡时期学说。这两个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于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另外,被毛泽东曲解的关于反作用的理论,对于构建三大理论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表述。展示和分析这些表述,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加深和扩展对“结合”之意义的认识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论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必须坚持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必须坚持从“基本点”上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必须坚持从现在的情况和我国的实际出发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必须坚持从其本来性质和历史经验出发认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邓小平在谈到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特别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人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就是说,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原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  相似文献   

19.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根本思想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革命和建设正是依靠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取得了伟大的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文化落后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制约。在列宁生命的最后时期,文化成为其思考的核心问题。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是在布尔什维克党刚刚取得政权,无产阶级将要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反映了苏联特殊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创新和发展。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内容丰富,既包括纯粹的文化方面,也包括物质和政治方面。列宁把文化革命定位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构想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赋予其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型民主国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