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Q“自杀”是不是疾病? A 在中国63%的自杀身亡者和40%的自杀未遂者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狂躁症。抑郁症患者中有10%的人会走向自杀。从疾病的角度看,自杀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前兆症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王蒙,不久前在广东中山大学就中国当代文学问题进行演讲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作家为什么伟大的不多?”然后自问自答道:“就是因为作家自杀的太少了。”为什么自杀率越高就越容易出伟大作家呢?王蒙给出了两条原因:一是“创新就像一条‘狼’一样追着我们”;二是“精英意识会让人走向孤独”。这两点,都会让作家感到痛苦和压力。王蒙先生的结论,当然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但他的两点解释,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近年来文学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创新”这条“疯狗”的追逐下、在“精英意识”优越感的支配下,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代接着一个时代。到2006年末,中国宽带网民7700万。于是有人惊声尖叫:中国互联网的宽带时代已经来到。对纸媒体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还好,目前网络读者好像没有看纸媒体的人多。但是,再看看增速、看看成长空间、看看购买力、看看社会决定力,一种“痛苦”还是会涌上纸媒体的心头。  相似文献   

4.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5.
干预自杀     
“人类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多的忧虑,也从来没有过因如此多的原因而忧虑。”——罗素 当今天我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癌症甚至艾滋病的研究与治疗都有了办法的时候,自杀仍旧像梦魇一样侵袭着每一个不快乐的人。最为迫切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挽救这些生命?消除自杀,不仅是精神卫生的问题,更是一个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 SARS之后,重建中国公共卫生系统被提到了更迫切的层面  相似文献   

6.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 “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的文章;中国青年报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两个  相似文献   

7.
药丸女郎     
不知什么时候起,身边的女孩一个个成了“药丸一族”。早饭可以不吃,午餐可以随意对付,可那些红白黄绿的各色药丸,却随身携带,按时送服。仔细拿过来看看,品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维C?维E?螺旋藻?西洋参?深海鱼油?胶原蛋白……  相似文献   

8.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9.
数字新闻     
20万中国每年自杀人数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15岁至35岁是自杀的高峰年龄段。近两年,青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一生在文章中确实指名道姓地“骂”过不少人,与之有过干涉的有百人上下,与其论争的重要人物,也有二三十人。可是,他为什么要“骂”人,“骂”了些什么人,“骂”的又是些什么内容,“骂”得对不对?  相似文献   

11.
顾德宁 《传媒观察》2005,(11):59-59
9月10日是第三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正巧美国知名社会问题纪录片导演葛瑞格先生途经南京。交谈之中,这位15次来华的“中国通”问笔者,为什么中国媒体在谈预防自杀问题时会频繁使用“某某自杀成功”?这么失败的做法为何要说“成功”一词呢?孩子们会怎么想?他还问我,中国记者在报道自杀时有无“用语守则”?他们是否受过正确把握自杀报道尺度的专业训练?这两点在欧美国家是有要求的。  相似文献   

12.
在许多电视剧无人问津的今天,《还珠格格》为什么会受到观众普遍的喜爱呢?我们不妨对此现象作一点剖析,看看当今观众对电视剧的收视心理趋向和文化需求是什么。一、定位要准确在《还珠格格》之前,琼瑶的电视剧几乎都是悲悲切切、哭哭啼啼的悲剧。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生活在象牙塔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俊男靓女。这些剧刚在大陆播出时,让人有新鲜感。但是看得多了,观众觉得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政论名家、文章高手都曾把知识的宝山作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驰骋的场地,借助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来说明道理,使人们开阔眼界,振奋精神。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联系自己的实践,得到这样一点体会:新闻评论要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不仅要情理交融、叙议交织,而且要有知识的闪光。为什么知识可以增添评论文章的文采?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有些评论文章为什么缺乏文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章的内容贫乏。一篇评论既无感人形象、故事情节,又无旁征博引,只是讲抽象的道理,就会使读者感到枯燥无味,“没有意思”。常写评论的人都懂得:说明一个道理,如果采取简单化的方  相似文献   

14.
人们习惯的那种平衡相当坚固,却也不是铁板一块。改革象一记重棰,打得它金星四溅。在迸发出的丛丛火花中,映照着“大锅饭”势在必改,新体制呱呱坠地,不同人变异着的心态,改革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从今天起刊登的”顾惠东效应”这组连续报道,就象一滴晶莹的水珠,多侧面地反射出我国改革开放着的社会的这样一角。亲爱的读者,你从中看到了什幺呢?你可曾想过:为什么一个企业濒临倒闭的边缘,没有人吭声,而当顾惠东承包获得巨额利润后,反倒有那么多人对他戳着脊梁唾骂呢?为什么顾惠东的巨大势力化作了巨大效益,却有人骂他是“不管工人死活的资本家”呢?又该怎样看待知识分子的劳动和报酬呢?为什么有人主张不管企业盈亏、劳保福利一成不能变,而拚命反对按承包原则办事,扣发病事假工资呢?为什么同是一个顾惠东,有人说他:“有能耐、有办法”,而另一些人却要他“早走早好”,评价如此南辕北辙呢?为什么……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我们欢迎读者各抒己见,改革中会涌现许多新的东西,这需要人们认识和理解,也只有在提高认识和加深理解中,人们才会更好地参与改革,推动改革。  相似文献   

15.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现代中国人很熟悉的话。于是有的人就认为有了大学文凭,特别是有了名牌大学的文凭,就一定是大能人了。 我当了一辈子记者,教九流接触得可谓多也!深感没有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经验性知识,当然不会有智慧。但有了那些知识,也不一定会有很高的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无论干哪一行,要有创造,要有突破,就必须有智慧。否则就只会重复旧知识、旧经验。为什么有的大知识分子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呢?为什么有的人讲起话来广征博引,一到实际矛盾面前就束  相似文献   

16.
【案例】在别人眼里,张先生一直很善侃,不管是哪,只要有他在肯定热闹。他也是一个闲不住嘴的人,一会不说话就憋得难受,常常大半夜地给朋友打电话聊天。可是不久前,他却因为抑郁症住进了医院。周围的人知道后都傻了眼,这么爱说话的人居然也会得抑郁症?  相似文献   

17.
新闻周刊:有人认为“自杀”是个人的事情,是个人的权利,你是否认同? 孙东东:我并不认为“自杀”是一种权利。人的本能是求生而不是求死,人是在追求健康和美好生活的,而不是相反。“自杀”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不符合人类的发展需要,不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追求。人的寿命是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的一位同志光临寒舍,要我为他们的书写一篇序。为什么找我呢?他说:请你看看“前言”就知道。一看之下,没错,有那么回事,十年前有那么一段“公案”同我有关。 1978年10月,我和两位同志作为新华社记者到黑龙江友谊农场五分场采访,报道了该分场二队20人耕种一万多亩土地,平均每人产粮20万斤。不久,新华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批评我们的计算方法不对,夸大了成绩,报道不实。新华社有一个内部刊物,专门刊登读者来信。编辑同志拿了那封信来,要我看看,问我怎样处理。我说:当然全文照登,登了再说。不久以后,又传来黑龙江省某位负责同志的批评,说我  相似文献   

19.
读者为“买书难”叫苦多年了。为什么“买书难”?如何解决“买书难”?出版界人士写了不少文章,发表过许多意见。可是矛盾尚未见有多大的缓和。人家都说,造成“买书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出版、印刷、发行三方面的综合治理。说得很对。所谓综合治理,我认为就是要从增加货源供应,开辟流通渠道,增设发行网点,改进工作制度和方法,以及改善服务态度等诸  相似文献   

20.
“飞车抢劫者,拒捕的当场击毙!”这是最近出现在长沙市芙蓉区的标语横幅,长沙警方在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的严打行动中,因着“当场击毙”的举措,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议。击毙或是不击毙,是“当场击毙”或是不能“当场击毙”,为什么成了一个引发争议的问题?为什么长沙这样,别的地方不这样?法律当然是要“全国一盘棋”的,不可能这个地方一弄“严打”就可“当场击毙”,而别的地方却不是这样。看看这种个别地方擅自捣鼓的“当场击毙”,其实用不着深奥的法理分析,在逻辑上就说不通。为什么长沙市芙蓉区警方想这样干?无他,是“政绩冲动”给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