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试题 如图 1所示 ,ad、bd、cd是竖直平面内三图 1根固定的细杆 ,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 ,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 ,d点为最低点 .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 (图中未画出 ) .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为零 ) ,用t1、t2 、t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 ,则 (   )A .t1t2 >t3C .t3>t1>t2  D .t1=t2 =t3解析 设弦bd与直径弦ad的夹角为α ,由几何知识可知bd =adcosα ,环在杆bd上下滑的加速度为 ,a =gcosα ,由s=12 at2 可得adcosα =12 gcosα·t2 ,由上式解得 t=2adg .由以上分析可得 ,时间t与夹角α无关 ,故…  相似文献   

2.
一、高考理综15题的解析 如图1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为零),用t1、t2、t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  相似文献   

3.
1.理综高考试题(第15题)的解析:如图1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度为O),用t1、t2、t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相似文献   

4.
一、高考理综15题的解析 例1 如图1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为零),用t1、  相似文献   

5.
题如图1所示,ad、似、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处释放(初速度为零),用tl、t:、t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下滑的加速度为a一gco声.设O点到斜面的距离为H,oP一喜atZ, 乙那么达d所用的时间,则() (A)tltz>t3. (C)t3)tl>t2. (D)tl=tZ=t3.(04年全国理综) 分析以滑环在似上运动为例.圆周的半径为R,似与ad夹角为a,连结a、b两点,则 似=ndcos“=ZRcos口. 设滑环在似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阴g亡…  相似文献   

6.
题1 如图1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有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由静止释放,用t1、t2、t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  相似文献   

7.
原题如图1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杆(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a、b、c分别从处释放(初速为零),用t1、t2、t3依次表示滑环到达d所用图1的时间,则().A.t1t2>t3C.t3>t1>t2D.t1=t2=t3分析:本题的特点是ad、bd、cd都是圆的弦,且连接ab、ac都构成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都是圆的直径.若设出圆的直径、弦与竖直直径的夹角就能表示出弦的长度和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解析:设圆的直径为d,弦与竖直直径间的夹角为θ,则斜面长s=dc…  相似文献   

8.
试题 如图1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a、b、c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为0),用t1、t2、t3依次表示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  相似文献   

9.
1 何谓"等时圆" 例1 如图1所示,ad、bd、cd是竖直平面内3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3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为零),用t1、t2、t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  相似文献   

10.
一、何谓“等时圆”如图1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有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为0),用t1、t2、t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  相似文献   

11.
李银玲 《中学理科》2006,(11):57-57
2004年高考理综全国卷第15题:如同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n、b、C、d位于同一圆周,n为圆周的最高点,d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n、b、f处释放(初速为零),用t1,t2,t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  相似文献   

12.
《数学通报》2 0 0 1年 2月号数学问题1 3 0 0 :设 a,b,c,d∈R,且 a b c d=2 ,ab ac ad bc bd cd=- 83 ,求 b c d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除了《数学通报》上已给出的一种解法之外 ,本文再给出这一问题的两种解法 .为此 ,我们先计算 a2 b2 c2 d2 =(a b c d) 2- 2 (ab ac ad bc bd cd) =2 2 - 2·(- 83 ) =2 83 .解法 1 ∵b c d=2 - a,b2 c2 d2 =2 83 - a2 .构造函数 f (t) =(t- b) 2 (t- c) 2 (t- d) 2 ,则f(t) =3 t2 - 2 (b c d) t (b2 c2 d2 )=3 t2 - 2 (2 - a) t (2 83 - a2 )≥ 0 ,∴Δ=4 (2 -…  相似文献   

13.
1 “等时圆”模型的建立 例1 如图1所示,n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有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3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度为0),  相似文献   

14.
<正>研究物理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形象、简洁地处理物理问题,将复杂的实际情况转化为容易接受的简单物理情境。"等时圆"模型就是高中物理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模型。一、什么是"等时圆"模型例题:如图1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有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度为0),用t_1、t_2、t_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点所用的时间,则()。  相似文献   

15.
<数学通报>2001年2月号问题1300:设a,b,c,d∈R,且a+b+c+d=2,ab+ac+ad+bc+bd+cd=-(8)/(3),求b+c+d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全国统一卷理综第15题如下: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a、b、c分  相似文献   

17.
<数学通报>2001年2月号数学问题1 300: 设a,b,c,d∈R,且a+b+c+d=2,ab+ac+ad+bc+bd+cd=-(83),求b+c+d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相似文献   

18.
四个阻值不同的电阻,按照图1、图2两种不同的方式连接后,哪一种的电阻较大呢? 设图1、图2的电阻分别为R1、R2,则R1=((a b)(c d))/(a b c d), R2=ac/(a c) bd/(b d). 取特殊值检验:  相似文献   

19.
欧拉不等式是指:若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外接圆半径分别为r和R,则R≥2r。将此不等式推广到四边形中,有: 定理设双圆四边形(既有内切圆又有外连圆的四边形的内切圆和外接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则 R≥2~(1/2)r ①分析如图,设ABCD为双圆四边形,边长依次为a、b、c、d,令AC=u,则 u=((ac bd)(ad bc)/(ab cd))~(1/2) (参见[3]) 设ABCD的面积为△,则△A=rs,其中s=1/2(a b c d)∴r=△/s。  相似文献   

20.
定理 设ABCD为双圆四边形 ,R、r分别为外接、内切圆半径 ,r1、r2 分别为△ABC、△ADC的内切圆半径 ,则有R≥4r (r -r1) (r-r2 )r1 r2.①证明 :记AB =a ,BC =b ,CD =c,DA =d ,△ABC、△ADC的面积分别为Δ1、Δ2 ,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Δ ,半周长为 p ,则Δ1=12 r1(a b AC) ,Δ2 =12 r2 (c d AC) .由Δ =Δ1 Δ2 ,得2Δ =r1(a b) r2 (c d) AC(r1 r2 ) .由文 [1 ]知Δ =abcd ,R =14(ab cd) (ac bd) (ad bc)abcd12 ,∴AC =(ac bd) (ad bc)ab cd12 =4RΔab cd≤4RΔ2Δ =2R ,∴ 2Δ≤r1(a b) r2 (c d) 2R(r1 r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