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别了,那道风景》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亚历克斯·米勒的一部新作,全书围绕着大屠杀和共谋犯罪而展开描写。本文以后殖民主义为语境,结合新历史主义文论,来解读作者所揭示的人类在大屠杀“那道风景”背后的精神拯救,人类的自我反省。  相似文献   

2.
《肖申克的救赎》一直被誉为电影史上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励志影片之一,是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一部蕴涵人生哲理的警示之作。影片以诸多成功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个极富哲学和宗教意味的故事,宣扬主人公在腐败的司法体制下追寻自由、自我救赎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本文再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4.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具有一般新闻的一般特点,同时也有着它独到的一面。它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6.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有三处景物描写,这三处景物的对象、色彩、意义不同,体现着作者心境的变化,对生命理解的境界的变化,可以说“作者的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第一处主要描写地坛的衰败。“剥蚀”指光彩夺目的琉璃风化剥落;“淡褪”指鲜艳的朱红变浅褪去;“坍圮”指雄伟的城墙崩塌;“散落”指富丽的建筑分散零落。地坛作为明清两朝的皇...  相似文献   

7.
别了,减肥     
别了,减肥。这是我切身体会出的真理。要说它的来历,且听我慢慢道来。 几个月前的一天,我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旧时好友。一阵寒暄后,她开玩笑似的拍拍我的脸蛋说:“你看你都成小胖妹啦!”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随随便便的一句话,我听了却如临大敌。回家后我赶快照镜子,不看倒罢,这一看呀,胖胖的圆脸,结实的胳膊,粗壮的大腿,哎呀,减肥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别了,童年     
夕阳西下,我沿着小路匆匆赶回家,然而却被小河的风光吸引了,金色的阳光洒在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河滩上,一群孩童正在尽情地玩耍,他们在追逐嬉戏、挖泥鳅、堆城堡,欢笑声回荡不已。  相似文献   

9.
别了,407     
徐雨努 《新读写》2011,(6):29-30
谨以此文纪念我人生中第一次单纯而又精彩的住宿生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两部散文集<我赶上了峥嵘岁月>和<乡村风景>的比较和分析,认为它们具有民间史诗的风格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野草·影的告别》主题与《坟·摩罗诗力说》卷首语提示的主题是同一主题。表现这一主题的情节撷取自柏拉图《理想国》第7卷中著名的“洞穴喻”里的“囚徒”从“洞穴”走出的寓言,关键情节是“灵魂的转向”。《影的告别》的人物是“影国”的两类居民,他们身上有着“洞穴喻”中两类“囚徒”的投影。“影”以自身为试验,向昏睡的影众告别,对于“影国”是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他选择和黑暗抗战,“被黑暗沉没”,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是“和光阴偕逝”,做进化途中的“中间物”,为进化献身。“影”选择走进化的路,赋予人物性格以悲剧的审美特征,将作品的主题升华到一种唯悲剧独有的崇高的诗的审美境界,是诗与哲理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2.
乔治.爱略特为《弗罗斯河上的磨坊》铺设的洪水结局一直受到评论家们的质疑,最具代表性的是利维斯,他将那场洪水连同麦琪对斯蒂芬的感情视为乔治.爱略特不成熟的表现。本文将从圣经神话原型分析的角度探讨洪水结尾以及兄妹俩最终在死亡中和解的隐含寓意,从而透视到乔治.爱略特在《弗罗斯河上的磨坊》中表达的个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现代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从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语言、行动的变化以及所送礼物的不同,可以看出科举引起的癌变已经扩散到社会的每一层面,它使世风更为浇薄、人们更加势利、人情更趋淡漠。在科举阴影下,郎丈之情被亵渎、被异化。通过重新解读《范进中举》可以看出,抨击世风日下是其主题,作者除了关注士子外,也"为市井细民写心"。  相似文献   

14.
《野草在歌唱》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妇女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地位、种族歧视制度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鉴于此,文章拟将《野草在歌唱》中的三个主人公(厄运使约拿—迪克、救赎者—摩西、受难者—摩西、玛丽)展开深刻透彻、入木三分的分析,并用该书中所借用的圣经原型和梦的幻现,揭示出深隐于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概而言之,圣经原型和梦的意象是《野草在歌唱》的重要艺术特色,起到了丰富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二战中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犹太民族史上难以抚平的一道伤疤。许多幸存者在战后仍然挣扎于大屠杀的痛苦记忆中,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均饱受大屠杀后遗症的困扰。美国犹太作家奥齐克和罗森鲍姆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罗莎》和《二手烟》中刻画了两代大屠杀后遗症患者的形象,并不约而同地安排了救赎的结局,揭示出往往为人们忽略的一点:对于亲历大屠杀的犹太人及其家庭来说,选择忘却伤痛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笔墨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山水画笔墨技术从产生到成熟,建构了独特的绘画符号。“程式化”笔墨因此而确立。没有“程式”就不能成为国画。  相似文献   

19.
20.
Each counsellor brings his or her personal qualities or wha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in the literature as the “counsellor's self,” when working with client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highlight the theoretical, clinical and research work regarding the self of the counsellor, and to indicate gaps within such work. It is argued here that while the person of the counsellor is vital to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more work needs to be directed at defining this concept, and describing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counsellor engages his or her self whilst working with clients, particularly from a trans-theoretical perspective. Such research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of counsellors, as well as providing potentially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future studies that focus on counsellor variables, particularly those associated with developing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