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清政府开始实行改革措施,先后派遣大批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全面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程,有效地刺激着近代学堂乐歌运动的发生。学堂乐歌题材类型多样,蕴含丰富,已经具有中国新诗的基本雏形,可视为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西方音乐文化传入我国历史久远,早期大多是由西方传教士传人的。由于这些活动仅限于宫廷及早期传教活动这样的小范围中,所以早期西方音乐文化在我国的传播既不广泛,又没有对我国的社会音乐生活产生多少实际的影响。而西方音乐文化真正在我国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是从学堂乐歌开始的。学堂乐歌是晚清之时,吸收西方及日本流行的曲调,配上"进步"思想歌词,为新式学堂学生学习所作的歌曲。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史上随着学堂教育的萌芽和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而兴起的一场音乐的革命,它是第一次真正地、有意识地学习西方音乐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学堂乐歌从日本、欧美借来火种,在戊戌变法运动影响下生成,这一新生事物结合了西(东)方音乐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它之所以能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孕育并发展,成为开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钥匙,正是因为它在和日本音乐的契合与背弃中,适应着清末中国的时代特征与美学思想。从学堂乐歌的音乐形态、时代精神、美学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学堂乐歌与日本音乐的关系,管窥学堂乐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当时称唱歌或乐歌),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她"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堂乐歌从日本、欧美借来火种,在戊戌变法运动影响下生成,这一新生事物结合了外来音乐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它之所以能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孕育并发展,成为开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钥匙,正是因为它适应了清末中国的时代特征与美学思想.文章从学堂乐歌时期的歌曲创作入手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学堂乐歌与日欧音乐的关系,探讨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学堂乐歌作为我国清末民初的一个历史产物,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大家都知道学堂乐歌的发展历史并不是特别长,但是它却对我国学校教育影响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标志着我国声乐教育发展的开始。文章主要从学堂乐歌的发展、艺术特征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进行详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从外国聘请教习来传授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甲午惨败,引发中国教育改革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大量向日本聘请教习,这些日本教习为清末教育改革作了突出贡献。后由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大量留学生归国,美国等西方列强对日本教习的排挤及其日本教习的自身的问题,日本教习在中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8.
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民初学校音乐教育所采用的歌曲。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设立"乐歌"一科,当时,有志于从事于音乐教育者,纷纷起而制作新歌,编印教学课本与歌唱曲集。新创作的乐歌,题材非常广泛,歌词通俗易解,唱起来朗朗上口。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匪浅,本文就其起源、推动乐歌摇篮的巨匠,音乐表现等探索其对后世的影响,论述学堂乐歌文化的历史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百年前"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的简要介绍,以及"学堂乐歌"对众多人士产生的终身影响,阐述了"学堂乐歌"对当今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一)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全校都在传唱着一首歌,歌名叫《男儿第一志气高》,它的曲调来自日本童谣《手戏》,教唱者为该校乐歌课老师沈心工。此歌标志着中国学堂乐歌的正式诞生。所谓“学堂乐歌”,其实就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的学校歌曲,就是我国学校校歌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