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作家,必须研究语言。故笔者在研读陌翰笙剧作、作好记录、翻阅修辞学书的基础上,就阳翰笙戏剧语言“双关”手法的多种形式、深刻含义、戏剧效果等等方面予以了探讨、赏析,以便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回归传统语境,认识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精神、艺术骨骼.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戏剧不刻意追求结构、规模,所谓写意、表现与再现的不同,正在于它可以以其自身艺术基本精神、艺术骨骼为基础,专心处理戏剧的内在诸元素,从而达成完善的综合,在任何可能的体段内,抒情写意.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骨骼由戏、歌、舞结构而成,其艺术精神凭此传达.  相似文献   

3.
以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城市等艺术形式为代表,传统山水艺术蕴含了宜游、宜居、宜农、宜学的美学精神,反映了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的精神祈愿。  相似文献   

4.
5.
“比德”说是先秦儒家关于自然美的一种观点,它将自然物的外观特征伦理化、人格化,从观念上将其纳入社会范畴,从而使自然美与伦理的善联系起来。作为一种从社会性、伦理性出发去评价、观照自然物象的审美原则,它积淀、孕育着中华民族“向心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精神。它是自然向人生成的“人化自然”的作品,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的伦理本质的感性外化,通过个体感性形象(物象)的显现表现了理想人格的神圣和艺术的无限。  相似文献   

6.
7.
唐代山水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回溯了唐前山水艺术“自然”精神的贯注历程,并以唐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尚自然”精神在唐代山水艺术的艺术展现和唐代山水艺术对“自然”的审美追求,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中国山水艺术的传统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创作与自然的关系、艺术风格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妙造自然"是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与自然审美关系的一个传统命题。"妙造自然"说以"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独特视野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内在的生动气韵与自然万物的内在生气的同一性,以及艺术家独立而超越的主观创造精神。"妙造自然"说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普遍的艺术创造原理的意义,堪称中国艺术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且具价值的音乐美学思想,它以"礼乐"为中心,重视"和"的感情色彩,以"中和""淡和"为审美标准,追求平淡恬静美。"和"的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之精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古代诗词有不少情景交融、意蕴深厚的佳作,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移情说"的角度对其加以肯定,这实际上并未完全揭示其本质意义.如果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不仅能使其焕发出更为夺目的艺术光彩,而且能令人深切地体会到隐藏在作品中的生态美意识,并感悟作品所揭示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呈现应该"顺应自然"、随意任性、自适自得,强调音乐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静虑澄心,保持心胸的空灵,以达成任心率性、天然自在、空灵高妙的"天乐"之域,推崇"天籁"与"大美"之音,认为高妙音乐的生成是本真自然、"自然天成",是"大道"之美的生动呈现。就其学理渊源看,这种思想的形成与道家美学的"无为"与"道法自然"的思想分不开。  相似文献   

13.
华夏审美意识基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分析中华民族最早的三种化形态--《周易》的卦象,汉语中的美字、龙凤图腾,得出三个属于中华民族的审美基因;美真同象,美善同义,和合为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大多由优伶演出的优谏戏、滑稽戏、参军戏、戏弄戏乃至傀儡戏、宋杂剧、金院本等,主要是一些具有喜剧幽默感的话剧小品,它们多用文言对话和适当动作为表现方式,以玩笑、嘲弄、取闹来达到讽刺警戒之目的。这些话剧小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过于简单,与真正意义上的话剧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即便其中有一些话剧因素,也只能说具备了话剧的雏形,而不宜以话剧视之。中国古代话剧小品的演出在本事、演员敷演故事、剧场、演出技巧或表现手法、最终以“笑”或“惊”结尾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模式.这种演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古代话剧小品向大型现代话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商周神话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各民族文化原的精神母体,从商周神话亦可以追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生的某些重要特点,(一)商周神话中始祖神话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很早具有的夫伦倾向,并影响到中国古代复古恋古、以古为是审美观念的形成。(二)商周神话的生命意识,寄需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生命美学精神。(三)商周神话人化程度低和叙述因素缺乏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规范着中国艺术审美的发展道路,影响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风格的形成。(四)从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艺理论家对戏剧界定为 :戏剧文学兼及主客观性 ,因此剧作家的主观感情不能过度介入 ;戏剧文学为正在完成式时态 ,又要求剧作家对情节人物等不能过分操纵。而中国古代戏剧即南戏、杂剧、传奇的创作实践与这种理论相悖。本文指出了中国古代戏剧的结构、情境、情节 ,人物的语言、行动均与西方所谓的戏剧的特质逆向反动 ,明显表现出违反戏剧性质的反戏剧倾向 ,但中国古代戏剧却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实现了戏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时的主体心态,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上产生的发达的心理美学思想,具有和西方美学明显不同的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大致形成一种由此及彼渐进深入的心灵程序。虚静是体验的发端,“游”是体验的展开,而物化是由此而达到的高峰体验。从虚静的“一”到物化的“一”,不是心理的大循环,而是审美的飞升,在活泼泼的生命运动中,“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为中西方自然诗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生长在不同的国度,所处年代也相差千年,但他们都充满了自然之爱。前者代表和象征了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和雅淡优美的至高情趣;后者代表和象征了博大无私的爱。在自然诗中,前者抒发物我齐一的超脱闲情,率真自然,达到了“无我之境”;后者在与自然的激情互动中洋溢着纯真的爱的气息,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他们的诗歌创作反映出了中西方自然诗中自然审美意识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叙事无论是建筑在虚构还是建筑在对事实的"照本宣科"的基础上,都有一个开端、发展和结局,因而都显示一定的意义。透过讲故事传递给读者的这种对事件的主观解释按其对故事角色义务、责任的理解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世俗视角与超越视角。中国古代小说的绝大部分属于前者,起源甚早的自然论世界观融合中古时代传入中国的佛教因果报应观念,形成了古代小说的叙事意识形态。对事件因果式的叙述既是简单化、概念化理解现实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也逃避了写作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育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很大的影响,美育最能体现文学类学科的教育目标,而现今古代文学教学弊端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明确,学生不知所学,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观念上应突出美育,教学内容应以美育为中心,从教学体系、教材作品、教学理论、教案撰写四个方面着手改革,教学实践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