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科学研究》1990年第四期刊登了泗滨同志的文章《也谈教学质量的管理——与张广茂同志商榷》(以下简称《也》文),对拙作《教学质量管理的“发展公式”》(以下简称《公式》)一文提出了质疑。 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当前学校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又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应该  相似文献   

2.
《语文报》2 0 0 1年 3月 6日高中版第 370期登载 ,岳泽和先生《白璧微瑕》(以下简称《白》文 )一文指误邓小平同志《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以下简称《我》文 )这个历史性文献中的语误 ,有毛疵之处可以吹求。《白》文例一指误《我》不合逻辑、互相矛盾的第一个问题 ,既有因忽略语境而导致的对原文的误解 ,也有语法和逻辑知识方面的欠缺。《白》文认为“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 ,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 ,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没有别的选择”一句 ,“下野”和“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互相矛盾。理由是 :“下野”是指执…  相似文献   

3.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班子应该有“异己”》(以下简称“《该》”文)及2003年第7期《班子该不该有“异己”?》(以下简称“《班》”文)后,笔者认为,两文都给人以启示,但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到底何为“异己”? 《现代汉语词典》把“异己”解释为“同一集体中在立场、政见或重大问题上常跟自己有严重分歧甚至是敌对的人”。笔者认为,这个解释应隐含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4.
1995年我曾撰写《教育独立论发微》(以下简称《发微》)一文,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同年第11期上。翌年,刘景升同志发表一篇大作,题为《教育独立论钩沉——兼与燕国材教授商榷》(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5期,以下简称《钩沉》),对拙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后使我很受教益。为  相似文献   

5.
再论《说文》中的“教”字●王静我的《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一文(以下简称王文)在1995年《教育研究》第3期发表之后,该刊第12期登载了湖北秭归县何启贤先生的《也说教育二字》的文章。(以下简称《何说》)对于拙作,给予了过高的评价,说《王文》对...  相似文献   

6.
拙作《也谈“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见《西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3期,以下简称《也谈》)一文,在阐述自己学习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体会的同时,也对洪毅然先生《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同上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一论》)一文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一些商榷性意见。之后不久,洪先生又发表了《再论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同刊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对我提出的意见作了答复。洪先生作为我国美学界的老前辈,能对来自下层的意见如此重视,令人钦敬。然而经过仔细拜读,我认为洪先生的文章中虽不乏精辟之见,但在一些主要观点上似乎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因此,本着求教的愿望,笔者想就下述几个问题再谈点看法,以期得到洪先生和其他同志的指教。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二期发表了李大伟同志的《本质范畴的现行定义及解释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质疑》明确提出,当前国内绝大多数哲学教科书中关于质和本质的定义是错误的,“不是黑格尔、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有关思想的正确表述”.此前,李大伟同志在《教育研究》1992年第3期上发表的《试评教育本质争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以下简称《出路》)中也曾提出过  相似文献   

8.
当我看到《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9期上的《家长才是“上帝”》(以上简称“前文”)一文时,我不知道文章作者是我仰慕已久的卢志文校长,虽然我当时并不同意此文的观点,也懒得去理会,心想着反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嘛。当我在这份杂志2004年第12期上看到卢校长的文章《教育服务:谁是“上帝”?》(以下简称“后文)后,便忍不住想向卢校长请教了。卢校长认为:“教育的产品是服务(本来我对这种提法表示怀疑,先姑且认为是对的——笔者注),享受这个服务的是学生,购买这个服务的则是家长和国家,所以,家长是‘上帝’,国家也是‘上帝’,而学生不是‘…  相似文献   

9.
燕国材同志的《凯洛夫〈教育学〉属于传统教育思想范畴》一文(载《教育研究》1987年第6期),给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以下简称《教育学》)扣上一个“传统教育思想范畴”的帽子而加以全盘否定,我认为是不妥当的。现就燕文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发表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教育学》不是凯洛夫个人的著作 燕文把这本《教育学》叫做“凯洛夫《教育学》”,是不确切的。 这本《教育学》我国翻译出版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48年的,一个是1956年的,不知燕文指的是哪  相似文献   

10.
杨凤娟 《广东教育》2003,(10):43-44
《广东教育》2003年第6期刊登了《我们的英语教育并没有失败》(以下简称《我》)一文,作者对该刊2003年第3期刊登的《我们的英语教育为什么失败》一文作了反驳。笔者将二文对照着作了些解读。当然,在基础教育直至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英语教育,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两篇文章所能详述和断定的。但是,对《我》文中的某些观点,我却是不敢苟同。首先, 《我》文认为,将英语教育的失败归罪于高考是不对的,因为高考是当今最适合中国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和第8期上,人们围绕“语文意识”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同时,在《中学语文》2005年第7期上,发表了《母语教育病沉重处方投药须辨清》(以下简称《辨清》)一文,该文针对语文教育“言语形式说”再一次进行了反驳,并以给语  相似文献   

12.
《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8期与第12期分别刊登了涂元玲同志的《"全面发展"要求过高》(以下简称《高》文)和刘永和同志的《"全面发展"要求不高》(以下简称《不高》文)两则文章,对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提法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各自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使笔者获得很大的启发。然而,争论到此并没有结束!笔者在这里想就双方的争论提出自己  相似文献   

13.
《语文知识》1995年第11期发表的山西长治建设西路学校王效中老师的《拼凑词语二例》一文(以下简称《拼》文)认为“惊怖”和“一往直前”均为“临时拼  相似文献   

14.
《教师之友》2003年第1期刊载我的《对思想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文化反思》一文,重庆周迪谦老师在2003年第3期发表了《要警惕反思中的思维陷阱》一文,与我商榷。细读之后,原来周先生对我从文化视角来解释“作文教学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一问题并没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我先后拜读了《抓住重点学句子 联系实际促理解》(《湖北教育》2000年第1、2期,以下简称《学句子》)和《一点不同的看法》(《湖北教育》2000年第5期,以下简称《看法》),深受启发。现就《祖国多么广大》一课中“祖国”一词的教学,也来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以就教于上文的两位作者和广大同行。  相似文献   

16.
近日在《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11期上读到燕国材教授撰写的《教育独立论发微》一文(以下简称“燕文”),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的兴趣。本文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阐述一些看法,以求教于燕教授及各位专家。  相似文献   

17.
我和李振江撰写的《究竟什么是论证》一文(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对刘宗棠,同志《论“承认”》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接着张盛彬、杨世秀同志又分别撰写了《究竟什么是成功的论证》(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关于论证、论据与承认》(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肯定刘宗棠同志的观点,并对我们的文章提出了商榷意见.为了对有关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促进我国逻辑界对“论证”的研究,特撰写此文,对张盛彬、杨世秀同志文章(以下简称“张文”、“杨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反驳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余志伦先生在《中小学管理》今年第四期上发表的《评价还是应量化》(以下简称余文)一文,是根据汩罗市14年大面积的教育改革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是向管理要效益的新思维,是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的一个良策,但其中有的看法值得商榷。我认为:罢黜“两分法”、“...  相似文献   

19.
拜读本刊1992年第四期《究竟什么是“位置值”》(以下简称《究》文),感到有某些不妥之处,试在此谈谈本人的看法。《究》文对1991年第九期《“数字值”与“位置值”浅议》一文提出两点异议,我们对其中第一点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0.
肖宗六同志在去年《中小学管理》第5期发表一文;《我不赞成“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说法——答〈中小学管理〉杂志问》(以下简称《答问》,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见该文)。现就此文的主要观点,谈谈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就教于海内万家及肖宗六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