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氯代甲烷结构和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和BLYP方法,对甲烷及其氯取代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6-31G(d)和6-311G(2d,p)基组和C-H键与C-Cl键的伸缩振动频率(B3LYP/6-31G(d)基组)进行了计算和集居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化合物中,C-Cl键在CHCl3分子中最弱。所有计算结果与实验值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取代基对荧光素的电子吸收光谱以及溶剂效应对氨基荧光素的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独立苯环上不同类型取代基对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位置影响较小,而溶剂效应对其光谱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结合6-31G(d,p)和6-311 +G(d,p)基组,研究苯基取代的六元碳链双烯酮阴离子自由基的分子内环加成反应.探讨反应物分别通过[4+2]和[2+2]环加成反应生成六元环产物(i)和四元环产物(ii)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2个反应都是分步进行的,都先经过第1个过渡态得到中间体.然后从该中间体出发,反应(i)经过第2个过渡态得到六元环产物;反应(ii)经过另外一个过渡态得到四元环产物.计算表明反应(i)是主反应通道.  相似文献   

4.
对24种取代芳烃化合物进行DFT-B3LYP/6-311G**水平全优化计算,据所得量子化学参数建立取代芳烃对蝌蚪12h暴露急性半致死毒性(lg1/LC50,mol·L-1)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对训练集样本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后,所建QSAR模型的相关系数R及去一法(LOO)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2cv分别为0.950和0.875,用预测集样本进行了外部预测,所得外部预测样本复相关系数R2ext和外部预测集交互检验Q2ext分别为0.880和0.856,表明所建立的QSAR方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模型结果表明:分子的体积愈大,化合物毒性愈强;最负的原子净电荷愈负,毒性愈弱.对模型应用域(AD)进行了表征,所建模型可以应用于应用域内化合物的毒性预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CALYPSO结构预测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相结合,系统搜索了过渡金属V掺杂B16-团簇的基态和亚稳态结构。结果得到了V原子位于两个B8平面夹成中心的管状高对称性结构(C2v)。基于该基态结构,研究了掺杂体系的电荷转移自然电子组态,为探索新颖管状结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张毓敏 《科教文汇》2011,(34):111-113
本文介绍了建立在杂化密度泛函理论基础上的研究单分子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的弹性散射格林函数方法,从Mujica、Kemp和Ratner做出的开创性的工作出发,对一个由扩展分子连接两个电子库构成的分子结的电子输运特性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并最终给出一维和三维两种情况下电流以及电导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取代苯类化合物的结构-活性/性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正龙 《科技通报》2002,18(4):327-330
在邻接矩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拓扑指数^nF,并用^1F研究了取代苯类化合物的分配系,生物毒性及气相色谱保留指数等,得到了相关的方程。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使用方便,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8.
朱琳 《大众科技》2012,(7):136-137
通过分析铬酸钡冷法测定硫酸根的原理,从试剂配制和检测流程两方面分析了方法的检测要点,从而对方法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普罗米修斯》2012,30(2):284-287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 has been of concern to banking unions but the chances of them effectively influencing such decisions are determined by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he issue by members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action. This paper reports a study which attempted to examine this issue by investigating union members’ experiences with various types of new technology,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hose technologies and various aspects of their work lives and also their willingness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action ove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 into their workpl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