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栗会 《华章》2007,(11):207
"会"的用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处理的较为简单,造成留学生对其使用的缺失与回避.这篇文章结合语料尝试对"会"的义项进行分类,并结合语义重心与新信息的关系对"会"在句中的表达作用作了分析,最后对"会"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知识点模棱两可的情况,如"射线与线段哪个长""0是不是最小的偶数""x=0是不是方程""0能被任何非零自然数整除吗"等等.许多教师往往出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轻描淡写地"冷处理",认为不必要理睬,在公开课教学中有意回避的现象尤为普遍.  相似文献   

3.
《教育科学论坛》2003,(6):24-28
人都有七情六欲,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有教师情绪低落甚至失控,以致对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面对此,学校管理层当如何处理?前不久,杭州市天地实验小学出台了一部叫作“教学回避”的规章制度,其中针对上述情况明确规定——当教师面临以下情况导致情绪失控时,可申请教学回避:因家庭突发事件或受外来刺激,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以排解的矛盾,或在处理与教师、家长的矛盾中矛盾激化,或在教学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干扰等。情绪失控程度较轻的,可暂时回避教学现场。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如果其情  相似文献   

4.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会按照教案中教学设计进行,但是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突发事件,特别是那些既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但又无法回避、合  相似文献   

5.
六个"为什么"是"概论"课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但不能覆盖和替代"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六个"为什么"应该融入和突出体现在"概论"课教学中,这需要理清思路,把"概论"课教材和辅助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然而,我们的现实生活却不是象牙塔,免不了有许多的阴暗面.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教师如果"视而不见",有意回避生活中的灰暗点,只顾选用表现"真善美"的题材;或是"见而不思",只关注了这些现象,却束手无策,任不良思想对学生进行侵蚀,就必然会造成品德教学的"失真".  相似文献   

7.
对话理念支持下的新课程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对话性,需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其发展的最高层次在于让学生自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内在差异,其提问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直指要害、切合教学预想、与多数人不谋而合的提问,教师因为有较充分的预料和准备,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但面对学生的"奇谈怪论",不少教师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有时一面加以倡导,一面又下意识地限制、回避,或者干脆"顺其自然"、"跟着感觉走",导致"学生提问"与后续教学的异化,学生质疑能力反而"缩水".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并且愈来愈受到师生的欢迎.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就是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感受:"乐学".认为激发及维持学习兴趣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及科学保证,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对学生是否愿意和能够"乐学"的关注、探讨及研究,是每个一线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做数学"."做数学"就是要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习方式来有效地回避那种"灌输式"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良情绪会对教学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教学回避",是针对教师不良教学心理状态而建立的一项人性化管理措施,这一措施彰显了现代教育人文关怀的特点,也引发了人们对教师教学心理的问题关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很重要的特点是公共管理过程中突发事件频发.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在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我国政府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还处于逐渐完善和发展之中危机意识缺乏、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不健全等.针对这一发展阶段的特点,论文拟通过对"SARS"疫情及"汶川地震"进行分析,通过对具体事例分析来揭示我国政府时突发事件处理的现状,并探讨性地提出应如何提高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东江老师的《课例》 ,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课例 .好就好在本课例来源于实际的课堂教学 ,体现了课例的真实性 ,暴露了日常教学中所出现的“良性突发事件” .不管广大读者对东江老师处理“良性突发事件”的方法是否认同 ,但笔者认为“良性突发事件”毕竟是教学中常有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良性突发事件” ?笔者认为 :一、“突发事件”的出现是日常教学中的正常现象素质教育就是依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的教育 ,而数学教学尤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实现发展性目标作为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新增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深刻,因为这一教学目标的引入引发了课堂教学行为的突变成为可能.如何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从预设走向生成,已成为新课程进一步推进的契机,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探究式教学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突发事件"。由于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泛,"突发事件"相对多些。如何应对历史课堂中的"突发事件",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乃至价值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对话",使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产生最高的教学效益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特征,以及随机出现的教学突发事件,灵活组织多种不同的对话形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传递的高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些数学知识没有教学生便知道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坚决回避,还是置之不理?或是完全相信学生不再进行教学?下面的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人为"和"为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并非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种"人为"的存在,人为的目的在于"为人"."人为"和"为人"的统一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活动意义的实现程度.在现实的教育发展中,两者之间的分裂却始终难以愈合,且日益严重,教育的消极负面影响大多发源于此.在这分裂的背后,隐含着纠缠不清却又不容回避的问题:人为的教育为何会偏离为人的方向?教育如何才算是为人的?为人的标准是恒定的还是变动的、应然的还是实然的、普适性的还是个体性的?教育的"人为"和"为人"统一的基点在哪儿?……如果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教育的"人为"和"为人"之间的分裂程度就会日益严重,教育活动的意义就会日益削减,甚至走向反面,成为人的枷锁.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在预设的情境下实施教学活动,但"节外生枝"的突发事件却是无可避免的.如何处理这些"节外生枝"的突发事件?教师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花言巧语"将问题巧妙转移至课外探究,继续实施教学预设;二是"因势利导"改变教学预设,顺应学生思维发展趋势将问题探究到底.但不排除有些教师比较缺乏应变能力,会因课堂"节外生枝"而束手无策,影响教学效果;也不排除有些教师因临时改变教学预设,缺乏准备而引发无效探究,让课堂失去效率等等.所以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教  相似文献   

19.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班级里往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特殊事件.正确处理教育教学中班级的突发事件,是班主任的基本工作能力.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在遇到突发事件后,应立即做出反应,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突发事件处理得当,将会迅速平息事端,化干戈为玉帛,使坏事向好的方面转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造成较大影响.以2011年3、4月间的"抢盐事件"为例,分析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产生机制、传播机制以及歪曲机制,有助于提出相应的谣言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