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盛行的享乐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吃苦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吃苦精神出现缺失。而吃苦精神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需要,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大学生中有必要进行吃苦精神教育。通过加强国情教育,增强学生体质、磨炼其意志,充分理解吃苦精神精髓、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等途径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吃苦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人格精神的审美体现与高度升华;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有着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有着深远意义。为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力量,是确保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在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具体表现形式的伟大民族精神。文章将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通过分析新时期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现状,探索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为当前的大学生民族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使他们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文章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课余活动为补充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是复兴民族的希望,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既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90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民族精神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在90后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社会骄子—大学生应具有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坚持经常地、卓有成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神圣而崇高的职责,也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与需要。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谈点浅见,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大庆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60年代伟大的创业实践中产生的大庆精神,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源泉。对大学生开展大庆精神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真正使他们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发扬大庆精神,充分发挥大庆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1.
略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必须弘扬民族精神.要把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当作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开拓创新,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从萌芽、成型到发展、壮大,总有与其相适应的民族精神相伴随.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的历史正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文章从探讨中华民族的起源入手,以华夏族到汉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为视点,揭示中华民族融合的规律,讴歌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民族精神,对我们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未来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新世纪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高校应把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自我改造和不断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改造了民族思想和心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改造了民族思维方式,以马克思主义精神改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使之发生了质变,也使中华民族切实成为现代民族,并十分现实地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支撑民族生存的巨大精神支柱和推动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通过阐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问题,从而说明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应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风险,在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19世纪中叶始,在中西剧烈碰撞、全面冲突的时代背景下,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认可,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使近代民族意识走上了理性化发展的道路,指示了民族意识向理性化、现代化迈进的方向。民族的繁荣、强盛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振兴、弘扬,但振兴、弘扬民族精神离不开对民族意识的正确体认和把握,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都是历史与时代高度统一的产物。反观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来振兴、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当今,文化建设已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需要,它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战前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得到加强。从民族自保的角度,思想界相当一些人士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认为一个民族要延续,作为其象征的文化传统应当得以保存,并由此得出了返本开新的结论。然而,他们同样面临着自清末以来中华民族精神转型的一个悖论:即如果改变中国传统中的实用理性因素,那么新的民族精神必定是一个非传统甚至反传统的东西;如果不改变其中的实用理性因素,那么所谓民族精神的转型便是换汤不换药。正因为此,直至抗战结束,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并未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