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目录学史上,晋人荀勖始创图书四部分类法,此已为学界所共知.但在此法发明之前,“四部”一词在之前文献中已多次出现,并始终与“五经”连称,构成“五经四部”这一专有名词.可见这两个“四部”在内涵上并不一致.此处所谓“四部”,当是指汉代六艺中乐、《论语》、《孝经》、小学四类书籍.然而在当前的古籍整理中,学者们却习惯于用荀勖所分之四部书籍来解释它.这事实上是一种误解,兹予以辩正.  相似文献   

2.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生活并不就是艺术,要把生活素材变成文艺作品,还需加工创作. 怎样把生活素材变成小小说呢?先讲一段生活中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一次我进城去看望一位同事,在回学校的公共汽车上,掏钱买车票时,发现钱包里仅有四分钱(出门时换了一件衣服,有几块钱留在那件衣服的口袋里了),从几个口袋里掏来掏去也凑不够买票需用的一角一分.我急得满头大汗,从车尾挤到车头,想找一位熟人,恰恰这天在车上没见到一个熟人.快下车了,我又掏出钱包,里里外外翻了一遍,我多么希望冒出几分钱来啊!可是没有,仅有四分钱和几张八分的邮票.这时我只好央求乘务员道:“同志,我忘记带钱了,这里只有四分钱和一张八分的邮票,就请代买一张一毛一的车票吧.”女乘务员笑了笑:“我们不收邮票,你就买一张四分的车票吧.下次出门要带足钱.”我尴尬地下了车.  相似文献   

3.
也许没有成家立业的人体会不到,如果你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番成绩,那么除了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鼓励外,给你帮助最大的就是你的妻子。我在基层当了15年的“土记者”,与妻子从相识相恋到结婚以来,凭心而论受益颇深。静坐细想,妻子虽然只有中专文化,且不善言辞,但在我从事新闻写作的道路上,却称得上是一位“良师益友”,她有时如和风细雨,滋润着我疲惫的心田;有时则如一枚带刺的玫瑰,让我在刺痛之余,对人生事业追求多了几分感悟,添了几分清醒。“知夫莫如委”,同样,“知妻莫如夫”,天长日久,我把妻子对我的帮助总结成为“三个…  相似文献   

4.
开场的话一位德国汉学家的几句并不具备理性思辨的采访回答,却在中国的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怒潮”,致使2006年的文坛在岁末之际又陡添了一次“口水之战”。几分有趣,当然也有几分别样的尴尬。我之所以觉得有趣,是因为顾彬的访谈中绝大多数内容都不值得一驳,缺乏一个学者最基本的理性思考。而中国大陆的媒体却对这种“愤青式”的酷评兴奋异常,紧紧抓住“垃圾”一词耸人听闻,最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来,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影响力日益增强,迅速崛起成为第四媒体,但是以海量信息著称的网络媒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在议程设置方面却逊色得多。而任何一种独立的媒体形态要确立自己的地位,必须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因此,网络媒体要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必须增强自身的“议程设置”功能。  相似文献   

6.
郭晓静 《大观周刊》2012,(44):108-109
在看到《黑天鹅》这部影片之前,我一直沉浸在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幼稚幻想中。所以一如人们惊慌于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法完全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的宣告,我在恐惧中开始认识“我”。于我而言,“我”的可怕在于“我”与痛苦的形影不离。痛苦的来源有静有动。静的是与生俱来的“一仆三主”格局,“三主”自我、本我、超我的层次不一立场不一,谁都不会被完全释放,谁也不会被完全压抑,就在某种程度上将挣扎烙人人心,任何一种平衡的状态本身就是痛苦的。好在正像大气压始终存在而人却并不感到吃力,这种本源的痛苦,不少时候都会被忽视。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我到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采访“女排精神”的相关内容.晚上刚刚抵达,当地宣传部的干部早已热情地安排好采访对象:一位基地老主任,一位基地现主任,历史与现实的见证人都在了,安排好的时间,总共一个上午. 我婉言拒绝了,说时间充裕,希望采访“慢一点”,对方先是诧异,“之前来的几拨记者都是匆匆来了又匆匆走”,而后又表示理解,“确实不必那么辛苦”.其实,我并不是因为“辛苦”,而是一种习惯.如果不是赶突发新闻,我喜欢放慢采访节奏,因为我信奉一条准则:采访慢下来,人心才能走进去.  相似文献   

8.
齐莉莉 《青年记者》2005,(11):48-50
初识曹轲,缘于他的字.“2005南方传媒高峰论坛”召开不久前,看到了他任主编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内部研究性刊物《南方新闻研究》,打开扉页,每期的卷首语都出自他的手笔.其中一期上,“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青春欢喜”跃入眼帘,让人心生好奇,毕竟这句出自一位82岁老科学家的话曾经在坊间流传一时,曹轲对它又作了怎样的新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老灵魂”?渴望着怎样的“青春欢喜”?读完那篇字,我的好奇心却越发重起来.没有想到,后来终于在论坛上见到他,却给了我太多的意外.惊讶于他的“书生意气”,惊讶于他的“青春年少”——此次南方传媒领袖云集的盛会上,不满40岁的曹轲是我们聘请的最年轻的兼职教授.于是,我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9.
老木 《网络传播》2005,(5):82-83
今年情人节期间,一部名叫《今夜艳如玫瑰》的小说成为北京青年恋人之间互相赠送的礼物。这部长篇小说最早曾在网上连载,当时的书名是《今夜我让你无眠》,尽管只刊出两章,却引起不小的轰动。据说大量网虫给作者黑桃留言,希望能尽快阅读下文。很多人并猜测,黑桃很可能是一位豆蔻年华的“美女作家”。  相似文献   

10.
写一手好文章的古代文人往往自喻有“两把刷子”.如今,以码字为生的记者,如果没有“两把刷子”,则难以在新闻队伍中站稳脚跟,难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难免在新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累. 从业10年,一些认识我的朋友喊我“好人记者”,因为我报道了不少于300位安徽好人和中国好人.“好人记者”与“好记者”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一样.什么样的记者才算“好记者”,在我看来“两把刷子”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1.
新长铁路江苏段建成通车,一位通讯员“拍摄”了一组“新闻”图片,标题是《我能摸摸火车吗?》发给新华日报编辑部,编辑看了会心一笑,弃于纸篓,因为这是一组照着一幅优秀新闻照片仿制出的“新闻”。类似这种用“仿制”法采写的“雷同新闻”在许多媒体并不鲜见。如2004年《苏州日  相似文献   

12.
周汝昌先生是我的天津老乡,我对他最早的认知是在我早年供职的天津日报上,那时,周公在天津日报的《满庭芳》副刊上开辟专栏“响晴轩砚渍”,写的都是京津旧事和文坛掌故,文笔典雅,行文轻松,底蕴却很深厚。我是每期必看,甚至有时着迷到等不得文章见报,就先跑到责编那里去看周公的原稿。由此,我知道周公并不仅仅是一位闻名遐迩的红学大家,更是一位学贯中西、诗书兼擅的大学者。  相似文献   

13.
据我所知,有不少报道员写作水平并不高,但却好高骜远,一出手就是洋洋洒洒一大篇。问其原因,答曰:“写小东西没意思”。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我过去也曾因为这样做,结果走了不少弯路,虽然写稿不算少,但见报了了。当我向报社一位编辑求教时,那位编辑  相似文献   

14.
我从来想过我会当记者,即使是在充满五彩瑰丽梦幻的孩提时代.我的父亲是一位记者,一位非常出色、敬业的记者,他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在工作中,颇受人尊敬.然而这样一位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老记者”却不希望他的三个女  相似文献   

15.
悠悠师生情     
她没有教过我一堂课,她也没有批过我一本作业,但她却以一位崇高的教师形象矗立在我心目中。那还是1976年6月,我正在乡下和革命小将一道“接受再教育”。俗话说:收麦如救火。用这句话形容我们那阵子劳动的紧张、激烈是并不过分的。一天下午学校来人传话,说是县革委会政工组接到省革委会宣传部的一个电话,指名叫我去南京参加一个“鲁迅著作学习班”,着即打点行装出发。  相似文献   

16.
幽默     
《大观周刊》2010,(42):54-54
他她篇 惊喜的花 结婚3周年纪念日,小悠对老公说:“亲爱的,今天你就不用再送我玫瑰啦,三年来都是玫瑰很没有创意,送一种除玫瑰外让我惊喜的花。”  相似文献   

17.
创刊于1992年5月28日的《伊犁晚报》汉文版,于去年底经批准在全国公开发行。今年以来,报社领导和采编人员本着地委领导“立于全国晚报之林,努力办出自己特色”的意见,使这张在全国和自治区新闻评比中五次获奖的晚报进一步展现新面貌,受到读者的喜爱。 我是《伊犁晚报》汉文版的忠实读者,认为这家地州级晚报为自治区众多报纸中的佼佼者,在全国晚报中也并不逊色。《伊犁晚报》不但姓“晚”,而且姓“党”。它跟巾央精神紧,跟实际生活近,跟读者群众  相似文献   

18.
我迟迟没有写下这些总结回顾的文字,皆因为怯于面对这套并不丰盈的“文存”.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我那恍在眼前却又分明逝去的日子,就在这一字一句的接力中,化为了昨日的晨露.我似乎不敢想象,我已经到了倚门而立,细数过往的年龄了.我也感到惶惶,挑来选去,能让自己满意的文字,就是这百余万字各种不同体裁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拍摄《中华泰山》的话题八年前去看黄山,在玉屏峰东侧峭壁上,看到一方刻石,四个字:岱宗逊色。我对安徽电视台的同行说:“黄山虽绝代佳人,惜乎无才;泰山乃伟丈夫,大有学问!”同行笑道:“现在美女比学问值钱,哈哈……”我说:“咱们瓜田李下,避嫌,叫河南人说。杜甫河南人。岱宗夫如何?泰山大的没法说,诗圣都没法说,何如?”泰山太大了,北京大学的季羡林老夫子把泰山归纳四个字:雄伟博大。汉字五万,说泰山大概只有用这四字才切实。我以为“雄伟”易表述,而博大则极难传达予人。中国历代诗文都说了它的雄伟,经数千年而不泯,至今还流传在…  相似文献   

20.
金色九月,北京传来消息,我有幸 获得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韬奋奖。朋友们纷纷来电来信表示祝贺,一位知心好友说,“你进入了收获季节”。对此,我有点感慨。因种种原因,报纸理论宣传,在不少人眼中,有的以为是种“时说”,有的以为较为“清苦”,并不看好。但我对自己的事业却充满信心,相信:耕耘总有收获时。 读中学时,我的业余时间和假期多半在泳池里穿梭。少年游泳运动员的经历磨练我以“近乎上刑罚”的苦练去争第一的品格。体育竞技比赛的氛围是“亚军就意味一种失败”。拼搏中我曾多次站到上海市中学以至大学的冠军领奖台。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