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面对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兴盛,“中国英语”的出现恰恰顺应了交际对语言的需求和语言对结构的选择。该文将以顺应论为理论出发点,诠释“中国英语词汇”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其对语言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2.
李壮桂 《海外英语》2013,(7X):117-118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的动态顺应过程。该文以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为基础,以张培基《吹牛的妙用》的英译为例,分别从语言结构的顺应、语境的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等方面探讨了顺应理论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当中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跑+NP"结构是一种复杂的语用现象,涉及语言内外部各种因素。以语言顺应论的理论为框架,从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四方面,对"跑+NP"结构的动态顺应过程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跑+NP"结构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跑+NP"结构的产生和发展是历时顺应的产物,而该结构的流行却是共时顺应的结果。顺应论为解读"跑+NP"结构提供了全局视野,不仅考察了"跑+NP"语言结构内各层级的因素,也考察了语言结构外的因素,同时揭示了"跑+NP"结构出现的语用动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语用学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理论对广告这种特殊文体的翻译进行分析。维索尔伦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并且可以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的意识程度四个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因此,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上,从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角度探讨顺应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依据节目定位、特点和主旨进行准确恰切的话语表达,使观众在和谐统一的传播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激发强烈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本文以Jef·Verschueren(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以《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的语言表达作为研究文本,从顺应论的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四个表现维度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为主持人优化语言表达效果,增强语言表达艺术性,丰富语言内涵,提高主持水准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使主持人在节目中通过对语言的顺应展现出恰切的表达方式,在有序而灵动地驾驭节目的同时,大放异彩,彰显主持人在节目中“Anchor”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言语交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从顺应角度看,语言的选择是为了满足语言使用者成功交际的需要。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三个方面分析网络热词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聚焦中国语境中的儿童用品广告语,从语境关系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选择两个维度探析其语用特点。语境顺应上,存在两大受众心理:"安全优质"和"个人情感","安全优质"由物理世界的产品安全危机引发,"个人情感"由社交世界中父母爱孩子的社会文化引发。语言结构上,顺应儿童语言特点,叠音词较多,语言简单,同时拉近与家长的距离,有指示词、情感意愿动词较多的感性表达。广告语大多采用间接言语行为,在劝诱的同时又不失风度。  相似文献   

8.
谢易 《英语广场》2012,(3):23-24
片名是电影内容的"灵魂",直接影响着票房收入。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视角,认为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是以实现电影的最终目的为宗旨的动态顺应过程。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分析电影片名翻译的顺应性取向,旨在提高电影片名的质量,实现译名的规范化,提高电影的受欢迎度。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贸易飞速发展、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跨国广告的广告词翻译不仅对企业开展成功销售、开拓国际市场至关重要,还关系着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本文从语言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出发,探究科技产品广告汉译时成功及失败的案例,并指出译者在翻译广告时应充分利用顺应理论,做到文化和预设信息的动态顺应,实现高效译出,助力中国产品和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0.
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人们在选择语言的过程中,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要做出动态顺应。文章从顺应论的角度对《围城》英译本的"一"字成语的翻译进行探讨,认为译者只有顺应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才能实现成功交际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专业语言学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特殊言语交际策略,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堂中语码转换就更有其特殊性。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根据笔者在师范类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翻译专业执教过程中开展的反馈调查进行分析,揭示顺应过程。发现作为顺应的两种模式——被动顺应和主动顺应,教师对语言现实的主动顺应和学生对教师心理现实的被动顺应形成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内在调节的语用选择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特殊言语交际策略,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堂中语码转换就更有其特殊性。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根据笔者在师范类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翻译专业执教过程中开展的的反馈调查进行分析,揭示顺应过程中发现:顺应有两种模式:被动顺应和主动顺应,教师对语言现实的主动顺应和学生对教师心理现实的被动顺应形成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内在调节的语用选择基础。教师语码转换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13.
广告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时刻影响着受众的消费行为,同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在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的指导下.本文指出广告语言的产生是顺应的结果,能否说服受众购买产品取决于语境顺应,即广告语言对受众心理的顺应.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任务型语言学习与交际语言教学对"专注形式"和"忽视形式"的本质区别。交际能力理论以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决定交际语言教学的内容,而认知学习理论以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决定任务型语言学习的过程。前者的课堂活动是"规则型"的,追求语言运用实际状况的真实,其内容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运用规则就是其教学目的;后者的课堂活动是"任务型"的,顺应语言习得普遍路径顺序的自然,其内容通过解决问题实现意义不是学习目的而只是促使学习发生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特殊言语交际策略,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堂中语码转换就更有其特殊性.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根据笔者在师范类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翻译专业执教过程中开展的的反馈调查进行分析,揭示顺应过程中发现:顺应有两种模式:被动顺应和主动顺应,教师对语言现实的主动顺应和学生对教师心理现实的被动顺应形成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内在调节的语用选择基础.教师语码转换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16.
影视作品的国际化传播离不开优秀的电影字幕翻译.语言顺应论能够较为全面地分析字幕译者的理念和策略.为探究该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疯狂原始人2》的官方译本为例,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顺应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在语言顺应论指导下,译者可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两方面的顺应中,采取音译、归化、转换、语序调整、增译等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影片对目标语观众的顺应达到最佳程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在一种全新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框架下解读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即佛经翻译。通过对佛经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程度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王坤 《华章》2011,(36)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为依据来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对社交世界的顺应.即对权力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和文化的顺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支撑,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现场口译稿为语料,分析在口译实践中译员是如何动态地选择语言,作出顺应,以期说明语言顺应论对口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具有明确目的指向的跨语言跨文化实践活动。本文以目的顺应论为基础,结合语言顺应论,从委托者目的、原文作者创作目的、译者主体性、目的语读者需求与文化背景等维度,探讨《射雕英雄传》译者Anna Holmwood翻译策略的适切性。研究发现,非汉语母语背景的Holmwood表面上有悖于忠实原文的传统翻译原则,但从目的顺应论视角分析,Holmwood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小说的"中国性",并尽力保证英语读者的阅读流畅性,较好地呈现了这一精彩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