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我以十分喜悦的心情读了邢贲思同志主编的《哲学小百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这是一本帮助人们学习哲学的综合性的、百科式的工具书。除了《哲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篇代序以外,全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伦理学、美学、自然辩证法、逻辑学等部分。《哲学小百科》虽然包括哲学的各  相似文献   

2.
《哲学问题》,罗素著,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4月出版一本合适的哲学入门书,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呢?在我看来:它该简洁明了地概述关于哲学的最基本问题;它应该是高手的通俗之作——因为高手和庸人的差别即使在谈论最简单问题时候也是明显的;不过高手也往往由于自成一家而有门户之见,所以这本书最好还要能避免这点毛病,因为它应该是论析哲学本身而不是某一家哲学的著作;最后,它的篇幅不要太长,可以让读者不用太费力地来一个“哲学速成”。  相似文献   

3.
不只听一个朋友给我建议"去读立品的书吧,它会让你的心灵有个着落."是的,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运转,上学、就业、升迁、购房、买车……在物质不断积累而看似充实的幸福生活中,我总是不能够感受彻底的快乐,欢娱仅仅依赖于物质层面的所得,喜悦之中,灵魂缺了席.  相似文献   

4.
不知何故,当我读到肯尼主编的《牛津西方哲学史》后,脑海里立刻涌现出这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确,一部由完全具有英美分析哲学背景的哲学家撰写的西方哲学史,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一定是一部“怀有偏见的”哲学史,因为分析哲学的特殊视角  相似文献   

5.
郭显炜 《出版参考》2007,(7S):26-26
每个人都听过“哲学史”,面对哲学史,想必内心都是五味杂陈。有人觉得,这是吃饱没事干才值得关心的;也有人觉得,这不是普通人可以轻易碰触的。有人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初步了解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哲学科班生才需要研读的。甚至有人可能会认为,不管看得懂看不懂,也不管读得完读不完,唯有读过哲学史,人生才算是完整,才能称得上是高贵一族。  相似文献   

6.
提出问题     
<读者>2000年20期有一篇<学会生存>的文章.其中提到西方哲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7.
化学—哲学—新闻读了五年化学,三年哲学,最后进了新闻界,朋友们说走对了路。问我自己的感觉,还算有滋有味吧! 事情的由来却是非常的偶然:读哲学时,月入七十多元,穷得可怜。一个编辑部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便拉我去写厂史,解决民生问题,印出来的东西大家都说满意。朋友冷不丁地扔出句话:小袁,你应该干记者去。当场把人点醒了。于是,开始写简历,毛遂自荐,八字还没一撇,倒先把自己写服了:有多学科背景,办过诗社,当过干部,编过油印纸,得过大学  相似文献   

8.
引子——一次短暂而曲折的读书经历现在国内正流行着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瓦尔登湖》.我也跃跃欲读,5月初从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借了两本梭罗的《瓦尔登湖》译本,又从网上下载了最有名的徐迟的译本.为了能够读好这部难读的书,我初步对照了三个译本,从中选择了徐迟的译本和王光林的译本(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2005年)作为阅读本,以徐迟译本为主,碰到不容易懂的地方,再对照王光林译本.这种做法还真管用,帮助我解决了几处难题.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翻译确实是一种再创作的智力劳动.我首先仔细地阅读了徐老的《译本序》.徐老在《译本序》的开篇就讲:"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我已经退休12年了,对名利早已心如止水,对家庭、子女也心意满足,安安静静地读书有四五年了,我自认为已经达到了徐老对读《瓦尔登湖》的要求.可谁曾想到,读第一章"经济篇"就卡壳了,总感到读的内容似乎不进脑,引不起兴趣,不知所云,硬着头皮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  相似文献   

9.
害怕读书     
我对书的感情有点深,深得也许是有点病态了。我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最大的房间是书房,上万册书围了一圈,把我困在其中,也是乐在其中。坦率地说,写作有很多功利的目的,而阅读完全是精神需要。人的精神层面很宽阔,你怎么填满它?我就是靠阅读。我读文学书只占四分之一,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很多闲书乱读。尽管我对世俗生活一直保持一种警惕,希望自己不要太物质化,可似乎有点防不胜防。这个时候,也许洗干净手、焚上香火读一本书能拯救我。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哲学问题一定是在哲学史中言说。不存在离开哲学史的纯粹“原创”。康德要接着休谟说、黑格尔要接着康德说、海德格尔要接着黑格尔说……而所有这些哲学家都要接着柏拉图说。可见,哲学史就是不同时代的哲学家针对同一个问题所展开的对话。如果说《哲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在当代中国哲学界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我看来原因并不只在于它批判了教科书哲学,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它在哲学史的意义上完成了一次对话。这样的对话一定是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这恰好构成了《通论》中的哲学基础理论)。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德国古典哲学是不可跨越的。因此,《通论》正是在对全部德国古典哲学的尊重基础上的一次哲学史对话。这可能是《通论》的最浓重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1.
害怕读书     
我对书的感情有点深,深得也许是有点病态了。我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最大的房间是书房,上万册书围了一圈,把我困在其中,也是乐在其中。坦率地说,写作有很多功利的目的,而阅读完全是精神需要。人的精神层面很宽阔,你怎么填满它?我就是靠阅读。我读文学书只占四分之一,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很多闲书乱读。尽管我对世俗生活一直保持一种警惕,希望自己不要太物质化,可似乎有点防不胜防。这个时候,也许洗干净手、焚上香火读一本书能拯救我。  相似文献   

12.
面对《哲学之树》这样的书名,人们可能会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了解一点哲学史知识的人,会立刻联想起笛卡尔的那棵树,觉得这样的书名有点陈旧,并无新意;不熟悉笛卡尔的人,可能会觉得将哲学和树扯在一起,多少有些伪浪漫主义的嫌疑。但当我翻开这本书,逐渐被里面的段落所吸引,进而不知不觉读下去的时候,这棵哲学之树的形象便随之清晰起来,书名所带来的第一印象已被冲淡到近乎忘却。我觉得,就此书的内容、主旨而言,这的确是最为合适的一个书名,而这一书名所负载的哲学入门读物本身,绝不像其外在的目标那样简单,而是的确像一棵绿色植物那样富有生机。  相似文献   

13.
娜拉 《出版参考》2006,(12S):I0008-I0008
不只听一个朋友给我建议“去读立品的书吧,它会让你的心灵有个着落。”是的,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运转,上学,就业、升迁、购房、买车……在物质不断积累而看似充实的幸福生活中,我总是不能够感受彻底的快乐,欢娱仅仅依赖于物质层面的所得,喜悦之中,灵魂缺了席。  相似文献   

14.
心灵之语     
人生是一部大书,谁也读不完所有的篇章。年少时我曾想长大后一定要奋力将它读完读懂读透,成为这本书的主人。年事稍长我才知道,这是一本深邃复杂变化万千无穷无尽的书,谁也读不完它。不过读不完也没关系,让它总对你保留几分好奇几分神秘,保留些诱惑困惑迷惑,人生才会更有味。倘若一切都事先知道了,那活着也就太简单太乏味了。话是这么说,做起来就不容易了。人生之书既多得读不完,那短暂有限的一生,该挑拣着读些什么书,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读它,舍弃哪些篇章和保留些什么内容,就很关键了。因为它会影响着你的人生道路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都听过"哲学史",面对哲学史,想必内心都是五味杂陈.有人觉得,这是吃饱没事干才值得关心的;也有人觉得,这不是普通人可以轻易碰触的.有人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初步了解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哲学科班生才需要研读的.  相似文献   

16.
朴槿惠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女总统.很多人认识她,或者因为她有一位做总统的父亲,或者因为她是"嫁给国家"的"三无女人",再或者她的当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启等等.然而,我对于这个人物的兴趣,来自于她对中国哲学的热爱.2007年3月,韩国《每日经济》的记者采访朴槿惠时,她谈到:"二十多岁时,我曾面临难以承受的考验和痛苦.父母都被枪杀,曾经信任的人离开,连呼吸都觉得困难.当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这段话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国哲学追求"内圣外王",终究是要落实到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功用中的,这是一种对万物、对众生的有系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一个好譬喻     
一个深奥的道理,由于打了一个恰当的比方,一下子就变得生动易懂,易于为读者所接受了。秦牧同志说:“精彩的譬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棍似的,它碰到哪里,那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一个精彩的譬喻,你看上一次有时可以终生记住。”通讯《牙齿的哲学》引述任仲夷所说的关于牙齿的譬喻,就是一个精彩的譬喻。具有智慧的虹彩和艺术的闪光。你读它一次,真的可以使人“终生记住”。任仲夷仿佛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我昨天掉了一颗牙,我的孙子最近也掉牙。我们两人掉牙有本质上的不同,我掉牙是衰老的表现,而他却是成  相似文献   

18.
郭文奇 《出版广角》2016,(17):92-94
法国学者吕克·费希等著写的《最美的哲学史》,是一部以崭新的观点来回答“哲学是什么”的书籍,也是一本从独特的方式来探讨“为什么要学哲学”的著作。它既让人们领悟历史上的西方哲学思想,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人们探寻哲学的终极目标和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19.
我36岁读研究生,1991年毕业后进了北京体育大学。我喜欢教学,也喜欢体育活动,很快就融入了新环境。过不多久,有年轻的体育老师问我:“你怎么跟搞体育的合得来?”我憋了半天答了一句:“体育也是哲学。”没想到他们立刻把我当成了自己人。  相似文献   

20.
蔡玲  王岚 《档案与史学》2014,(12):43-45
考进胡佛研究所 1949年,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格局下,我随父亲迁往台湾.读高中时,又跟随家人去日本的东京读书. 高中毕业时,我要求父亲让我去美国读大学.父亲说:好,我托朋友去找于彬主教,代你和妹妹两人申请奖学金.由于我的功课优秀,运气也很好,不久就顺利获得了奖学金,我和妹妹整装奔赴美国了.1950年代的中国旅美学生,在美国任何一个大学里都少得可以用手指头点出来的,多数还是从台湾或者香港去的留学生.自费的学生少,大多数是申请到了奖学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