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芙蕖》一课,对“群葩(pā)当令时”注解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此处注解从字面上看似乎无误,可是联系下文来看,便觉不甚妥贴。全句为“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敷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从全句看,是强调“群葩”除当令开花数天内为人们所观赏,此前此后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这里的“群葩”即百花,是指除芙蕖以外的各种花卉,它们开花的时令是各不相同的,春夏秋冬四时都有。原注语意含糊,容易误解为“百花盛开的季节”。再则,从语法上讲,此句主语应为“群葩”,  相似文献   

2.
《芙蕖》中“迨至菡萏成花”句,课本注为“菡萏,荷花的别称。”我们认为此注欠妥。 首先,《说文解字》云:“菡萏,芙蓉。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段注引高诱曰:“其华曰芙蓉,其秀曰菡萏;华与秀散文则同,对文则别。”徐锴《说文系传》也说:“菡,犹含也,未吐之意。”可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是清代著名戏曲作家李渔(1611一约1680),号笠翁。他的创作深受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作主张的影响。他在《闲情偶寄》等文章中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脱窠臼,,、“贵自然”等等剧本创作理论。李渔的一些随笔,杂感作品就是他创作主张的实践。 《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中的《种植部》。古往今来,以荷花为题的作品不可胜数,李渔抓住了芙蕖与人的关系这个主脑自为一家,别开生面,写出了前人未写之情。  相似文献   

4.
5.
一、自学目的:学习归类分点的说明。体察使说明性文字带上文艺色彩的某些手段。二、自学重点:课文第二节。三、自学提示: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荷花,提倡种植荷花,为此撰写了《芙蕖》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该文的第二段。这段文字,以归类分点说明的方法,有条不紊地介绍了荷花的一些功用。芙蕖(即荷花)的姿色适于观赏(可目),芙蕖的香味好闻(可鼻),莲藕适于食用(可口),枯荷叶能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导读可取这样的方式:用一套题目供学生自读时练习,并就题目答案向他们作必要的讲评。这套题目当有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系列顺序——这一顺序是与学生“初步阅读——再次阅读——扩展阅读”的阅读顺序相适应、统一的;题型则应简明精炼、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7.
李渔的《芙蕖》是篇新课文,这个作家的文章,过去中学语文课本中从未选作过教材,对于其人其文,以及《芙蕖》一文中的有关知识,目前的参考材料还不多见,本人不揣冒昧,兹将管见所及,笔之于后。一、李渔生平李渔(1611—1680)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明末清初兰溪(浙江省兰溪)县人。清康熙时旅居金陵(今南京市)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之滨,又号湖上笠翁。他在文学史上以研究戏剧理论、从事传奇创作著称。由于明朝后期散文对他的影响,他也写过不少随笔、札记之类的小品,时称李十郎。他写文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说:“比较,是最好的事情。”(《且介亭·关于新文学》)语文教学时,选择一些与课文相近的文章,拿它与课文比较,确实也是一件大好事。它可以扩展师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掌握所教课文的重点与特点,进而概括共同的写作规律,对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高中第一册新选课文《芙蕖》是则生物小品,它说明了荷花的种种可人之处,写得结构井然,详略分明,情趣横生。象这种篇幅短小,笔墨精练,文字也并不艰深的文章,学生一般容易读懂,因而教读时不宜纠缠在字、词、句的繁琐串讲上,而应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如何从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上汲取教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采取以比较为主的方法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芙蕖》一文,用“得”字共有三句: (1)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2)在人则为应得之资矣.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很明显.(2)(3)句中“得”字都是“得到”的意思.“应得之资”意即“应该得到的享受”;“竟不得”则是说“竟然不能得到”. 问题在“则谓非草本不得矣”句,课本注释曰:“等于说,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植物.”此注将“不得”提到“谓非草本”之前翻译,并且将“不得”释为“不能”,殊可商榷.  相似文献   

10.
清朝戏剧家李渔写的《芙蕖》(收入《闲情偶寄》卷十四种植部下),是一篇文情並茂,趣味盎然的科学小品。他向读者介绍大家都很熟悉的荷花,却不落俗套,很有诗情画意。文章的开头就很别致:“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作者要说明芙蕖是草本花,却不先下结论,而从辨异同入手,接着又引书为证,最后才得出“则谓非草本不得矣”的结论。文字简练,却又引文曲折,委宛有致。第二段介绍芙蕖的功用,并说明作者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的《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二、三、四卷已相继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编者对郭沫若原著中某些史料引用及立论明显错讹之处,作了注释,说明郭说之不确。这些都表现了编者注释时严谨的态度,这对深入研究郭沫若很有好处。但编者注释时亦有疏忽之处。如《郭沫苦全集》  相似文献   

12.
《辞源》、《辞海》在解释“杀青”一词引用《后汉书》“李贤注”时,因断句不当而造成歧义。又由此衍生出有人认为清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的错误解释为正确解释。其实,只要对“李贤注”作重新标点和理解,以上两个问题则迎刃而解,“杀青”词义也就得到了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过秦论》中,有一处标点值得商榷。改后的正确标点应该是: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官.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阅读训练”要求将短文《甜》第四段记叙欠妥的地方调整顺序(不增删文字)(P161),对此,教学参考书提供了调整五处完整句子的答案。这些调整无疑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除这五处外,该段短文还有一个句子,其中“不用说”和“就是”后的连带成分位置也应该调换。原句如下(横线为笔者加): 不用说山乡的小型水电站落成,海边渔港新修成一座水库,就是葛州坝上长江截江这样的千古壮举,谈起来都使  相似文献   

15.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三字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宋梁灏82岁时中了状元。这件事本身颇具传奇色彩,加上《三字经》原本是旧时的蒙学课本,读者众多,因此梁灏82岁中状元的说法便家喻户晓了。  相似文献   

16.
读罢“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写的《师说》,获益匪浅。但对“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说,我却颇不以为然。试问,圣人高于众人,这到底是客观的事实,还是韩愈老夫子的谬见?这实在是很值得一议的。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一册《蒲公英》一文:“男孩子和紧紧趴住扎根的土里,不肯让人拨的蒲公英一样,他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紧紧趴住扎根的土里”,犯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这一作“蒲公英”定语的动词短语中,单音方位名词“里”,只能受介词支配,构成介宾短语,不能受动词支配,构成“动词+(定语)+里”的动宾格式,如说成“看……里”、走……里”、“吹……里”等,但在“紧紧趴住扎根的土里”这一短语中,“里”却是由动词“往”支配的,构成了“住……里”的错误格式,这是很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对这短语修改的方式可有两种:一是改“住”  相似文献   

18.
从宋元直到今天,作为幼学读物,《三字经》广泛流传。近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再版了这本书,印数很可观。该书在国外也有影响,1990年10月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英译本《三字经》,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遗憾的是,该书“昔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的错误说法,没有被新的版本纠正过来。 据光绪己未年重刊康熙五年王相作“训话”的《三字经训诂》和贺兴思注解的《三字经注解备要》及别的坊刻本,均作“梁灏”。按北宋《渑水燕谈录》卷六记载,祥符二年放梁固以下进士三十一人及第,“固,雍熙二年状元颢之  相似文献   

19.
20.
冯习是蜀国的一员相当重要的战将。在刘备兴兵伐吴的著名战役中,被刘备亲自任命为蜀军的作战先锋。然而像这样一位有重要影响的风云人物,在后来战斗失利的情况下,曾先后被作者安排成两次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失误,对此,我加以考索,并不揣冒昧,提出修改意见,以求教于方家。一、死于乱箭说辨析第一次出现冯习之死是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三十七中的“先主夜走白帝城”一回。书中用一段简洁的文字将事件的来龙去脉记述得明明白白:“初更时分,东南风骤起,只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