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近乎科学小品的说明文,文笔活泼、语言形象、逻辑严密、说理通晓。它通过对大自然界物候现象浅显而又具有诗情画意的描述,比喻和说明,深有吸引力地向人们介绍了农业战线上的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物候学,说明重视和加速发展这门科学,对于我们预期夺取农业更大丰收的重大关系,以及对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价值。何谓“物候”?简言之,大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应节候而产生变异的现象,均谓之“物候”,诸如昆虫夏生秋死、冬藏春出;树木花草的春发秋枯;候鸟随气候变化的南来北往……。大凡研究这样一些现象对人类生活关系的学问,就叫做“物候学”。  相似文献   

2.
张丽霞 《现代语文》2013,(11):46-47
《画山绣水》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单元主题为“学会读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作家杨朔用诗一般的语言展现了桂林山水的诗情画意,清奇峭拔的山水风光,堪称画山绣水,显示了大自然特有的魅力。作家穿插有关山岩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3.
由韩承潢同志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说故事讲哲学》一书,是一本很受群众欢迎的哲学的普及读物。它以讲故事的形式,用一些浅显生动、富有哲理的古今中外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把深刻的哲学道理进行了透彻的解释,寓哲理于故事之中,真是通俗易懂,饶有兴味。这是近年来哲学普及工作上的一个新收获。哲学普及读物犹如科学普及读物一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军,不能轻视它的作用。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就必须解决好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搞好专门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儿童诗,透过浅显、通俗易懂的文字,让学生懂得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或者使人联想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等等,从而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主“对话”、自主探究,突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寄小读者》(以下简称《寄》)通讯二十九篇,是冰心1923年到美国威尔斯利深造时所作。曾有人说:“我们如要研究并欣赏作者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品散文,那么,《寄小读者》一书是作者唯一的代表作。”作品以母爱、童心、大自然为主题,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文章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精湛的语言艺术。它的语言不似《女神》的气势磅礴,也不似《野草》的严峻深邃,却是融合了文言与白话的清新隽丽的“冰心体”。徘徊在  相似文献   

6.
“笼统哥”     
1931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开展 “科学下嫁”运动。他亲自编辑出版科学普及 读物,提倡说话做事讲科学,反对含含糊糊、 模棱两可的行事态度。一次,他对几个年轻人 讲了一个“笼统哥”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他山之石     
钱雪元在7月4日《文汇报》上发表《公众理解科学——英国的科学普及运动》一文。该文介绍,科学普及是英国科学界的优秀传统。1985年底,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题为《科普已到各界采取一致行动的时刻》的长篇报告。次年,皇家学会、大不列颠皇家协会和英国科学促进会联合成立了英国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近年这一使公众理解科学的事业已逐渐发展成为一场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公众理解科学”的提法表明:作为科学普及对象的公众不能再是被动的客  相似文献   

8.
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怎样激发兴趣呢 ?在初二册第三单元科普作品的教学中,主要抓住"趣"、"奇"两个字进行。   趣,利用科普作品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喜欢科学的兴趣。《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内容十分有趣。语言本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而本课却要说说大自然的语言,这个标题本身就很有趣,令人寻味。课文中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无比丰富的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比喻成是大自然的语言,而且有根有据,趣味无穷。有趣的大自然的语言中又兴起了一门新兴科学--物候学,这就更加有趣。   奇,借助科普作品中的新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  相似文献   

9.
【单元目标概说】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 ,而且蕴含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 ;《济南的冬天》 ,山美 ,水美 ,树美 ,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山中访友》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 ,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而现代诗歌《秋天》 ,用三幅画面 ,营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热爱与赞美之情却是淡淡的。《古代诗歌五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 ,让…  相似文献   

10.
新的“苏教版”《科学》教材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那就是“诗歌”,一方面引发学生关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续写“诗歌”,培养和发展学生用语言和想象表达内心感受,这也是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同学问:《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它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色?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平实。如果在平实的基础上再生动形象一些,当然更好。《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特色是生动形象,从标题以“大自然的语言”比物候现象就可看出。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集中表现在开头两段文字中。先说第一段。本段写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立春过  相似文献   

12.
科学和艺术的共同之处在于反映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科学美,它用一个个概念、定理、定律和公式,不懈地解析着自然界,寻找着自然界变化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使人类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艺术追求的是艺术美,它用声音、语言、动作、线条、形体、色彩等,将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美展现于人们的眼前,它是跨越时空的。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无限宽广的审美领城。日出云霞,月涌江流,碧波寒烟,林海松涛,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都在大自然生生息息的运动中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科学和艺术就象一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的语言》 刘文英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与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 ?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 ?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通讯:河北兴隆县半壁山镇中;邮编: 067301)《周总理,你在哪里》   王跃农   上课伊始,我将周总理的名言“我要像春蚕一样,把每一口丝吐出来,献给人民。”工工…  相似文献   

14.
<正>一、《百家姓》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它究竟有什么用?答:《百家姓》和《三字经》、《千字文》一样,都是童蒙读物,而且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最为流行的童蒙读物,所以并列号称"三百千"。《百家姓》将中华姓氏排列成四字一句,辅以韵律,供孩子们认字用。合辙押韵,琅琅上口。二、在《百家姓》出现之前,有没有类似的书?为什么偏偏这本《百家姓》最为流行?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浪漫温馨的世界,也是一个弥漫着邪恶罪孽和欲望的世界。那里生活着众多的人物,在他们不同的生命境界里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太虚幻境中的警幻仙子是位爱神的象征;大观园内的贾宝玉、林黛玉是一对大自然的宠儿;大观园外的王熙凤、贾雨村一生热衷于追求金钱、名利;一僧一道则用一首《好了歌》充分概括了其对空无的崇尚。  相似文献   

16.
<正>《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说明文,它是根据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竺可桢1963年发表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编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随文学习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我们在教学中虽不必花太多时间在科普知识细节上纠缠,但如果其中的科学知识和其他书籍的表述不一致,势必成教和学的困惑。课文中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纬度、  相似文献   

17.
<正>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国文学独有的一种体裁。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充分展现了汉字简洁优美、内涵丰富的特点。为了从对联这一经典文化形式中学习语言,我带领孩子一起开设了对联课。为了激发孩子学习对联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诵读对韵《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是古人学习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读起来朗朗上口。为  相似文献   

18.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优美动听,情意感人。无论中外人士,凡听过这首钢琴曲的,无不沉浸在浓郁的大自然艺术氛围之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抒写内心愁绪和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寻求排解忧愁的散文名篇。其感情是真挚动人的,其文笔是精致优美的。朱自清先生说,写景,就是“以文字作画”(《山野缀拾》)。即写景是用文字像绘画一样将所写之景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有声、有色、有情、有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人以美的熏染和感动。因此,在创作中,他经常很精细地用造型性强的语言营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来传达自己的情感思绪,可谓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荷塘月色》可谓是“以文字作画”的写景艺术典范。1.清幽的画面基调与苦闷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20.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灰尘的旅行》,是高士其同志写的一篇科学小品。科学小品介绍的是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有科学的严肃性;但它又是小品,是科学普及文章,要通俗生动,才能吸引读者(尤其是小读者)。《灰尘的旅行》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篇课文之所以写得生动有趣,主要是运用了比喻,而且用得很活。活的第一个表现是比喻有变化。在地球上的空间里,灰尘随着空气飘流,无处不在,文章就把它比为“永不疲倦的旅行者”。有了灰尘,天空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