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电源短路,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为认识短路的危害性,树立规范的电路操作意识,教师应该重视短路教学。笔者所述实验属于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电路图中的短路实验,教材采用学生体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干电池发烫了。对生活中由于电源短路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温度降到足够低或水蒸气遇冷才能液化。关于这一实验,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是这样做的:在烧杯里加热水,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玻璃片的下面出现大量的水滴,水蒸气液化现象十分明显。但该实验只能让学生观察到液化现象,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水蒸气(气体)液化条件这一难点,因而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体液化现象时较为困难。若将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既能直观地观察到液化现象,又能深刻理解气体液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电力系统短路实验的实时数据采集和控制的系统。首先介绍了电力系统模型、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整体设计,然后具体阐述了如何实现合闸角的准确控制以及如何实现定时输出。  相似文献   

4.
何积生 《广西教育》2008,(17):44-44
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七章中有电学中短路现象的内容,这是平常教学测试和中考的热点知识。初学物理的人对这方面的问题往往感到不易理解且多有疑惑,现结合实践谈些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在逐步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而这核心目标的关键是实验和观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提高创新能力,只有学会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创新教育应首先把握好观察和实验这个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短路是初中物理电学中的常见故障,由于短路现象的危险性,教师怕做,甚至回避不做,学生对短路没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对短路事故的严重性无明确直观认识,更易在生活、实验、工作中导致短路事故的发生机率增加,危害极大。短路现象在生活中的危害性的事实,迫切要求我们对短路现象要有一个明晰、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第九章“信息的传递”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用一节5号干电池和一个袖珍收音机演示电磁波的产生,笔者实际教学时发现,采用上述实验的效果不是很好.  相似文献   

8.
浙教版新教材在继承老教材注重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一改老教材严谨、刻板、抽象的“面孔”,融入大量现实生活内容,给人以生动、亲切、活泼的感觉,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受到师生的好评.现谈谈笔者个人对其七年级教材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以期抛砖引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将电力变压器的空载、短路实验应用在变压的制造以及修理过程中,本文校核方法简捷、实用、易于实施、不失为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这一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如按书中实验操作方法,会发现蜡烛移动时很难保持竖直状态,而且容易倾倒,影响效果。而我们改用光具座做这个实验时,操作就会很简单,完全可以做学生实验。操作是这样的:如图(系数码相机所照),选取一块比蜡烛略高的薄玻璃板(用厚玻璃板做时会出现两个不重合的像)。  相似文献   

11.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教材,在温度计这部分内容中。出现了自相矛盾和不科学的地方。(详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P76演示自制温度计)现将这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新教材)已在我校实验一年了。一年的实践证明,新教材在继承老教材注重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一改老教材严谨、刻板、抽象的味道,融入大量现实生活内容,给人以生动、亲切、活泼的感觉,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新教材受到师生的好评。现对七年级两册教科书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看法,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15页,为探究“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安排了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实验分析。笔者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实验,对这几个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或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是学生所要学习的一块重要知识点.在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42页中有一个活动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对于这个活动实验,本人认为它还不能完整地告诉学生可燃物燃烧的两个必备条件.对此,笔者进行了实验的重新设计,望同仁不吝指正与赐教.  相似文献   

15.
《运动和力》单元提供的实验方法有一个实验:比较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的摩擦力教材是:找两个同样的玻璃瓶,侧面都为方形,其中一个在瓶身上包上粗糙的纱布,另一个不包。两个玻璃瓶并排放在木板上,把木板由水平慢慢倾斜,可以观察到没有包纱布的小瓶先滑下去。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物理教科书上有“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验,教材介绍了2个实验方案,一是用空气压缩引火仪:二是向集气瓶内打气,气体对塞子做功。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根据课本方案做该实验,发现问题颇多。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成功率仅为5%;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奥斯特实验说明了电生磁,揭示了电磁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可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自制线圈,然后把该线圈放置在磁场中进行通电实验,观看线圈扭转情况,使学生体会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自下而下熄灭”实验是渐教版科学八年级(下)课本上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但根据课本中的操作,实验常常失败。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电功率和安全用电),我按教材的要求,做教材42页图7.5-3所示实验,边演示边解释。保险丝是有铅锑合金制成的,它具有电阻大、熔点低的特点,当电路中的使用的用电器数量过多,导致电路中的电流过大,因而产生的热也在增加从而使保险丝的温度升高而熔断。我在演示中逐渐给电路加大电流,电路中小灯泡也逐渐明亮起来,当电流加大到一定值时,小灯泡突然熄灭了,引导学生分析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所以大多能回答是保险丝熔断了,电路中没有电流而造成的。实验是成功的,一些学生对保险丝是因温度升高而熔断的现象的实质过程还不够理解,而对结论有些似懂非懂。  相似文献   

20.
案例1 前不久,我们听了下原镇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平均分”。其中有一个环节,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后,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这一目的.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平均分”的事例。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举了很多事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