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2005年第6期上发表了《“不借”也能解》一文,对我在2004年第10期上发表的《“有借有还”问题要合乎科学性》一文提出不同的看法,并提出了不同的解法。我认为该作者的立论是错误的。再以“把17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占1/2,老二占1/3,老三占1/9。三人各得几匹马”为例,分析《“不借”也能解》一文的立论为什么是错误的。1.直接判断(或是分数乘法) 老大:17x1/2=8 1/2(匹);老二:17x1/3=5 2/3(匹);老三:17x1/9=1 8/9(匹) 而《“不借”也能解》一文认为老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语文》杂志一九七八年第一期上,我写了一篇短文《谈目前流行的一种病句》,认为“贵宾们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是一个主谓搭配不当的病句,有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中国语文》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上有几篇短文提出质疑,《天津师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上徐世英同志发表《“病句”不病》一文与我商榷。我想再谈谈我的看法,就  相似文献   

3.
我在《韩山师专学报》1987年第二期发表了《矛盾“一分为三”观点初析》的文章(以下简称《初析》),对近一段时间来报刊上出现的矛盾“一分为三”的新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坚毅同志在《韩山师专学报》1988年第二期发表了《矛盾“一分为三”可以成立》一文对我《初析》作了答辩(以下简称《答辩》)。这很好,我欢迎。但对他的观点我仍持不同意见。现就他在《答辩》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教师之友》2003年第1期刊载我的《对思想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文化反思》一文,重庆周迪谦老师在2003年第3期发表了《要警惕反思中的思维陷阱》一文,与我商榷。细读之后,原来周先生对我从文化视角来解释“作文教学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一问题并没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1995年我曾撰写《教育独立论发微》(以下简称《发微》)一文,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同年第11期上。翌年,刘景升同志发表一篇大作,题为《教育独立论钩沉——兼与燕国材教授商榷》(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5期,以下简称《钩沉》),对拙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后使我很受教益。为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习》2010年第10期刊登了陈新祥老师的文章《日本投降是甭真的无条件?》。陈老师针对本人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上发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应模糊日本投降的性质》一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当年日本应是“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7.
怎样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兼与郭吉星同志商榷史明顺■梁明院“别人的思想对我来说,是不是客观存在?”对这一问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7年第1~2期上发表了郭吉星同志“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这一命题”一文,(以下简称“郭文”)提出了新的看法。文...  相似文献   

8.
董继斌同志在《经济研究》1986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价值序列”的几点异议》一文,对该杂志1985年第1期上发表的万解秋同志的文章——《价值、理论价格序列问题初探》提出商榷(以下简称董文和万文),从理论和逻辑上对万文中所提出的“具体劳动时间概念”以及价值序列的层次关系,阐述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读后深受启发。我同意董文所作出的“‘具体劳动时间’这一概念是错误的”和“关于‘具体劳动时间(经过社会抽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的归结,……其命题及序列构成  相似文献   

9.
读了《为我的学生三叫好》(载于《山东教育)2004年4月第11期)一文后,笔者对语文课堂上此起彼伏的“叫好声”有着太多的忧虑和感触,现发表一二,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在2005年第10期《中学生物教学》上发表了《有感于新课改》一文,一年多过去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对课改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11.
《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4~5期合刊发表了王鸿娣老师《“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一文,认为洪秀全改“国”为“国”反映了他的皇权主义思想,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我觉得还不全面。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先生写了本《我是农民》的书,其中有一句“我吓得拉着堂兄的后襟”。王亲民先生看到“后襟”这个词.觉得生疏.就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说“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衣服只有“前襟”而无“后襟”,贾平凹的“后襟”用错了.因此写了《“后襟”在哪里》一文,发表在《咬文嚼字》2002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13.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刊发的《延展性阅读的六条途径》(2005年第9期)一文后,对文中的“借题发挥”我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笔者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其中发表于《九江教育》2001年第2期的《试验修订本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硬伤举隅》一文由《中学历史教学》杂志社转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教材编写者臧嵘先生对拙文中关于该教材使用“传说时代”一词不妥的观点提出了异议。笔者仔细拜读臧文后,感到臧先生的解释和说明仍不能令我释疑,故再次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5.
拜读了李维鼎先生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的《“语文意识”辨》一文后,觉得有些不同看法,于是我把此文推荐给王尚文先生。看完文章后,王先生非常高兴,他说:“维鼎兄是我的诤友畏友,他指出我引文的疏漏,不管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我都要负完全责任。  相似文献   

16.
再论《说文》中的“教”字●王静我的《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一文(以下简称王文)在1995年《教育研究》第3期发表之后,该刊第12期登载了湖北秭归县何启贤先生的《也说教育二字》的文章。(以下简称《何说》)对于拙作,给予了过高的评价,说《王文》对...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理论界多年来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发表的肖新生同志《马克思主义出发点探析》一文把马克思主义出发点归结为生产方式和生产力。该刊1991年第3期发表了易佑平同志与肖新生商榷的文章《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1992年第1期该刊又发表了肖新生同志答易佑平的《再探马克思主义出发点》一文,重申了原有的观点。笔者既有与肖文不同的观点,也有与易文不同的观点。因此,也就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并与肖、易二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战友武世珍同志最近寄赠给我一册本年度第四期《西北师院学报》,内有他《关于神话生成的时代问题》一文,是根据发表在1985年第四期《民间文学论坛》拙作《前万物有灵论时期的神话》一文有关神话起源的时代和活物论等问题提出不同意见而予以申述的。我因身体欠佳,精力不济,本来不愿再在学术问题上多所争论,但感于世珍同志在学问研究上态度的严肃认真,附信又声称“恳请批评指教”,兼看了封底“本刊更名启事”所说,今后将“努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如今有些刊物实际上难于作到的)等等,使我感到高兴,激发了我的心志,因而又鼓勇提起笔来,草此《〈探讨有益〉续篇》短文,  相似文献   

19.
向容宪同志在本刊1989年第4期上,发表《“侔式推论”质疑》 (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读后我得到一点启发,也产生三点疑问,特提出请向同志及方家指正。 先谈三点疑问。第一点,《质疑》对“是而然”的侔的分析,是否合理? 《质疑》把“是而然”的侔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报》1983年第10期第二版刊登文心同志《逻辑证明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一文,是对我同年在该报第3期发表的《逻辑证明“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吗?》那篇质疑文章的“回答”。这个回答不但没有解除我的疑问,反而使我增加了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