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成为大后方的出版中心和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在颠沛流离的非常态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市场生存与社会责任的坚守显得更艰难可贵.《大公报》(桂林版)的诞生是抗战时局推动下的产物,承担着抗战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责任.对于抗战时期出版史的研究,因史料的散佚,而让诸多学者面临"无米之炊".抗战时期的出版广告则为我们打开一个研究战时出版活动的新视窗.本文试图从《大公报》(桂林版)出版广告这一视角切入,多维度考察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生产情况,探寻非常态环境下书业生存的策略以及复杂时局影响下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四川省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公布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名单,由省档案学会推荐、四川省档案局(馆)主编的《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荣获三等奖。《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一书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9年批准实施《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出版工程项目,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书一套三册共150余万字,由序言和五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时期,沪版戏剧期刊不仅是抗战时期剧作家的话语空间,也是推动上海乃至全国戏剧运动发展的平台.文章对全面抗战时期创刊于上海的82种戏剧期刊进行研究,分别以抗战初期、"孤岛"时期、沦陷时期为时间轴,结合当时的剧演运动阐述沪版戏剧期刊的演进历程,并分析了全面抗战时期沪版戏剧期刊的创办特征.文章不仅真实记录了上海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4.
《黄河与月神》(以下简称《神》集)是刘京仪同志的戏剧专集,是她十余年来在戏剧园地里辛勤耕耘的结晶。笔者认为,写戏难,上演亦难,出版尤其出版个人戏剧专集更难。因此,《神》集的出版,自然会引起戏剧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试呈管见,以为抛砖引玉。1.《神》集收有三个大型现代戏、四个大型历史剧。若从形式上分,则有戏曲、歌剧和戏曲电影三个种类。可见它是厚重的,其美学追求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李歆 《出版发行研究》2018,(7):105-108,88
本文通过对田汉和南国社《南国》系列戏剧期刊的梳理与分析,还原《南国》的创办、出版、传播情况及相关社会影响,指出《南国》文献在话剧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民国时期戏剧刊物的出版、传播影响力与戏剧事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馗 《文化遗产》2008,(1):18-26
本文将《窦娥冤》放在孝妇系列故事中,认为:1、祈雨观念是以《窦娥冤》为代表的孝妇故事得以成型的基础;2、清代《东海记》的搬演体现了东海孝妇祭祀仪式的雩祭功能;3、《窦娥冤》是宋明时代孝妇故事的戏剧化呈现,并且以一以贯之的祭祀功能,展现了古代祭祀演剧的特点;4、《窦娥冤》的祭祀功能随着时代发展也有所变更,并体现出较有规律性的戏剧衍生法则。  相似文献   

7.
揭示抗战时期创刊于浙江金华的新闻专业刊物《战时记者》创办的历史背景与动因,介绍刊物出版的概况,分析该刊在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史、浙江新闻史与抗战史、战时新闻学等方面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图片新闻     
近日,山东省济南市一位业余收藏家发现一批抗战时期革命圣地延安出版的《参考消息》报。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这一时期出版的《参考消息》存世量极少,十分罕见珍贵,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代宫内演剧之盛为历代所不及,戏剧成为宫内诸多娱乐文化的主体,是宫廷文化的主要部分之一。宫内演剧与民间演剧是有所不同的,作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宫内演剧不可避免地带有宫廷文化的意味。这种宫廷文化意味,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的封建意识、功能上的礼仪性质、表演上的尽善尽美和形式上的皇家气派。一、 内容上的封建意识宫内演剧内容上的封建意识,在一些“大戏”中表现最为突出。这些大戏,内容乏味,有的一本长达240出,演完一本要十几个昼夜,经常是许多台同时开演,除了喜庆热闹之外,没有多少戏剧味儿。有些大戏是据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0.
《群众》周刊,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党刊,1937年12月11日在汉口创刊.编辑兼发行人,是筹备《新华日报》的负责人潘梓年(1893-1972).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学会年刊》(以下简称《年刊》)是抗战时期著名的新闻学术刊物,由中国新闻学会1942年在重庆创办,共出版两期,刊载53篇学术文章,总计270页30万字,是研究抗战时期新闻学术的重要材料.本文通过研究该刊的主要内容来探讨战时新闻学术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抗战全面爆发后,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和新闻工作者等,多达1000余人,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①大批新闻工作者到达桂林后,或继续出版原已出版的报纸,或创办新的报纸。这一时期,先后有《大公报》(桂林版)、《广西日报》、《扫荡报》(桂林版)、《救亡日报》等多达16家大小报纸发行。②同时,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国际新闻社(以下简称"国新社")、工商通讯社、救亡  相似文献   

13.
《抗战家书》是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集编写、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抗战时期各阶层人士的书信集,该书属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教育报刊的内迁以及在战时桂林创办的重要教育报刊——《广西教育通讯》的出版有其独特的出版业生态,抗战时期桂林教育报刊的文本内容及其历史价值从侧面呈现了抗战时期我国教育报刊出版事业的概貌.探讨这一时期教育报刊的出版对弘扬爱国思想、传播教育知识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敏 《图书情报工作》2008,52(8):119-119
分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下简称《中图法》)(4版)在中国戏剧文学作品类目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以我国戏剧发展史中的两大戏剧形态划分的两个层次作为立类、列类的依据,结合当前戏剧文学文献出版情况讨论中国戏剧文学作品的具体类目内容及其类目设置。  相似文献   

16.
读书偶得     
夜读《壮绝神州戏剧兵——演剧六队回忆录》,发现周令谟先生“演剧六队的三年生活”一文中记载了一段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史料。文中写道:“我参加六队不久,队里就……将《清宫外史》的舞台设计任务交给我。……为了了解清代宫殿建筑、陈设,我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省图书馆的管理员毛××,他热情地为我提供了一些故宫的文学资料和画册,其中一本《中华景像》画册,我看了无数次,我日夜反复思考,画设计草图,为了那几根盘龙大柱,我和几位搞舞台的同志,不知费了多少心血,才将它做成。”  相似文献   

17.
王欣 《采.写.编》2018,(2):178-180
戏曲的舞台传播就是戏曲通过一定的演剧场所而当场进行演出,以直接诉诸观众的一种传播形式.《汉宫秋》诞生伊始,便活跃于戏曲舞台,被广泛改编为各种地方戏曲,敷演至今.在近代,《汉宫秋》还被搬上话剧舞台.漂洋过海,走上了西方戏剧舞台.通过舞台戏曲表演,不仅是《汉宫秋》有效的、重要的传播方式,更可以挖掘其中被忽视的意义,进行二度创作,赋予此故事以现代的价值与意义,不断提升和丰富《汉宫秋》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代城市的商帮、行会,是戏班、伶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戏曲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汉口依长江和汉江的水路之便成长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全国各地的商帮汇聚至此,建造了大量的行帮会馆。会馆戏台常常演出家乡戏和本地戏,促进了声腔剧种的融合和城市演剧的繁盛。近代汉口商帮行会所主导的会馆演剧,是寻绎城市戏剧繁荣机制,诠释中国戏曲史上"商路即戏路"命题之新内涵的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董健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收录了从1899年至1949年发表或演出的现代戏剧剧本(以话剧为主,兼及其他戏剧形式)共计4992篇,作为目前收录最全的资料性基础文献,可谓现代戏剧史料学的重大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现代戏剧学学科的建设和完善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离不开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延安时期出版的《战的中国丛刊"》提供了研究抗战时期历史问题的文献资料。通过回顾这套丛书的出版背景、出版过程,发掘蕴藏在其中的史料价值,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这套丛书重要性的认识。一、《战的中国丛刊"》的编辑出版背景《战的中国丛刊"》是在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号召全党展开大学习运动的背景下,为"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