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独秀(1880——1942年)一生的历史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堕落为革命叛徒的历史。就其思想发展的历程看,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约在1920年10月以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占主导的阶段,第二个阶段(约在1927年以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的阶段,第三个阶段(到1942年死亡)是背叛马克思主义的阶段。三个阶段经历着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是向上的转化,第二个转化是向下的转化。对这样一个人物的思想,我们还不惮词费地解剖他一番的理由,固然由于他前两个阶段的思想曾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是一位在近代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几经变化,早期信服民族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推崇宣扬自由主义,五四运动后转向了社会主义。本文探讨的是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由自由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后,他对民族国家、民主自由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思想认识中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而我们所熟知的,大多是其新文化运动中与胡适、钱玄同、傅斯年、张厚载等人叱咤风云的形象;熟知他在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后,乃至后来中共一大到四大期间其思想与政治发展的大概轨迹.  相似文献   

4.
从五四运动到第一次国内大革命的失败,陈独秀对工人运动的态度经过了肯定到否定到肯定再否定这样一个曲折反复的演化过程,由于处在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陈独秀产生了放弃工人阶级领导权的思想,最终导致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出现,成为大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学》1963年第10期发表了孙思白写的《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一文.我认为,这是一篇吹捧叛徒陈独秀的文章,是一篇为叛徒陈独秀争历史地位的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把陈独秀一生的历史划分为这样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约在1920年10月以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占主导的阶段,第二个阶段(约在1927年以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的阶段,第三个阶段(到1942年死亡)是背叛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按照这样分阶段的提法,那就是在第一、第二两个阶段中根本上都肯定了陈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在中国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反封建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从一九一五年《新青年》创刊,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经历了六个年头。第一阶段是自一九一五年九月到一九一八年上半年,急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以“民主”与“科学”为武器,对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批判。第二阶段是从一九一八下半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步传播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小  相似文献   

7.
<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倡导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生活化原则。从相关的政治教学类杂志发表的文章来看,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对此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1年开始到2009年,主要围绕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贯彻生活化理念的宏观角度来研究;第二阶段是2009年以后,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自1915年9月始,至1920年8月,共经历5年,陈独秀自始至终都是运动的领袖。他的贡献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领导新文化运动不断发展,1915年9月至1916年底为初始阶段;1917年初至1918年底,新文化运动进入重要发展阶段;1919年初至1920年8月,因与五四运动合流,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1920年夏,陈独秀成为共产主义者,改《新青年》为共产党机关刊物,而社会主义运动成为时代潮流,新文化运动遂告结束。另一方面,陈独秀又是新文化运动各项具体内容的引导者,除在思想、道德、科学方面外,其革命文学的主张奠定了他是白话文学运动主帅的地位。陈独秀得人和、地利、天时之利,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明显的空想性,个人色彩太浓,是新文化运动主要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正> 早年的陈独秀不仅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理论家,而且是一个革命的教育思想家。他为了改造旧中国,创立新社会,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参加工人运动,经常深入到教育第—线,大声疾呼地宣传教育改革,教育要前进的新思想。从1904年到1924年,他先后发表了几十篇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演讲和文章,其中被收入《陈独秀文章选编》的就有三十余篇,其代表作有《国语教育》、《今日之教育方针》、《近代西洋教育》、《新教育的精神》、《教育缺点》、《提高与普及》、《新教育是什么》、《教育与社会》、《平民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陈独秀思想的发展变化时,国内研究者一般都把他从“一九二九年开除党籍至一九四二年病死这段时间”,看作为他一生政治思想经历的最后一个阶段,名之曰“陈独秀后期”,并称这个时期的陈独秀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背叛者”。这样笼而统之地为后  相似文献   

11.
李易 《学习之友》2011,(5):55-55
关于五四运动的领袖是谁,是一位还是几位,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毛泽东曾经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但实际上,领导五四运动的不止陈独秀一人。青岛大学教授吕明灼撰文,指出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为五四运动“四大领袖”。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曾经在他晚年的回忆作品《忆往谈旧录》中说到:“今天的新中国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其造端,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肇启于五四运动。但若没有当时的北京大学,就不会有五四运动的出现;而若非蔡先生掌校,亦即不可能有当时的北京大学。直截了当地说,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4年孙中山先生改组中国国民党,国共第一次合作,都是从五四运动所开出的社会思想新潮流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的文化猛烈冲击。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论著、信札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拟就陈独秀在1915——1921年间关于文化的观念及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诸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纵览中国从私有制产生起四千来年的历史,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公元前21世纪产生私有制进入奴隶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期的“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起至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第三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起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四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远。这四个阶段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由遭受历代统治阶级压迫和驭用的黑暗时代,到奋起造反的革命时代,进入获得翻身解放的新纪元,最后迈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研究这个问题,对于促进中国知识分子继承和发扬自已的优良传统,自己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历史命运,与时俱进,坚韧不拔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做贡献具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陈独秀是五四运动中很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是这个运动的左翼的代表者之一。在五四时期的前期(1915—1918),陈独秀作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急进民主主义者,在宣传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民主主义思想中,在提倡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在五四时期的后期(1919—1921),他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逐步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1920—1921年,他在和无政府主义、研究系的伪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中,传播了初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以陈独秀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的新思想新启蒙运动和五四革命运动惊醒了许多人,其中有不少先进分子后来成了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发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从此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无论是作为一场爱国政治运动,或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还是一场文化革命运动,都对此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有着浓厚的渊源关系。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发祥地,从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到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直到在五四运动中冲锋陷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文学革命是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1912年1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向旧文学发难的第一个信号。1917年,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陈独秀以激进的战斗姿态,从与社会革命思想革命的关系上阐述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陈独秀这篇富于战斗性的论文,实际上成为发难时期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就文学改革运动理论主张的内容和指导思想的性质来看,到了1918年,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便发生了较明显的变比。一批先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曙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同一些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领导和骨干。文学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也带上了更为鲜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色彩。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有了新的发展。《新青年》自1918年5月第4卷第5号起全部改用白话文。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陈独秀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而且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新文化运动呼喊民主与科学,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一批青年领袖和文化精英,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组织条件;陈独秀自始至终以各种方式参与并领导了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共党史上,功过分明、变化极大、影响至深的人物,首推陈独秀。同样,在统一战线问题上,陈独秀也变化莫测、反复无常。本文试图对陈独秀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前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简单的评析。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7月,陈独秀关于统一战线的主张和行动,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而且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他在党内所处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政策,也随着发生几次变化,对国民革命发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从反对与任何党派联合转变为主张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五四”时期,陈独秀接受了马…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国内对陈独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澄清了许多历史事实。但对他的思想转变进行细致、深入研究的却较少。本文试图对陈独秀“五四”前后的思想转变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五四”前后,陈独秀发生了两次大的思想转变。第一次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内的转变,由直接参加激烈的行动转变为从事启蒙思想运动。这次转变是从一九一三年秋“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