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五千年,前人给我们留下来宝贵的文化财富,从先秦诸子散文、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唐宋古文散文、明清八股,再到古代戏曲、唐宋传奇、明清小说等等,古代璀璨的文字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所以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顾此失彼。本文从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入手,结合本校学生特点,重点分析一下高中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突破口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的散文既有古文也有骈文,其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纠正了古文提倡者全盘否定骈文的片面性,又以注重感情和气势改变了骈文过分追求形式美而忽视内容充实的弊病。这对中国古代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的健康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唐宋古文运动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散文复兴运动。它要求恢复与发展先秦两汉散文朴质、自然、流畅的传统,反对魏晋南北朝以至当时流行的骈偶浮艳文风,故称古文运动。先秦两汉时代的散文,如《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孟子》《庄子》等哲理散文,贾谊、晁错等政论文,都有卓越艺术成就,但主要还是学术著作,那时的纯文学作品则是诗歌与辞赋。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偶声律之学大盛,进一步丰富了艺  相似文献   

5.
马彩红 《课外阅读》2011,(11):302-302
从先秦到清末,从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到明清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可谓历史悠久,文质兼美,体裁丰富多样,内容包罗万象。面对如此浩如烟海,文质兼美的一篇篇古代散文,应该怎样来阅读鉴赏一篇古代散文呢?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代,是中国寓言文学诞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先秦寓言是伴随着当时学术的兴盛一道发展起来的,加上它成长的文化背景特点——中国古代工商业的中心,往往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的影响,先秦寓言和其产生年代相近的欧洲寓言文学鼻祖《伊索寓言》有所不同,它们大都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式样,而是镶嵌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散文和历史散文中,被作为阐学论道的依托和工具。  相似文献   

7.
管启明 《课外阅读》2011,(10):295-296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沿用了两三千年的书面语言。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文言文是打开中国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学习文言文,既能感受、领悟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髓,又能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 宋代是我国古代散文空前繁荣,名家辈出的时期,也可说是古代散文自觉的发展时期。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新古文运动无论在理论、创作上,还是在作家的培养上,都显示出探求规律,力追前贤,刻意创新的精神。宋人远继秦汉古文的优秀传统,近承唐代韩柳古文之优长,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宋代散文,并由此形成了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八家的作品是唐宋古文的典范,而八家中除唐代韩愈、柳宗元之外,宋代的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占了六位,他们创作之繁富又是大大超过了唐人的。要而言之,宋代散文比起唐代散文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考察宋代散文的发展历史,必须从分析北宋古文运动入手,欧阳修是倡导新古文运动并使之成一代大观的首领;嗣后,苏轼发扬先师业绩,领导古文运动取得全面胜利。本文就分两个阶段来论证欧阳修、苏轼在古文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唐宋两代,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辉煌时期,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无疑代表了此时的最高成就。八大家散文,既有先秦两汉之文的自由活泼,形象生动,精练简明,又有六朝骈文的铺排对偶,长于描绘和抒情,“共同完成了‘文起八代之衰’的伟业”(李道英《唐宋八大家与古代散文》)。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八大家散文着意创新,既提出了系统的文学主张,又致力于创作实践,自觉重视文章的实用性、艺术性,为古代散文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他们提出的理论和创作实绩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言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在沿用了两三千年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让位于白话已成事实。但是,衣披百代的"风骚"精神,先秦诸子的精妙散文,曹氏父子的慷慨悲歌,谢灵运的"山水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杜枚、李商隐、陆游的诗,李后主、苏东坡、李清照、柳永、秦观、周邦彦的词,关汉卿、王实甫、郑光祖的元杂剧,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与古文运动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历来观点各异。有肯定的,亦有否定的。应从古文运动兴起前后的两个时间段来看二者的关系。古文运动兴起之前,传奇文以其散文的形式和通俗的内容,为古文运动开路;古文运动兴起之后,进一步推广了散文的形式,其"道"的内容给传奇文增添了写实精神,而传奇想象、虚构等创作方法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古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方苞抑柳谈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了先秦、两汉文学的优秀传统,与同样杰出的文学家韩愈一起,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局面。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了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而且对唐以后散文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由于柳宗元的进步思想和他所参与的“永贞革新”曾长期受到歪曲,历代封建文人常常只推崇他的艺术成就而抹煞其作品的思想价值。清人方苞则不然,他不但指摘柳文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贬低柳宗元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4.
唐代古文运动作为一场文学革新运动,指导并影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作为与韩愈并驾齐驱的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的散文创作成就突出,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柳宗元辞赋创作也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有了新的面目:首先是辞赋创作纳入"文以明道"的理论关照;其次是辞赋文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15.
<正>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等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下面就文言文中最常遇到的几种概念进行表述。  相似文献   

16.
<正>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本文泛指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包括骈文和散文。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影响着一辈又一辈的炎黄子孙。分析古文中蕴含的传统道德思想,有利于开展更加系统化的古文教学,加强学生传统思想道德的培育。一、古文蕴含的传统道德思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选录的古文篇章蕴含着丰富的传统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17.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寓言文学理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古代寓言文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寓言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产生于社会大变革、散文大发展的先秦时期,成熟于唐宋古文运动中,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元明清以降,又和小说、笑话互相影响、渗透。中国古代寓言文学以其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也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儒家通识教育智慧源远流长。先秦儒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辅相资的主张,发展了"会通"的通识智慧;其谋道不谋食的追求既凝炼出儒家格物致知的理性精神,也为现代通识教育非专门化、非职业化教育追求奠定了根基。中国传统通识教育在价值目标、价值标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9.
韩愈是唐代古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散文“如长江大注,千里一道,冲飙激浪,污流不滞”(皇甫湜《谕业》),“自诸子以来未有也”(石介《尊韩》)。这种成功,是他对前代文学“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俱收并蓄,待用无遗”(韩愈《进学解》)的必然结果。韩愈之后的赵德,在《文录序》中曾这样评价韩愈和他的散文:“昌黎公,圣人之徒欤!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以韩愈散文的成就比于先秦古文,实在是不过分的。这种评价同时也昭示了韩愈散文与先秦古文的流和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韩愈是唐代中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于贞元十七年(801)写给李翊的《答李翊书》,是一篇谈自己“古文”创作体会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篇著名文论。作者在文章中较全面、具体地介绍了自己写作古文的态度和过程,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谓“古文”是和骈文相对立的概念,它的主要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象骈文那样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和用典,比较接近口语。它恢复了先秦诸子散文和两汉史传文、论说文那种文体写作的传统,故称为“古文”。古文运动则主要是指在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等方面的改革运动。具体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