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之际,一部《颜氏家训》集传统家训之大成。其作者颜之推,一生颇为坎坷,历任四姓,"三为亡国之人"。《颜氏家训》一书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以颜氏倡导的忠孝观念作为主线贯穿全书。相比于儒家传统提倡的忠孝两全思想,颜之推教导子孙以孝为本、以忠为末,这与传统道德中的"忠君"观念已完全不同。究其原因,这种忠孝思想的改变是当时社会整体思想的反映,有其存在的思想源流、时代背景,并受一定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雕塑对象是雕塑思想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塑对象的研究,进而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创伤特点做一探讨,旨在说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性质特征,决定了东西方雕塑对象的不同,东西方科技发展的不同,影响了东方不同的雕塑风格,研究艺术史应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考察,不能忽视哲学,科技,民族心理等因素对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忠孝古难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忠孝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忠孝文化中一直存在"忠孝古难全"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进行哲学伦理建构外,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家也积极投身于这个问题之中,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实实在在地经历、演绎和回答着"忠孝两难"的问题,或显孝、或扬忠、或以忠统孝、或以孝统忠、或以忠统义,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忠孝文化婀娜多姿、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忠孝文化中一直存在"忠孝古难全"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进行哲学伦理建构外,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家也积极投身于这个问题之中,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实实在在地经历、演绎和回答着"忠孝两难"的问题,或显孝、或扬忠、或以忠统孝、或以孝统忠、或以忠统义,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忠孝文化婀娜多姿、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从忠与孝是封建道德总纲领这一大背景阐述刘基以守道为核心的忠孝观,刘基“以道事君”,知“道”而论孝的思想,恪守着“道”的原则。这种“道”将最易于泯灭个体性的忠孝观注入了理性的内涵,避免了偏执与迷狂;同时,“道”又使孝亲观念赋予了社会政治功能,为明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基的以守道为核心的忠孝观堪称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忠孝观念的积极意义,而消解了忠孝观念的负面影响,从而赋予了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政治伦理范畴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刘琪 《林区教学》2012,(10):74-75
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对待"忠孝"观的态度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但是如果适当的进行运用,"忠孝"还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并且它对两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推动人类文明良性发展都有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文献的考证,探讨中国古代盲人观的认识和态度,指出了中国早在夏商时期就对眼睛作了科学研究;周朝出现了“盲”的金文,春秋时期对“盲”作了具体阐述。中国商朝的盲人可以担任官吏,参与朝政,从事谏议、礼乐等职业。中国古代对待盲人是较为理性、民主、科学的,中国盲教育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对中国古代忠孝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其忠孝思想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与启蒙性。传统忠孝观的狭隘性、绝对性致使其弊端日显,在这一背景下,王船山立乎其大、着眼于和、致力于远,从行为道德主体出发,深度挖掘忠、孝内部“诚心”“尽己”之义,强调行为主体的道德主体性与自觉性,力求恢复人在伦理关系中所应有的主体地位。船山赋予了忠孝更高、更广的道义,使忠孝和合,突破了传统忠孝观的狭隘性、绝对性的桎梏,使之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人口质量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而人口质量则是构成人口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相当丰富,挖掘其理论宝库,特别是吸取和总结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有关人口质量的问题的论述,对于我国目前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无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论的实用主义倾向发端于孔子评《诗》,后世儒家批评诗文时,主要是把文学看成达到政治、道德或教育目的的手段。这种实用主义文论的语言观基础是实在中心论,将语言之实等同于客观之实,把语词当作工具性认识,在根本上取消了诗文的实质性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祥作为琅琊王氏再度崛起的奠基人物,因其不同寻常的孝行在魏晋易代之际屹立不倒。从王祥的孝行表现、孝行的渊源和时代背景、孝行所产生的结果诸方面,可以看出王祥行为中以孝行博取功名的功利性考量以及魏晋易代之际忠孝分途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德育观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德治为本”的社会,而“德治”社会可否维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道德教育的成败,因此在庞杂浩繁的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对其进行认真的梳理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古代德育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综观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可简单地概括为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两大部分,其中道德实践又可以分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也称德教,是指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知识…  相似文献   

13.
李京 《岱宗学刊》2000,(4):71-72
本通过对中国古献的考证,探讨中古代盲人观的认识和态度,指出了中国早在夏商时期就对眼睛作了科学研究,周朝出现了“盲”的金,春秋时期对“盲”作了具体阐述,中国商朝的盲人可以担任官吏,参与朝政,从事谏议、礼乐等职业,中国古代对待盲人是较为理性、民性、科学的,中国盲教育思想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包含了许多和谐理念。文章简单探讨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主要包括和谐的管理理念、管理中人与环境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管理、无为管理等方面。它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报应观作为一种传统思想实际上构筑了古代社会的道德敬畏心态,它不仅为古代官员保守官德提供了内在动力,其作用更集中表现在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上,无论是查清案情消弭冤狱,还是依法裁断,甚至慎刑、赦宥、息讼等审判理念,报应观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它为视角我们可以更真实的了解古代司法的真实样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关于智与能的关系,主张智力与能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古代智能测验形式多样,多与实际活动、娱乐、训练相联系,用来测一个人的智能,包括一般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特殊能力等。我国传统的民间游艺如楹联、猜灯谜等对于智能测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一些汉字的解析,揭示了中国古代的母系社会、父系社会以及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宗教、教育、刑杀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8.
19.
欧阳修在《盘车图》一诗中提出了中国古代画论中常涉及的几个概念:“形”、“意”、“忘形得意”。而形神的关系问题,是我国美术界比较熟悉且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外美术史家和评论家历来都极为重视的问题。对于“形”、“神”关系问题,在理论上虽明确主张“以形写神”,但在实践中却提倡“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神”包含在内在规律之中,并通过外在“形”体现出来,不管是“以形写神”还是“以神写形”,其实都还是赞同“形神兼备”。写“形”是基础,写“神”才是目的,应从精确地描绘形象的基础上达到生动地传神,从而将二者统一于艺术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分别从中国古代的健身观念、健身术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等三方面分析传统体育的健身观。认为:中国古代的健身术在其产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人的整体观及调养性,并提倡摄取及养生方面的生活;中国古代的健身术关涉的内容和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包括宗教、哲学、医学、文学及艺术等多个学科;中国古代的健身术作为人类文化宝贵的遗产,有着科学合理的内容与理念,同时也对其他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