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中国出现了三种经济模式即新民主主义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分析了三种经济模式的含义及特点,及对比三种经济模式的优点和缺点,并结合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提出了针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温州经济模式"演变轨迹对独立学院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经济模式”是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合温州特有的条件和环境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温州经济模式”的演变轨迹的剖析,论述了它对独立学院发展的启示作用,并提出了温州独立学院发展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先进文化应该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具有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毛泽东思想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又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集中体现。党和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规律。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探索,揭示和掌握了这一客观规律,并经过“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伟大斗争,创造了一个生机盎然、朝气勃勃的新民主主义中国。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倾注全力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的建设,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条件。随着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国革命又步入了新的台阶——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5.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它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转入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就是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而创造条件的,它不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放弃。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踏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途。建国以后,我们曾经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探索,建立并发展了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民的教育事业。这种社会主义教育,是从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改造入手,在继承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其基本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继承,更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超越。不能理解为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复归”。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形成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近代社会百年间先进的中国人对民族文化出路问题所作的最科学、最有价值的探索。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科学的文化模式;从现实的角度看,它通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理论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年来,在经济模式上走的是一条由综合经济到计划经济再到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之路;最初从生产力基础薄弱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继而为实施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建立计划经济模式,现今适应现代经济的内在规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是一个逐渐深入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摒弃以政治意识形态来判定经济模式的旧有观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经济新变化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的实践过程;这两个过程的科学结晶是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模式" 程思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做客人民网时指出,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道路,或说中国模式,这个模式在政治方面,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从经济模式来看,那就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模式.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而艰苦的理论探索,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提高到"决定性",是党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必将进一步加快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否定政府的作用,反而进一步提高了对政府宏观调控的要求,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色。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客观上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虽全面涵盖了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内在要求,但却无法直接援用于上层建筑和其它领域。这说明它存有发展空间和需要。十六大报告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蕴含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理解和新发挥。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进行了不断探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总体上把单一公有制看成是现实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认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重新界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导引着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力,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创造出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方式,社会主义荣辱观催促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迈向法治经济的新轨道。  相似文献   

15.
行政伦理观是一种特定的价值观,是公共行政主体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关于行政伦理之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出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并赋予科学发展观以新的丰富内涵。这对我国公共行政伦理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伦理观体系,即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观、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利为民所谋的利益观和公正的协调观。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现有历史资料,梳理出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经济体制变革的脉络,使读者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强国富民之制的艰辛探索和执着追求,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富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法治的关联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逐步形成的。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法治分离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法治关联的准备时期,十四届五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法治仍存在着严重危机,改革重心应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不仅一脉相承,有着共同的理论主题、理论基点和理论宗旨,而且又不断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在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文化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上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的经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成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基础上,从经济影响分析的层面,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加速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有两次加速,这不能仅仅用领导人急于求成的心态来解释。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双轨制”,它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新民主主义加速过渡到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赶超战略的实施对这一加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