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师 《文教资料》2010,(2):16-17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继承发展了五四以来的讽刺传统,开创了现代意义的讽刺小说。钱钟书从社会现实和人生角度出发选择讽刺的对象剖析人性与社会.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丰厚、独特的艺术天地.展现了其作为一个学者的幽默特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围城》表现的讽刺艺术的审美感受入手,探析其审美意蕴.以讽刺的语言为本位,走进其悲喜剧融合的围城世界。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德育的内涵,认为德育失真的根源是功利性德育观的侵蚀,指出了德育的审美必要性及其意蕴,深层次揭示了德育审美意蕴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认为"生活论德育"是德育教育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意境属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范畴 ,其审美意蕴表现为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象 ,情景互融的含蓄表达 ,灵趣飞动的传神传照 ,偶然感发的直觉顿悟。意境具有鲜明的主体性 ,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艺术价值的思索与追寻 ,对生命本体的留恋与观照 ,对宇宙人生的升华与感悟 ,是中国古典艺术的诗意概括  相似文献   

4.
论音乐作品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音乐作为这种特殊形态的艺术,其作品的创作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它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渗透着生产者主体强烈的情感意向、独特的艺术个性、气质和风格,物化着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因此,在其产品——音乐作品中,必定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审美意蘊.其主要体现在情感与自然的完美谐和、意蕴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和时代与个性的有力张扬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潘凡 《文教资料》2011,(9):85-86
凤翔泥塑是凤翔民间艺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在中国民间泥塑群体形象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从现实生活中诞生,在风俗民情中演变,是世代相传的深层精神文化积淀。质朴、率直,没有任何拘泥做作;粗犷、豪放,天真烂漫,既反映着黄土高原淳朴的民风和厚重质直的民族意识,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本文透过五彩缤纷的造型形式,从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中选择、归纳,对凤翔泥塑艺术造型的审美意蕴进行简略探析。  相似文献   

6.
侗族建筑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侗族建筑艺术中蕴涵着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意蕴,图腾崇拜意识是侗族建筑审美的原始意蕴,和谐之美是侗族建筑审美的主体特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侗族建筑审美的现代表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山水诗不自李白创始,而自李白达到出神入化的高峰。在仕途失意,遭贬而投荒之年,李白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将情感倾注于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追求乐天适性,写下了大量“我与景浑”、“神与物游”的山水诗。在诗人的笔下,山水是恬静的化身,是悲情的象征,是激情的载体,是诗人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律表征着现实生活中客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二者相互同构关系;韵则更多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附属于人的物的关系;神表征着人与其生活世界的关系。侗族刺绣中的精美图案、绚丽色彩、巧妙构图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也体现了和律、韵、神的浑然统一。  相似文献   

9.
周涛是我国当代文坛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其散文集有《稀世之鸟》、《游牧长城》、《兀立荒原》等。周涛从诗人走向散文家,真正寻找到了抒发描写自我生命感悟的表现方式。周涛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蕴含独特的审美理念,本文针对周涛散文的审美意蕴展开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徐渭身后极负盛名,其杂剧创作也备受推崇,人们多将他与汤显祖相提并论。然而,古人多赞其词曲之奇,而往往忽略剧作的思想内涵。现代学者对徐渭杂剧虽不乏研究,却缺乏对作品本身作全面的深层的分析考索。因此,对其杂剧的评价也只能说是一种单纯的价值判断。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进一步认识徐渭杂剧的思想意蕴及其真正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楚雄地区的歇后语作为当地各民族交际最直接的口语,借助了口头语言的思维方式,以口语表达的形式,利用诸多修辞艺术手段及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超语言常规的精妙组合,使其具有丰厚的妙不可言的审美意蕴。楚雄歇后语不仅题材广泛、幽默风趣、哲理丰富,而且还具有感情真实,全方位表现的特点。它是楚雄地区各族人民人生经验的结晶,智慧的奇葩,心灵的闪光,是语言大树上一枝永不凋谢的花朵。  相似文献   

12.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堂是"简单"的,他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但是,在这"简单"之中又往往深藏着一种"不简单".  相似文献   

13.
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不应是象征体本身的那个具体形象,而是它所暗示的约定俗成的普遍性意义,或者是非确定性的其它意义。德国哲学家卡西勒认为,象征就是在知觉符号和某种意义之间建立起隐秘的联系,并把这些联系显现于我们的意识当中。知觉符号即作品中具体可感的形象(意象)。从黑格尔关于象征型艺术的论述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由于“意义”或“理念”“本身还是抽象的,未受定性的,所以不能由它本身产生出一种适合的轰现方式,而是要在  相似文献   

14.
苗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灿烂的苗族文化,苗族蜡染就是其中的一种。苗族蜡染的图案丰富多彩,不仅有几何纹样,还有许多自然纹样,这些自然纹样多数采用了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牛等作为艺术图案的原型。苗族蜡染不仅图案造型优美,还表现了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自身的审美特点。同时,这些图案纹样的取材与苗族本民族的图腾意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苗族蜡染的图案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先的崇拜,充分体现了人与生命相联结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寿凤玲 《时代教育》2007,(8Z):150-150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一般认为“朦胧诗”是从1978年北岛等人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有舒婷、顾城、扬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探析河北新散文的审美意蕴,挖掘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涵,将为我们认识河北,了解河北提供事实依据,也为宣传河北、振兴河北添砖加瓦.探析河北新散文,不难发现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即燕赵气韵、多变的“笔调”、丰富的“味”和“趣”.  相似文献   

17.
庐隐早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五四”时代初期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好小说创作的审美个性特点,也为她后期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范式。本文认为庐 隐早期小说的创作展示了“五四”初期青年知识分子在情智冲突下的悲郁心态;开创了以情绪为中心选择色调、协调音韵、组织情节的审美形式;同时体现了虚无主义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8.
19.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洋溢着深厚的生态美学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其山水诗,可以引发我们对"诗意栖居"的深层思考,这对改变人类当前的生存状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艺术审美超越是人的超越性本质力量在艺术活动中的对象化,主要包括对审美客体的超越、对审美主体的超越、对审美主、客体所处的物理时空的超越以及对实用功利价值的超越。但是,艺术审美超越又不是超越一切的绝对自由,它必须以现实为依据,最终必然要受到现实生活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