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运用心理学中群体动力理论,分析了科研活动中非正式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状况.探讨了非正式科研群体的行为规律以及非正式群体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对非正式科研群体进行引导与管理的措施,发挥非正式科研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研组织活动依赖于其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互动关系的基本特性实现,与其基本关系的确定性、一致性、差异性等深层机理活动有关;高校科研组织系统管理必须坚持关系互动原则,才能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与大学生所加入的非正式群体有重要联系.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发性、群体思维突出、常以寝室形式出现、有典型的意见领袖等特点,经历形成、震荡、规范和执行四个阶段,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约束,从而造成在学习动力方面的不同表现.应从新生入学教育、课堂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对于典型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开展学生间互助帮扶活动等方式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评价与引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校园里出现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正常的现象,如何正确评价和有效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使之健康发展,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应该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学生往往不再是一个人学习玩耍,更多的是以“小团伙”的形式出现。这种现象已引起许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重视。这种小团体其实就是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这种集合体不同于班、团组织的一种集合体,它并没有谁去组织,而是学生自发地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基本特征、作用等方面的探讨,提出引导和管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李宏祥 《江西教育》2002,(17):27-27
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观察学生的日常活动,发现除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外,他们中还存在着众多的自发群体,即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指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有自己的规范和领袖,性格相投、志趣相同、信念一致、情感亲近、关系密切的个体集合。在很多情形下,非正式群体更能满足人们的社交欲、归属感以及情感上的需要,因而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一般可分积极、无害、消极、破坏四种类型。对积极型的应采取支持和保护的态度;对无害的应多加以引导;对消极型的应加强教育,积极疏导,…  相似文献   

8.
多种原因导致中职学校非正式群体出现。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中职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面迈进,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容轻视的力量,它对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际氛围的营造,都有重要影响。所以,认为它形成的原因、类型及特点,引导其发挥积极和,限制其负面影响。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高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教育管理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文章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况、形成原因、类型、内部模式、目标方向等方面状况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受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作用和影响。在学校内部,班集体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基层组织。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势必就要善于引导、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经过学校及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逐步形成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生群体中除了正式群体外,往往还游离着诸多的非正式群体。拟采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五个方面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相应的引导。  相似文献   

13.
一、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与类型 (一)成因。概括地说,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理想。由于共同的追求、同样的目标而结成群体;二是思想。由于对世界、社会和人生有相同的看法、相近的价值判断而结成群体;三是情感。由于对某些事物的共同爱好或兴趣而结成共同的群体;四是血缘和地缘。因为是亲戚,是老乡,或者是室友而结成群体。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利益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过程中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14.
正式群体主要指在学校老师指导下正式组织起来的班、组或团队组织。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经常在一起活动的这种无形的组织,又叫小团体。非正式群体可分为志趣型、进步型、颓废型、怜悯型、敌对型。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最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社会的、心理的和生活的需要,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它存在于正式群体之中,对正式群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健康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它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且能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中的表现覆成因,并提出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6.
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群体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中非正式群体在学生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对非正式群体的向往与参与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学生与非正式群体间个体的交往有助于完善自己的个性,这种交往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失调、环境不适、情绪冲突、消极对抗等几个方面。要保证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健康,就必须强化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心理素质教育,缩小管理者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组织之间的心理距离,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注重心理卫生教育以促进心理相容,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梁红 《教育与职业》2008,(2):172-174
班级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正常的现象。如何正确评价和有效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使之健康发展、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试从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特点、功能几个方面做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状况及引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高校学生中,由于相对集中的校园时空、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情感的高度发展,存在着众多的非正式群体。它们大致分为兴趣型、情感型和利益型,有积极、消极两种。因此,要针对特点、寓教于乐;有的放矢、消除障碍;合理利用、加强自治;积极改造、规范行为,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使学生工作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一、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组织的形成及其特点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正式组织,在管理学理论中,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总是相伴而生、相对而言的.反映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学生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会加深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形成某种共识,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感情,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