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新剑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8-9,19
本文辨析了袁行霈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纲(二)》中关于孟浩然生平注解的错误及成因。进一步考证了“冶城南园”即襄阳城南的孟氏故里涧南园;同时还提出:宋代以后所以出现的不同版本的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根本原因是由于将“治城”误为“冶城”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李白乐府歌行的“奇变”风格表现为:几种诗体的综合运用;长短句型的交错综合运用;别具一格的韵律节奏感;抒情语象的跳跃性。李白乐府歌行的“雄放”风格表现为:开阔的视野;数字运用之妙;时空之久远与浩渺;感情落差大。 相似文献
3.
祭礼是传统中国信仰生活的核心承载形式,其政教效能为董仲舒所关注。郊祀在祭礼中地位最尊,是王朝政权合法性建构的重要途径。董仲舒极力论证郊祀绝不可废,认为《春秋》不因丧废郊,足见祭天的重要性超越一切现实政治事务,他更以周、秦二代兴衰之对比,将郊祀礼理解为子对父的孝道侍奉,在强调天之神圣权威的同时,将之纳入儒家之德行与教化理论系统,在人文理性的价值秩序中为其奠立必不可废的道义根基。董仲舒之宗庙四祭说代表汉儒对古传礼仪的典型诠释方案。其祭祀思想中最富于汉代思想特色者,是阴阳观念的大量运用。在董仲舒的理论体系中,贵阳贱阴与阴阳中和两种观念实并行不悖,这一点也成为汉以后中国哲学理解阴阳关系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4.
周雄松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2):F003-F003
青岛大学韩玉德教授的《(韶 )乐考论》一文 ,是近年来《韶》乐研究的重要成果。但韩先生在文中提出“《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笔者不敢苟同。韩先生说 :“关于《韶》乐的制作 ,古文献有较明确的记载。《尚书·舜典》引帝舜曰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孔丛子·嘉言》引孔子曰 :‘夔为帝舜乐正。’……知夔确为帝舜乐正。”又说 :“《史记·夏本纪》曰 :‘于是夔行乐 ,祖考至 ,群后相让 ,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 ,凤凰来仪…’史记索引曰‘行 ,曲也。’知《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知禹兴《韶》乐以庆贺舜用二十二贤臣成… 相似文献
5.
卢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2):154-155
《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句话是王熙凤命运的写照。其中的“卿卿”是对王熙凤戏谑的称呼。王熙凤后来被丈夫休弃,一路哭着回到了金陵老家。曹雪芹及脂砚斋对王熙凤的才能是肯定的,对他的悲惨命运是同情的。把“卿卿”理解为贾琏,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妹"之"静女",有的学者训作"美女".本文认为,"静"通"靖","靖"含"善"、"淑"义,因此,"静女"即"善女"、"淑女",而非"美女". 相似文献
7.
宋志红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3):76-79
范立舟、曹家齐在《“乾道十三处战功”考辨》一文中认为,宋金大仪镇之战不应归到“乾道十三处战功”之内。考察大仪镇之战的规模、双方兵力、结果与影响等方面内容,上文的观点似有偏颇之处。大仪镇之战实是宋军主动出击、大胜金军的一次战役,列入“乾道十三处战功”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8.
郑俊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2
2007年8月21日至24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乐府与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内地、台湾以及日本文学界与音乐学界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薛云芳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4(4):56-60
任福禄先生的《古汉语“词类活用”说质疑》一文对传统的“词类活用”说大胆质疑,并在对大量的事实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之后得出结论:“词类活用”之说法不符合古汉语实际。“活用”实为兼类。笔者认为此说虽不乏新意,但有夸大其辞之嫌。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的“词类活用”存在着“过宽”问题,但并不能以此抹杀“词类活用”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些论文"言之无据"的现象,简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指出其实际上是主观主义学风和华而不实文风的反映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等方面论述了论文重论据的必要性,指出作者须提高思想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文风,从扩大知识面和端正写作态度、增强写作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学习和修养,才可避免"言之无据"之弊. 相似文献
11.
韩国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6):93-95
考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乐府二署。太乐主管宗庙之乐,隶属奉常(太常),汉初即已设立;乐府主管郊祀之乐,隶属少府,系武帝时所置。《史记》、《汉书》有关武帝以前“乐府”活动的记载均系泛指,实际上它们均是指太乐而言的。虽然“乐府”之名秦时已有,但西汉乐府为武帝所建,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实事。 相似文献
12.
南朝乐府《襄阳乐》有《大堤》一种,为唐代《大堤曲》、《大堤行》所本,但对“大堤”的诠释,不少述不够准确。章考诸史籍,力主宜城小河镇为古“大堤”,即乐府《大堤》孕育诞生之所,襄阳城外的大堤不具备产生乐府《大堤》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李发荣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7(3):82-85
汉代乐府民歌是汉代劳动人民社会实践和生活情感的真实记录,其中描写女性的民歌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妇女的社会实践、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表现了她们对人性美、爱情美、人格美、劳动美的强烈追求,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4.
陈雅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40-143
如何音乐课的术科属性特点与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特质,成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的焦点。音乐教育的化属性和技能属性并存的特性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直面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审美不能脱离音乐基础知识学习。音乐基本能力培养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方式需要改革,要将音乐审美教育融入其中,而不是回避和取消。 相似文献
15.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卓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褚晓冬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6):96-98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美育价值,是最直接的大学美育,它追求人格全面平衡的发展,对全面推行、实施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教育实践中,仍偏重社会需求,忽视大学生美育情感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基础知识和艺术修养贫乏,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欠缺. 相似文献
17.
陈志菲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50-54
《礼记·乐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常常是从美学的角度被解读的。其实“美”在先秦时还十分模糊,《乐记》通过“美”的表象向世人展现的是涉及美学、哲学、伦理道德等层面的更广更深的社会文化内涵及文化意义,而所有这些,在“和”这个概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郑尧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5):26-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大锣鼓的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影响力逐步扩展,研究逐步深入化、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其中涉及到史学、乐器学、民俗学、乐谱学等多个研究层面,这对于传承和发展潮州大锣鼓具有重大的意义。但该方面的研究仍有很多可待挖掘之处,许多研究层面尚未触及,如大多集中于基础研究,大部分文章仅就现有的史料进行客观阐述和梳理归纳,缺少深入研究;研究方法过于简单和机械,跨学科的研究较少,缺乏问题意识,大多是过于孤立的研究,对大锣鼓乐团的社会形态学研究、乐律学、音乐形态学、音乐审美学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第一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普通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新的里程碑,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基地,因此,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改革必须和《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New Age Music, which appeared in late 1920 s, is unstylish, non-classical and practical. It is called The Third Voice.Yanni is a world famous composer, performer and master in trendy music. The song which is included in Yanni's album—If I Could Tell You(2000)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o explore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Age Musi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