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速,对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天津各高校要完善高校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并建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完善管理决策机制、跨领域协作机制和督导评估机制,为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吴波 《天津电大学报》2009,13(4):56-58,63
本文从高校发展和人才引进工作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才引进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合理化建议,即:创新人才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拓宽人才引进视野与渠道;完善引进机制,合理引进;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职业学校教育的整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职业教育在我国尚处在开拓阶段,其学历层次和学校教育的类型体系尚有不甚明确、不够完善、不尽规范之处。本文从国民教育体系的规范性和职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相统一的角度,结合我国对有关教育问题和情况的分析,阐释职业学校教育的学历层次和类型体系;并对消除义务教育的“育点”,建立特殊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及完善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借鉴美国、韩国、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宏观管理体制;完善国际化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系统;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制定和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战略,建立海外人才引进评估认定体系;大力营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等一系列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干预和推动下,英国大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重要探索。当代英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以独具特色的产学合作与互动为保障,将人才培养与工作世界紧密联系;通过将能力培养的理念融入正式的课程体系、实施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开发专门的就业能力培养计划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对我国大学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结合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相关原因、吸取有关入力资源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管理理念.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明确岗位设置,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强化人才合理配置的市场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等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培养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基础。研究与探索培养机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际经验,北京市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进行了组织调控机制、"协作体"运行机制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机制的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需要在政策保障机制、专业机构引导与支持机制、教师培养与管理机制等方面继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不能限于少数资源优势学校的自发行为,它需要进行整体系统的政策框架设计、运行机制保障和法律规范,需要有特殊培育计划和相应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针对林业发展新阶段和当前林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完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初步探讨,提出林业定向培养、教育培训、人才储备等人才增量机制等林业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培养林业高素质人才的方法和如何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叙述了高素质人才的终身教育方式为在职继续教育等.从上述几个方面叙述了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管理是事业单位发展最重要的源动力。事业单位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进行观念转变和机制更新,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和根本动力。通过对文化创意人才胜任力的分析得出,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应从树立基于胜任力特征的人才培养理念、完善适应胜任力结构的多层次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基于胜任力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改进人才评价体系和教学评估机制五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我国文化创意人的培养制度,进而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巨大,但我国传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的量和质上均难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应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出发,强化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的政策支持;完善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全程参与、高校主要承担的多元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改变观念,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储备、应用的社会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技术素质的外化和体现。文章通过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分析,阐述了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以及影响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国家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要增强人才培训意识,学校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要加强职业意识等培养途径,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供给侧改革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性改革提供契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性改革是遵循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逻辑和遵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人文逻辑的"双重诉求"。指导思想观念落后、供给人才类型单一、人才培养同质化、层次类型不合理、制度机制滞后,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方面存在的失位及表现。可以采用更新思想观念、构建多样的人才类型供给机制、人才培养差异化、层次类型合理化、健全更新制度机制等针对性的策略,纠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方面存在的失位,进而达到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最终达到促进人才供需趋于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和需求层次是动态变化的。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的内涵,分析了动态能力理论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及逻辑,提出了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即:深入乡村基层,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建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乡村人才培养特色模式;建立职业本科院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分析了路桥专业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树立国际人才培养观念;构建国际交流人才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机制;加强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具有国际标准的教学资源建设的路桥专业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质量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供给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医学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以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改进。近年来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各类医疗卫生人才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医学人才培养协同模式基本形成,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胜任力导向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展开,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进一步推进高等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注重建立人才供需平衡机制,优化人才供给结构;理顺各主体权责关系,系统推进协同育人;完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强化内部质量文化;科学开展“新医科”建设,构建智能医教新形态。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巨大,但我国传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的量和质上均难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应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出发,强化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的政策支持;完善"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全程参与、高校主要承担的多元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改变观念,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储备、应用的社会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当前国企改革与发展面临着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油田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油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开发机制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教育还不够科学,人才凝聚留用还未抓住根本,为此应本着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坚持进一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完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建立完善人力资源评价机制,配套完善留人用人辅助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油田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湖北经济学院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试点单位之一,近年来积极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研究生的培养.结合"特需项目"的特征,从强化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改革人才选拔标准、创新培养机制、改革导师评定制度、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加强国际交流,是提升"特需项目"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大力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以及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使命。挖掘不同人才类型的核心能力,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精准培养乡村振兴需求人才。针对乡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面临的培训体系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异质性、人才质量评价缺乏特色化以及人才培养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等现实困境,提出如下建议:完善制度建设,保障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构建培养体系,以核心能力培养引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职普融通,增强涉农职业教育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