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夜》是茅盾小说的代表作,历来评价甚高。但笔者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却发现,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这部作品的实际内容,特别是有关它的评价标准以及对吴荪甫的形象分析,是存在着不少偏差的。本文立足于茅盾创作《子夜》的主观动机,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基础,试对《子夜》进行重新评价,从而论证吴荪甫不符合现实生活当中民族资本家的艺术真实,是非现实主义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2.
<子夜>是茅盾小说的代表作,历来评价甚高.但笔者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却发现,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这部作品的实际内容,特别是有关它的评价标准以及对吴荪甫的形象分析,是存在着不少偏差的.本文立足于茅盾创作<子夜>的主观动机,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基础,试对<子夜>进行重新评价,从而论证吴荪甫不符合现实生活当中民族资本家的艺术真实,是非现实主义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7,(2):56-62
与其把吴荪甫视为英雄骑士,不如把他视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西西弗斯;与其把吴赵斗法视为民族资本家与买办资本家的斗争,不如视为欲望与欲望之间的互相较劲与吞吃。资本主义内在的规则、程序与理性在《子夜》里面看不到一点影子。吴荪甫的领袖欲与统治欲根深蒂固,更深刻地决定了他的言行,影响了他的命运。他的失败具有浓重的宿命论色彩,几乎是重复了吴老太爷的悲剧命运。《子夜》与它塑造的吴荪甫形象可以激发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子夜》在1951—1963年间的一元化格局时代被定向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范本进而放大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1970年代末这一视野开始遭遇挑战,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接受者重新对"主题先行"与"《子夜》范式"进行了思辨与探索,亦由之引发了反驳与再思考,《子夜》的接受呈现出质疑与认同并存,释解与驳难相生,挑战与悬置同在的多元格局。由于外力的迫压,"主题先行"与"《子夜》范式"等相关视野成为《子夜》接受无奈绕行的学术"暗礁",《子夜》的接受难有实质性的推进。欲改变这一局面,仍须对这两个命题进行再透视与再思辨,而不是悬置或回避。  相似文献   

5.
茅盾在最初的构思中,《子夜》中的吴荪甫是一个负面人物。今天的"悲剧英雄"吴荪甫,实际上是茅盾两次对小说进行"改写"的结果。这种"改写"大获成功的前提是现代人对世界"去魅化",竭力想要把整个世界理解为有规律的、可以支配和控制的存在对象这一生存欲望。只有在这个生存论立场中,吴荪甫的"悲剧"才成为"悲剧"。我们对《子夜》的阅读和思考,也应该放在现代科学主义精神文学化的元叙事脉络中来展开。  相似文献   

6.
《子夜》通过吴荪甫和赵伯韬两个寄生阶段的典型形象,真实形象地揭示了中国三十年代的社会现实 吴荪甫的典型意义,有力地揭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软弱性,没落性、赵伯韬的典型意义揭示了殖民地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反动凶恶,腐败两个“典型”雄辩地证明:旧中国不会走向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只能更加殖民地化.  相似文献   

7.
茅盾所创造的吴荪甫先生,不啻是中国现代民族资本家的生动代表,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他的命运,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纵观《子夜》全篇,小说以经济为纽带来展开故事,集中体现了1930年代上海经济全貌,从而折射出1930年代中国都市经济的全景。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子夜》是20世纪30年代都市文学的巅峰之作,作品通过“客厅文化”这个独特的窗口来剖析中西文化冲突下上海洋场社会各类人物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揭示上海都市文化的特质,而“客厅文化”的本质就是金钱本位化。  相似文献   

10.
情爱和性爱在大多数时候被认为是文学艺术的禁区,尤其是在主流文学活动中一直处于被疏远、压抑和禁钢的境地,但是在民间文学、通俗文学中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比如《子夜四时歌》。《子夜四时歌》对人(尤其是女性)的情欲世界进行了大胆地揭示,而其所使用的表现方法又莫不因爱而生,因情而有,每一字都显示我国古代民间艺术家深厚的艺术涵养及其对现实生活独特的体悟与观察。《子夜四时歌》的出现与当时的地理条件、风俗风尚、思想根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物欲、性欲、权欲是构成《子夜》的三个潜在要素。对金钱的追求是《子夜》中人物生活行为的杠杆和原动力,在现代文学史上描写人对物欲的追求还没有谁能出于茅盾之上;《子夜》对性欲的描写使作家超越了社会性题材容易产生的平面化和概念化的局限,进而对人性进行了深层次开掘;《子夜》还描写了两个工头利用工人运动而展开的权力斗争,把人们对权力的欲望刻画得淋漓尽致。《子夜》的欲望化描写反映了作品与作者主观思想的矛盾。《子夜》的中心是写人,而不是写某种抽象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文章系统阐述了瞿秋白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子夜》在结构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刻划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在《子夜》出版后所给予的历史性评价。对瞿秋白与茅盾及其《子夜》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子夜》中的吴荪甫并非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所不可避免的公式化、概念化,使作品缺乏应有的思想容量、意识容量和美学深度。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作家将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放在了艺术审美创造的需要之上了,作家违背艺术规律去求新追异,反而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既不新也不异,而趋于庸俗化、平面化。  相似文献   

14.
《子夜》的艺术节奏主要是通过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描写、场面描写诸方面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其审美特征表现为:起伏有致、张弛得当、疏密相间、浓淡相宜。  相似文献   

15.
章从茅盾的代表作《子夜》的本入手,分析都市空间,历史事件与虚构情景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明喻性的叙事方式,社会批判的具体锋芒所指,对其作为“‘新形式’的历史小说”特色提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子夜》的艺术节奏主要是通过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描写、场面描写诸方面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其审美特征表现为:起伏有致、张弛得当、疏密相间、浓淡相宜。  相似文献   

17.
吴荪甫是茅盾长篇小说《子夜》中塑造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对于这一形象,多少年来论者颇多,但看法各异,甚而至于意见大相径庭。如果我们不是从主观概念出发,而是从作品的实际情形来分析,我们会觉得吴荪甫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英雄人物,是一个“子夜”中失败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8.
活得轰轰烈烈的一个女人。俗语说:“女人无故乡”。板儿娘的故乡便是她的丈夫和四个儿子。她几乎把全部的母性和精力都倾泄在他们身上了。五个男人簇拥着她走在街上,骄傲得她全身的每个汗毛孔都放光。据我所知,板儿娘没上过学,好像总共认识的字不到一百个。认识人民币、各种票证以及常用的商品牌价,别的,她说“用不着”,“记住了也是给自个儿心里头添乱。”白天在街道工厂里糊纸盒,晚上回家就是对付她丈夫和四个孩子。这就是她的一切,而且是她终生为之奋斗的任务。她一点也没觉得劳累和委屈,也不懂得思索存在、检视人生这一套。更不知道退让…  相似文献   

19.
庞凤琴 《集宁师专学报》2001,23(2):36-37,,77,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小说“一树千枝”的艺术风格,同时又借鉴了西方长篇小说创作的某些形式。随着叙述学研究的深入,《子夜》的深层魅力日益显露出来。在作品中,视角转换频繁,时空调动自如,作品通过种种艺术手段,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时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创造典型系列是《子夜》的杰出成就。典型系列是“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和“人物是本位”的必然是不同阶级阶层群体的再现,是单个典型与系列整体的辩证统一.典型系列的特点在于互补性、直观性,充分正示了逻辑思维在茅盾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