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往的德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将儿童的整体社会生活纳入课程,为儿童反思、整理自己的生活提供专门的时机与引导。目前课程标准制订和教材编写的改革已经有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
一、德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德育课程在我国学校德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几十年来,中小学德育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与学校管理、各科教学等渠道进行的。而德育课程更是被赋予学校德育主渠道的崇高地位,凶为德育课程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但这门被赋予如此重任的德育课程在20多年的开没时...  相似文献   

3.
<正>陶行知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受年龄特点影响,对他们进行德育,不能背离他们的认知特点,不能简单说教,更不能离开现实生活。真正有效的德育必须以生活为依托而进行,我们针对实际,从生活出发,创新途径,开展了生活化德育工作。一、校园环境生活化,营造德育新氛围校园是把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培养过渡的场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受年龄特点影响,对他们进行德育,不能背离他们的认知特点,不能简单说教,更不能离开现实生活。真正有效的德育必须以生活为依托而进行,我们针对实际,从生活出发,创新途径,开展了生活化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普遍未能真正地落到实处,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仍然存在,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近年来,为改变这种状况,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让德育回归生活的口号。我校以此为基础,积极实践具有校本特色的“阳光三部曲”的阳光德育活动,通过“构建阳光德育的理念,打造阳光校园的文化,感悟阳光成长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脱离实际生活而一味地追求理想化、政治化和知识化的教育,致使德育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和无效,回归生活是高校德育的根本出路。为此,高校要奠定立足课堂德育、创建环境德育、补充网络德育和深化实践德育的生活德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智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许多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面对新问题,传统德育还是过死地依托课本教材,过多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知识的教育。课堂上教师还是围绕着教学目的“讲道德”,学生静坐“听道德”,“德”与“行”分离。这无疑是让学生在岸上练习游泳,一旦下水,结果可想而知。大教育家杜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德育的源头。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基于学校德育的现状,我校从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新型德育观:德育内容"实"起来;校园生活"动"起来;校园环境"美"起来。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刻刻融入德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9.
隋艳苹 《生活教育》2014,(13):101-102
"生活德育"是德育回归主体、回归规律的体现。作为德育的主体,学生在"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生成和发展"爱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爱艺术"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相似文献   

10.
生活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努力,都将在抽掉人性之丰富性的同时,也抽掉了德育自身的生命力。因此,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要面向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生活的德育。教育实践证明:品德是感染来的,这些感染来自多方面,学校、家庭和社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让德育回归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智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许多新问题也随之出现.   ……  相似文献   

12.
要想使德育取得实效,就必须让孩子作为德育的主体参与到道德体验中去,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去。在进一步落实和推进新《中小学生守则》、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过程中,我校尝试着让德育回归生活。具体采取了以下两个举措——(一)摄像机进入校园——小举措大效果随机拍摄师生的在校生活,如上学、早操、课堂、课间活动、放学、学校清洁卫生……在“红领巾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器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涟漪,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李荣 《湖北教育》2010,(5):55-55
在进行学校德育时,如何让道德观念激荡学生的情感,真正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德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让德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5.
陈光全 《湖北教育》2003,(19):21-22
传统德育课程教学,特别强调不折不扣地忠实于教材,而见诸课程文本的内容,不仅没有生活世界鲜活、多彩,而且选用的道德人物和道德事件,大多是成人的言表和所作所为。这种成人化的内容与儿童的兴趣、需要、思想、情感总显得不那么“合拍”,这是其一。其二,是“理想化”,即教学内容所呈现的道德范型(包括伟人、英雄、模范、科学家和文化精英等),往往表现出“高”、“大”、  相似文献   

16.
德育工作“如何增强实效性”“如何创新”“如何变‘神圣德育’为‘底线德育’”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学校德育面临的三大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也都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着大量有益的探究活动,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本人收集到的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十个创新举措进行整理,旨在为广大的学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一份借鉴,更希望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王辉 《陕西教育》2007,(1):24-24
如今.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渐入人心。使得原本与生活浑然一体却被人为剥离的德育回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而经历、体验和升华则是德育回归生活的必由之路.当人们从新的视角.用本真的眼光打量这个“寻找回来的世界”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生活世界一直是德育的发源地、栖息地、生长地和目的地.德育的源泉、本性、内容、目的以及方法都存在于此。[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的小学德育教科书,开始规避于道德说教的方式,对于国家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呈现变得没那么直接,它逐渐变成了-种贴近儿童生活的“隐性课程”。如何把握好这样的德育课堂,准确地向学生传递核心的价值理念,笔者将以人教版小学低年级德育教材为例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道德的沃土,现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利用生活事件,生成教育主题;参与社会生活,获得心灵体验;挖掘补充资源,营造健康氛围。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