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以李贽、徐渭、汤显祖、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明朝中后期启蒙美学家,勇敢地接受历史的挑战,以主体情感欲望为美学本体,标举“适世”人格模式,张扬迷颠狂放的主体审美心态,建构情有理无、奇僻荒诞的美学境界,呈现出叛逆于古典美学的审美价值取向,激荡起中国美学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美学思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艺美学出现于个人与集体、自由与霸权的二元对抗之中,其问题意识与功能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学科本身。而无论是五四时期的文艺美学的"潜在形态",还是80年代新时期明晰的学科表达,其塑形和建构大致都经历了"艺术——审美——主体——超越"的历程,实现了人学向度和人文价值的美学启蒙。从王国维的人生超越、朱光潜的审美直觉、再到宗白华的诗性话语,他们都实现了美学的经验式、体验化、人生论的美学价值原则,以审美超越实现审美启蒙的"潜在"文艺美学样态。80年代文艺美学的出现与其说是理论的初创,不如说是理论的恢复,它一方面延续了美学的人学启蒙性原则,另一方面又在当下的审美文化语境中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建立,是在西学的影响之下产生、发展的,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给予中国现代以来的美学建设和社会启蒙以巨大的理论价值.当西方的异质资源面临本土化和中国传统,当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学科体系冲击传统的“诗文评”言说方式,内在的张力性差异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从朱光潜美学而言,从美感体验到艺术化人生、从感性直观到从形象中得解脱这一美学体系正是处在中国现代美学转型期的“风口浪尖”之上,是中西差异的典型代表.探求西方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启蒙美学之间的差异,进而发掘朱光潜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独立与审美超越之间的胶着和张力,将给现代美学的建设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作为明清启蒙美学重要范畴的"趣",其理论内涵正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具体而言,在明清启蒙美学思想家的视野中,"趣"是主体的审美理想,是对审美主体人格精神的要求,是文本内在的审美属性,同时也是艺术创造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由于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文化模式内部结构高韧度的调节机制,古典美学体系内在的超稳定性的互补结构和启蒙美不自身的文化审美意向结构的蜕变等,有朝中后期曾经一时兴起的振聋发聩的启蒙美学思潮,最终并没有形成解构和颠覆古典体系的力度,而是痛若又无奈的回归到先前曾极力反叛过的古典美学框架,消失沉寂的在历史悲剧性的轮回中。  相似文献   

7.
伏尔泰是法国新古典主义到启蒙美学转折时期的重要代表,他综合继承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的哲学成果,并结合考察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和艺术实践,提出了关于民族审美鉴赏力、艺术想像力和艺术创造性的深刻见解,为启蒙时代的艺术感性观念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8.
庄子美学是与其人生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庄子崇尚主体精神的"逍遥",追求一种"道"境的人生.庄子美学可谓一种人生境界美学,它以主体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为旨归.无疑,在庄子的人生境界美学追求中,体现出丰富的人学形而上学意味,比如对自然人性的渴慕,对自由的追求,对审美人生及个体意识的倾注,等等.这些思考在人学阙如的中国语境中是具有启蒙意义的.因为,就实质而言,中国语境中的启蒙正是建基于"立人"这个终极目标上.可以说,只要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偏见和蒙昧不断地出现,启蒙就不可能终结.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将伴随着不断的启蒙过程.尤其是在当下,关注人、人的诗意生存是历史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唯有如此,真正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家民族的现代性想象才算完成.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厘清启蒙话语的所指和能指后,再来回望庄子的美学精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庄子美学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诉求,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启蒙的意义:批判和怀疑精神;人生的艺术化;回归自然;享受孤独.  相似文献   

9.
审美主义的内涵及其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两种路径,即感性的、主体性的审美主义和主体间性的审美主义。最后,笔者对中国现代存在审美主义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对刘小枫先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中关于中国审美主义的一些说法进行了商榷,并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0.
本论述了审美主体在旅游美学中的作用。笔认为,旅游旅游中是审美主体,旅游过程是主体积极动情、综合的审美活动。审美主体有审美需要和审美动机,并有差异性和共同性。  相似文献   

11.
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是一对既相似又有差异的实践美学概念。从表层结构加以比较,二都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但启蒙美学的重心在于个性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侧重于探讨“审美的政治化”,而政治美学则致力于探求“政治的审美化”的内在秘密。从深层结构上比较,二更为相似的形式在于,都试图通过欲望、情感、理性、意志、信仰诸方面的激荡化合作用以期达到“自我的实现”。二更为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通往自我实现的路径恰恰是相反的方向。廓清二各自的本质特征对于认识美的规律和美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古典美学中,审美主体依存于客体,强调以“道”为根本。及至近代,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分离,强调以“人”为根本。而到现代,审美主体和客体再度结合,但两者自身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强调互为主体性,正因如此,回归后的美学对依附性美学全面实现了质和量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这里以王国维对意境“其内足以摅己 ,其外足以感人”的著名论断为主线 ,从舒展审美主体 ;唤起审美体验 ;净化审美主体三个方面 ,结合具体诗例 ,阐述了意境具有使审美主体获得审美陶冶、审美净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明清启蒙美学对中国古代传统的伦理美学,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基本美学原则进行了猛烈冲击。它从自然人性论出发,以主情论为旗帜,贯穿着个性解放与人性欲求的启蒙意识。具有艺术创新和思想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一个含意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两分法,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首先将现代性分成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在最初主要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哲学上文化上的代言,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随着从鼓吹启蒙到反思启蒙,文化现代性又裂变出审美现代性,从而形成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的对抗,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两种现代性之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主体-对象关系范畴进行了重新阐释,具体论述了审美主体,对象的双向互动关系,审美主体的心理特征和审美对象的存在特征,从而,阐明了马克思美学思想中的主体与对象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的文学启蒙涉及面极为广泛,如何对学生进行高起点的文学启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审美再现有助于读者把作品对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由"表象"升华为"意象",转换成自己的审美经验;移情则是通过情感的体验,使读者的心灵受到熏陶、震动,打破身体的"平衡"从而进入一种"紧张",呈现一种审美愉悦的态势;联想和想象则是给欣赏者插上审美的翅膀;文学的多义性则给欣赏者的审美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面对时下道德衰颓、人异化为经济动物的境况,美学势必担当起批判和矫治的重任。而“崇高”,这个并非纯审美的,不脱离道德伦理层面,长于批判的审美范畴,我们须借助其进行市场经济下人文精神的启蒙。崇高,应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美学追求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当代审美在面临数字化传播平台时不再延续启蒙时代审美主体的艺术创造与审美观审方式,而是进入到数字化平台搭建的交互性审美意义生产中去.无论在艺术生产还是商业审美领域中,都瓦解了审美理念决定审美活动的传统,也消解了艺术理论对审美意义的终极解释权.在数字化平台下,借助符号编码系统,审美呈现出多元文化群落相互依赖、相互冲突、相互生成的格局,并最终为人类走出某类文化的狭隘区间奠定了感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审美现代性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之一。从现代性概念的发生来看,审美现代性始终都是现代性观念的内核。因此,清理出包裹在现代启蒙进步主义之下的审美现代性概念,并把握其内在矛盾,可以为中国现代性的理论积累提供重要的价值参照。另一方面,从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现代性理论资源,深刻理解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对更好地把握审美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本质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