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古汉语中判断句有哪些特点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不用 判断词“是”的。表判断的句 子,有其固有的格式。常见的形 式有四种。1、……也;2、……者……也;3、……者……;4、……。(无“者”、“也”)第一种谓语后边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张骞,汉中人也。”译为“张骞是汉中人。”第二种,主语后边加“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这种形式的判断最为明显。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第三种是主语后边有“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但谓语后无“也”字。如“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它的判断意味没有前两种强。第四种,既无“者”复指,提顿,也无“也”帮助判断。如“荀卿,赵人。”判断的意味更弱些了,是一种解释性句子,仍是判断句。 表示否定的判断就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这里要注意,“非”是对整个谓语判断的否定,而不能看作是仅对其一部分的否定。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非”不只是对“士”的否定,而是对“士之怒”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善人"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古老的中华智慧和传统的文化精髓,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炎黄子孙,铸就了善良、智慧、勤劳的品格,也启迪着今人对教育本质和教育哲学的思考与追寻。今天,句容实小在立足儿童发展需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目的是趋“善”。“彰善瘅恶”(《尚书·毕命》)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基本使命。“善”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无上价值目标,又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伦理价值基础。孔子倡导“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善人”即有“善德”的“君子”。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见。”(《论语·述而》)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就是求善的学问,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则是培养“善人”的学说。  相似文献   

4.
《论语》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日常生活中,这句名言常被人简称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简则简矣,却有望文生义之嫌。于是,许多人都将其理解为“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然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言下之意,可以从该“老师”身上学到好处。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著作中,也偶然有一些引诗的现象。如《国语》中引《暇豫歌》:“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已独集于枯”(《晋语》二);《左传》中引《筑者歌》:“泽门之晰,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襄公十七年);《孟子》中引《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相似文献   

6.
回文是一种利用词汇大多相同,词序排列错综或相反,造成回环往复形式的修辞手法。回文有严式回文和宽式回文之分。恰当地运用回文一方面可产生回环往复之美,另一方面能含蓄精当地表达情思,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运用回文要求内容与形式契合自然,并力求简洁,讲究适度变化。了解回文旨在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回文艺术,并由此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我们带着一种狭隘、偏激的眼光来看待“入世”后的激烈竞争,说成是“狼”来了,要“与狼共舞”,要展开一场“残酷的血淋淋的恶战”等等危言耸听,这种把市场关系“狼”性化的说法,十足地表现出我们自己的劣根性,那就是计划经济时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与人斗其乐无穷“斗争哲学的后遗症。 古人说,善人者人必善之,恶人者人必恶之。倘若将“与人斗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8.
"同志"杂说     
“同志”在古汉语中本是由“同”和“志”这两个词组成一个词组,是志趣或志向相同的意思。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因为这两个词经常在一起连用,后来就逐渐凝固成一个词,用于指志趣或志向相同的人。如:“常疑迈有异图,迈亦招聚同志,欲因行幸废立。事觉,废帝自出讨迈诛之。”(《宋书》卷四十一)又如:“遂结为朋党,伺察省禁,若有尽忠奉国,不与己同志者,必构造愆衅,加以罪黜。”(《宋书》卷六十八)早期被称为“同志”的人关系都比较亲密,都是朋友,二十四史中经常可以看到“同志友善”“同志友密”“同志相友”等…  相似文献   

9.
《国语》虽然也是一部“衣被词人非一代”①的不朽之作,但它的遭遇要远比“楚辞”不幸得多。“楚辞”自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立足于文坛以来,学习、模仿、研究者不绝如缕;而《国语》则“门前冷落车马稀”。虽然也曾出现过“近代之《国语》”,然终未成蔚然之势,早在汉代,遂“《国语》之风替矣。”②《国语》问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人们却对它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研究甚少,甚而至于连它的作者为谁都确定不下来。虽然前  相似文献   

10.
《国语》与《左传》是先秦典籍中的双璧,但两千多年来二者的地位却相去甚远。从近二、三十年出土文献中的“语”类作品出发,重新审视《国语》的性质和价值之后可以发现,《国语》是先秦“语”类作品之集大成,是我国国别史的始祖,对司马迁《史记》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对中国史学史上历史的文学化和文学史上文学的史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请先读一例句:(1)如果说过去文学是道的栽体,那么语言则是载体的载体了。(语文导报,1986年第5期)这里以“载体”修饰“载体”非常简练的说明了“道”“文学”和“语言”三者的关系,并突出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这种运用与中心语同形或部分同形的词语来修饰限制中心语的一种修辞方式,就是“叠饰”。这种修辞方式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得非常广泛,它是一种颇有生命力的语言手段。本文在收集大量例证的基础上,就其分类、功能、效果等问题作些探讨。叠饰,可以分为严式和宽式两类严式修饰语和中心语完全同形。又可分为单重的和多重的两种情形。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来有“刑始于兵”的说法。如《辽史·刑法志》说:“刑也者,始于兵而终于礼者也。鸿荒之代,生民有兵,如蜂有螫,自卫而已。”《隋书·刑法志》说:“刑者,甲兵焉。”征之古籍,上述说法皆有所本。《国语·晋语六》说:“夫战,刑也。”  相似文献   

13.
对于助词“者”,王力的《古代汉语》和各家多有论述,归纳起来,大体有这样几种用法:一、作为结构助词(王力称为指示代词)形成者字结构,一般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东西”,如“环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二、构成“所…者”结构,如“从其所契者人水求之”,与“所”配合同时起指示作用;三、用在少数数词之后,指几样事物,如“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四、用在少数名词之后,指信仰什么的人,如“儒者”、“墨者”;五、用在句中表示因果关系,如“吾之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六、作为语助词,以语气上的停顿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七、表示疑问语  相似文献   

14.
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精妙的课堂提问。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早就总结了“善问”的经验:“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这句话告诉我们善问的人能够让听者非常愉悦地、水到渠成地理解问题,不善问...  相似文献   

15.
《诗·唐风·绸缎》三章句式相类,首章言“见此良人”,二章言“见此邂逅”,本章言“见此集者”。小序以此诗为“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姑无论小序之说确否,而此诗言婚姻,或言性爱,则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以“良人”为丈夫,但《诗经》之“良人”未必不是女子;《国语·周语》有“三女为第”之说,则‘“集者”指女子无疑。“‘邂逅”,毛传云:“‘解说(悦)之貌”,若以“良人”、‘“奖者”之实指人者类推,”‘邂逅”不当是“貌”,且“见此解悦之貌”也甚不辞。《诗经》多有数章反复吟咏一事之例,如《魏风·伐植…  相似文献   

16.
“实践教育学”问对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持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  相似文献   

17.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话很有道理。人嘛!一定会有各自不同的长处和短处,要做好自己就  相似文献   

18.
凡上过讲台的师者,都通晓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它起源于孔子的系列思想,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可以语下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有据为“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前,初中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故新的教育方式的到来,势将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19.
在文言文中常有“可”解释为“可以”的情况(当然,文言文中的“可”还有其他几种义项)但在文言文中出现“可以”连用的句子也屡见不鲜。那么,应该怎样解释“可以”呢? 一、由能愿动词“可”和介词“以”组成的“可以”,它的意思有:①可以用来,如“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每逢听说别的地方的产物可以用来利人济人的,往往想获得种苗来种植。(《甘藷疏序》)②可以凭……,如  相似文献   

20.
浅谈汉、英"回环"修辞格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回环 ,根据《辞海》的定义 ,即为修辞学辞格之一。运用词序回环往复的语句 ,表现两种事物或情理的相互关系。如 :重重青山A抱绿水B,弯→弯绿水B绕青山A。骄傲A不进步B,→进步B不骄傲A。在英语中与汉语“回环”相对应的辞格是“regression”,依照 Encyclopedia of English(《英语百科全书》)的定义 ,regression 是 therepetition of word or words in an inverted order(用倒装语序重复一个或多个词 ) ,如 :woe to them who call evilA goodB and→ goodBevilA.从两种定义的解释和例句上看 ,它们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可以被认为是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