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  在语文问题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解决”寓于“发现”之中的,发现问题,进一步便是发现意义,发现形象。语文问题的解决常常见仁见智,很有个性,并不需要确解,甚至有些语文问题是“不了了之”,因为它不可验证,只要有新奇的创意即可,或者是一种合理的推测或解释或想象。例如学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教师让一个学生模仿这篇童话向其它同学提问题,甲学生问:“如果是你,你将向金鱼提出什么要求呢?”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想要求,只要问一句“为什么”,他就会说出要求的理由,问题到此就完了。  语文学习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清人刘开云:“君子之学必好问。”对于教师而言,则为:“教师之教必善问。”细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课堂提问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核心,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问”的层级微解答距层级心理学上把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微解答层级的问题,一般属于呈现性问题,学生看书即能回答。主要侧重于“写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读通”,着重点是整体感知,学生不必动什么脑筋。短解答距层级答案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时,学生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地找到答案。主…  相似文献   

3.
“金属为什么会导电呢?”“金属一般都是固体,而水银为什么不是呢?”“我还想知道金属都会生锈吗?”“有些食品里含铁,我们要不要吃铁呢?”探究活动始于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提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尤其鼓励学生提出好问题。而当孩子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如果老师只是草率处理,很可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思考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呢?1承认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问到教师知识的盲点。这时我们可以很坦率地对学生说:对不起,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清楚。你不必担心这样做会引起学生的嘲笑,相反它能让学…  相似文献   

4.
在处理阅读问题时,学生因为分析、归纳、理解能力有限,常常会产生一些困惑,教师适时给其方法的指导,这也是常见的教学现象。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阅读问题千差万别,指导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呢?这里必然涉及一个契合度的问题。教师给予的方法好用,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这个方法不好用,就有可能让学生更迷茫。所以,教师能不能给学生开出“良方”,能不能来个“四两拨千斤”,这是解决阅读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课堂中的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前贤们对提问的研究也多半局限于如何让教师“会问”。但是我认为,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学法指导的第一要义。一、让学生“会问”的关键: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改变传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身边常出现有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有些教师走进教室里时学生总有一种热切的期待?而为什么有些老师一进教室时学生就感到厌烦?又为什么有些教师并未让学生加班加点,也不搞“题海战术”,但学生成绩仍能不断提高?又为什么有些教师即使接的是“差班”,但不久这班成绩也会超过其他班呢?实践表明:情感和认识是相互影响的。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意志的活动过程。它对动机、兴趣、意志等因素不仅起着调节作用,而且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正因为这一点,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发挥了情感教育作用的结果。下面就如何发挥情感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在诗歌欣赏问题上,向来把诗的意境看得非常玄妙,认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意境能深刻地“意会”,还就必须由教师生动的“言传“作基础才能奏效。这就提出了诗歌教学中的意境再现问题。诗人用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画面或思想境界,即描绘诗的意境,这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教师用深入浅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师要教学生唱好一首歌,首先要教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这就是要求上好音乐课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渗透语文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内涵,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说”来理解歌曲内容,教师通过听学生“说”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说”为“唱”铺路,学生“说”得好,也就对歌曲思想内涵理解得深,了解得透。我们在音乐课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主要是在听乐曲、学歌词的时候,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音乐的意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有感情地把音乐意境讲出来。再带着感情来唱歌,就一定能唱好…  相似文献   

9.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必急着去解释、下结论,而是将这个“错题”还给学生,设置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不断探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去修正错误,从而建立正确的认识。建立错题本,并不仅仅在于纠正学生习题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一次由错误到正确的自主体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同时,为教师的教学“对症下药”提供依据。使错误能成为师生进步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当前广大的农村小学具有潜在的教学生命力 ,大多数农村小学(特别是贫困山区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偏低 ,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前不作任何启发性提问 ,而让学生完全靠自己“探求”知识 ,他们就会像狗咬刺猬———不知从哪里下手而毫无收获。即使教师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也只会望着课文发呆 ,根本提不出什么问题。即使能提出问题 ,也不过是问“某词某句怎么解释” ,而不能提出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 ,教师若不叫他们带着具有启发思维的问题进行阅读 ,他们又能读出什么?学生的自主发展、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教师,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有些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总有一种热切的期待?为什么有些教师并未让学生加班加点,也不搞“题海战术”,但学生成绩仍能不断提高?为什么有些教师即使接的是“差班”,但不久这个班的成绩就会赶上甚至超过其他班?经过调查,我发现,这些教师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发挥情感的多种功能的作用。情感理论告诉我们,情感与认知是相互影响的。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意志的活动过程。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它对动机、兴趣、意志等因素不仅起着调节作用,而且能促进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2.
赵苇杭 《学语文》2008,(1):44-44
反训是个训诂学术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有些词在古代含有正反两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古代诗文中有些词语需要反训,即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否则就会导致对整句话乃至整首诗理解的偏差甚至错误,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旨趣也会变得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
<正>时常碰到教师抱怨:有些知识讲过千万遍,一到考试学生仍是不会用;有些练习千做万做,一到考试学生还是不会做。姑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重复性错误。这一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而且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让教师失去教学方向与耐心。久而久之,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试结合"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向导与导向     
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跟攀登高峰一样。教师好比向导,为让学生领略“山顶”上的知识风光,要善于“导游”。当然,教师不必步步领着学生朝前走,只要解决好导向问题,让学生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哪些方面去思考问题就行了。  相似文献   

15.
听课时。发现有些教师过度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的现象。教师该讲的不敢讲,本来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去进行所谓的“探究学习”,似乎教师不这样做,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相似文献   

16.
一、“活”在联系实际   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所见到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讲天气时,教师可先问学生今天天气怎么样 ?昨天,前天呢 ?为什么是这样的天气 ?为什么会变化 ?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看书,读图,进而教师讲解,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像这样运用高中地理知识能解释的实际问题是很多的。如晚上观察到星体位置变化,月相变化等,这些问题为学生所见,很熟悉,适时地提出来,学生自然会感兴趣,并急切希望能将问题解决。对高中学生来讲,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改作文的潜力。应该说学生最有资格修改自己的文章。教师只要因材施教,扶一扶,引一引,他们就会“走”,不必越俎代庖。有的家长和学生认为“作文由教师修改是天经地义,学生自改将会降低水平”。对此,学校要做点解释教育工作。最好是让实践效果逐步打消他们的顾虑。我开始这样做时,先将一篇作文发下去,让学生传阅讨论,在这基础上师生动笔修改。共同修改几篇以后,我就做作文讲评,着重讲自改意义和注意事项(包括修改  相似文献   

18.
课堂智慧     
有人认为 ,对传统篇目 ,教师上课已经很难出新。南京师大附中的一些老师一直主张语文课要有吸引学生的意识 ,每节课最好都能有些“亮点”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让学生动起来 ,感受语文的魅力。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有“灵机一动”生出的“点子” ,这些“点子”都是可遇而难求的智慧 ,是教师在实践积淀中随机迸发的思想火花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雕虫小技 ,卑之无甚高论……然而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有的甚至能让学生受用终身 ,而教师也有可能在这样的积累中逐渐成为雕龙者。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近来,在讨论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时,我们学校有的教师提出:“我们是‘收底校’,有些学生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材料,从上学那天起,学习就上不来,现在提高很难办到。”有的同志说:“教育对学生成长起决定作用,只要我们下功夫,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有,位教师反驳说:“既然教育对学生成长起决定作用,老师按大纲要求教的知识,学生就应该会,可是有的学生怎么教,他也不会。怎么解释?”这些看法我感到都不太对劲,但错在哪儿也说不清楚,希望能得到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原本可以按照教学计划,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可是偏有某个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合理、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更甚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为难”是否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呢?其实不然,不同类型的“为难”让教师面临不同的考验,只要教师能巧妙地化解,就可以使学生的“为难”变成助力,增添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的自身修养和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下面分述集中应对学生“为难”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