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日新”思想包括“自新”、“新民”和社会“惟新”几个方面.它根植于良知,形成于教化,完善于自求,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用之于修齐治平,无不恰到好处.“日新”精神养成之路径是“八条目”,行动的先后顺序是修身为先为本,治平为后为末;养成之时间是终其一生,所及范围包括人生活动的所有场所.“日新”思想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一部蕴含丰富教育理论、伦理思想和政治智慧内容的儒家经典.“明德”、“知止”、“修身”是贯穿于《大学》始终的核心理念.“明德”是《大学》之魂,“知止”是“明德”之深化,“修身”是“明德”之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重新审视“明德”、“修身”、“知止”理念的深刻内涵,传承其重视培养道德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崇尚责任和担当的传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大学》"絜矩"之道是平天下章句中的重要思想,也常被视为平天下理念实现的重要方法论。在儒家平天下理念实现的过程中,"絜矩"之道一以贯之,他人—自我—他人的关系转折、爱民如子的士人担当、以义不以利的处事风度,促进了儒家君子内修成人、外修平天下的现实可能性。儒家的"絜矩"之道所推崇的上行下效、推己及人的入世原则,体现了古代先贤关于修身和治国的朴素思想。  相似文献   

4.
武薇 《教育学报》2012,(3):115-120
《大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启示、影响和沾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大学之道"修己安人"的意义所在。它横贯"四书"之间成为没有缺环的完整思想谱系,更纵览古今由孔子上承尧、舜,历经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直到近代,成为一以贯之的儒家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现代中国乃至全球性的人文思想崩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情境下,大学之道通过现代性的诠释和转换能够也应当致力于弘扬道德尊严,解除现代社会中的道德精神危机,以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正确处理道德与知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为今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出自己的普世认识之方。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用"泰勒原理"中教育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结果的评价四个维度去解读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通过对比发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践行着《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许多原则,这就进一步体现了"泰勒原理"对课程设计的指导性和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的名义问题一直以来悬而未决,大大影响了人们封《大学》一篇的内容的正确把握。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对文中“大学之道”一句解释,认为将“大学”一词解释为“学问之大者”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大学》“知止”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理想信念迷失的问题,并且有愈加严重的趋势。《大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导书,文中关于"知止"思想的阐释对于解决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的迷失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大学》价值体系以三纲八目为框架,对人生路径进行了具体的设定。此体系是一个互动的、开放的体系,具有政治伦理交融、理想现实结合等特性,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儒学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自近代以来,儒家思想受到时代挑战,虽几经沉浮,但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存在着积极的现实价值,并进行着时代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在《墨经》中,"止"作为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共出现四次:一是利用对当关系推理进行反驳;二是用反例反驳对方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的一般结论;三是用与对方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来反驳对方演绎出的个别结论;四是反映模态矛盾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推理。  相似文献   

10.
黄静 《语文知识》2003,(6):11-11
著名国画《八骏图》中的“八骏”,是传说中周穆王的八匹名马。关于这八匹名马的名称,历来说法不一。《穆天子传》中有如下记载: “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  相似文献   

11.
“诗无达诂”.是对鉴赏诗歌“个性化”的一种描述。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汉学家尚德乐对《文心雕龙》中"文"的出现次数及意思作了解说,另外也有学者对"文心"或"文"作过相关阐述。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为底本进行研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为参考,联系其他文学现象展开具体分析,比如:"文"与自然、"文"与"雕画"等。  相似文献   

13.
《朱子语类》中的“问答”模式,展现形式多样,指涉内容丰赡。“问答”模式随问答主体的变化呈现出解惑式、考察式和启迪式三种不同的样态,其表述形态是“语”与“默”的交互更迭。具体有“语”之“曰”“怒”“叹”及“默”之“思”与“静”两种不同形态。“语”“默”更迭的内在意涵不但体现了朱子“言教”与“深教”的教学理念,而且彰显了朱子对儒家经典采取的“义理解经”和“切己体认”两种诠释方法的灵活运用。从一定意义上讲,“问答”模式中“语”“默”两种表述形态不仅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言说方式,更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表征着朱子理学思想形成的思维轨迹。  相似文献   

14.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几年来已引起社会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关注的素质教育,结合《四书》中《大学》所阐释的教育理论,论证了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建设一脉相承,历史是不能割断的。  相似文献   

16.
《大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作,而在其成为经典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二程兄弟是功不可没的。他们不仅将《大学》推向了一个至高的地位,而且还依据自己的理论学说对于《大学》分别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在他们所修改的内容中既彰显着相同的方面,也凸显出他们思想之间的细微差异。在研究二程思想时,关注他们各自所改正的《大学》无疑能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针对《墨子虚词用法诠释》中对"以"字用法的诠释,结合具体例句,侧重从"以"字的句法功能角度,对"以"字的名词义、用作第三人称指称同等用法进行商榷,并对"以"……"以为"、"上以/下以"等结构定性提出新看法。  相似文献   

18.
周美兰 《学语文》2007,(1):51-51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兼及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几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他的散文简洁精炼,并以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自然而著称,被称为典范的现代美文。  相似文献   

19.
宋儒王柏是学术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代表人物,争议的焦点就在于王柏“奋笔而改经”,其主要表现就是对《诗经》、《尚书》进行了大量的移易改动.清儒毛奇龄在《大学证文》中还认为王柏曾经改定过《大学》,列“王氏鲁斋改本”于“朱氏元晦改本”之后.王柏究竟有否改定过《大学》?文章认为,王柏改定《大学》的观点是不可信的.  相似文献   

20.
杨南翎 《考试周刊》2010,(26):37-38
本文对比分析了《初雪》中部分and句及其译文,旨在说明原文中and的妙用是英语重形合的体现,而曹明伦先生译文未译出其形却已达其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