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院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书院在千余年的历史中所积淀的文化精神、制度内涵,所创造的教育经验,为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现代大学文化创新,要筑牢立德树人根基,注重包容争鸣,涵养良好教风学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厘清了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产生的制度渊源和兴起动因,分析现代大学书院制的西方理论溯源和中国因应实践,讨论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构模式和各类功能定位。论文揭示出中国现代大学的建构模式呈现外在多样化,而内核趋于模仿性同构;培养定位存在多重培养功能,但核心定位模糊;组织定位下,书院处于双院组织中,双院协同难;文化定位中,书院处于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职业文化与通识文化的多维冲突中;课程定位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论文从精神内涵、组织机构、内生动力、社会认可等方面指出了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挑战。本文通过深入剖析现代大学书院制的理论与实践,旨在为我国自主构建现代大学书院体系提出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追溯中国书院文化的起源与流变,揭示书院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书院开始于唐代,其功能一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二是作读书休闲之用。宋代书院伴随着理学的产生而兴盛,南宋朱熹所到之处,则以创建兴复书院为首务,他以自鹿洞书院所写的“揭示”即学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院的首要功能是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文本的人文教育),其次,书院也是发展学术思想、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学术创造的重要园地,以及维系社会舆论的场所。书院制度还随着理学向东亚国家的传播而播迁到韩国和日本。  相似文献   

4.
闫祯  郭建耀 《教学研究》2004,(4):296-298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其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重要制度,如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励品行,非以弋功名、各用所长,因材施教及讲会制度等,不仅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且对现代研究生教育也具有极大的启示,亦可为我们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学书院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内地高校逐渐兴起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书院制服务于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书院教育符合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大学书院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书院存在的逻辑起点。大学书院需要相对独立的必要物理空间,大学书院和专业学院具有本质一致的目标,大学书院有助于解决学生培养存在的难题。从法定依据看,党委会决策的议事规则使得大学内设的书院具有了合法性,逻辑起点、必备条件和法定依据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书院的存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是在社会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新一代大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进行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院制改革的"道"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格完善的人为目的;书院改革的"法"是处理好传统与现实、学院与书院、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书院改革的"术"是构建一个充满着正能量的"场域",人、制度和物质基础是构成书院"场域"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7.
陈岩 《江苏高教》2017,(12):35-38
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是在社会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新一代大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进行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院制改革的"道"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格完善的人为目的;书院改革的"法"是处理好传统与现实、学院与书院、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书院改革的"术"是构建一个充满着正能量的"场域",人、制度和物质基础是构成书院"场域"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8.
闽都书院源远流长,已经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书院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台湾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闽都书院渡台山长、教谕的辛勤教学及其提供的教材、典籍.清廷治台213年间,设立的书院有61所之多,遍布岛内各地,大部分深受闽都书院教育宗旨、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之影响.清初台湾还是移垦社会,文化与风气较为落后,动乱频繁,只能以武力维持社会安定.台湾能从“武治社会”儒化为“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大学书院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在促进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教育生态发展以及学生全面成长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从现实来看,现代大学书院制作为传统书院制与西方住宿书院制模式移植的结果,在精神理念与性质定位、顶层制度设计、学问之道建构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思考。回溯历史,近代新儒家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坚持中国文化本位,沿循“哲学—文化—教育”思想理路,积极创建勉仁书院、复性书院、民族文化书院等新型书院以实现“教育救国”之伟业,为现代大学书院建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有鉴于此,现代大学书院建制要把握时代机遇,建构高质量发展方略,从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哲学维度出发,明确现代大学书院的内核精神,重视现代大学书院的传统文化研修与传承,践行现代大学书院的学问之道,最终实现本土生长的终极目标,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集宁师专学报》2017,(5):84-88
巢湖书院旧为义学,雍正十一年时下诏鼓励各地修建书院,知县朱谌始建,惜未成,后由华湘、涂宁等多次改建。咸丰八年因太平天国运动而毁,光绪三十一年巢湖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之后经历多次停办与恢复。巢湖书院的经费多数源于人们的捐赠,种类包括田亩、租、种子,还有荒地、庄房、麦租等。巢湖书院影响较大,地方志、书院志对其多有记载,其培养了众多人才,对于研究清朝的教育制度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促进了巢湖地区教育的发展,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于理学北传以及元朝政府对书院扶持政策等各种因素的促动,元代河北书院处于上升状态,不仅数量骤增,而且涌现了以封龙书院为代表的一些著名书院。此期河北书院不仅传播理学及经史道德,而且也实施科技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由此体现了其与南方书院以程朱理学及科举考试为中心的别样特色。  相似文献   

12.
由于理学北传以及元朝政府对书院扶持政策等各种因素的促动,元代河北书院处于上升状态,不仅数量骤增,而且涌现了以封龙书院为代表的一些著名书院。此期河北书院不仅传播理学及经史道德,而且也实施科技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由此体现了其与南方书院以程朱理学及科举考试为中心的别样特色。  相似文献   

13.
吴洪成  张阔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3):97-103,107
由于理学北传以及元朝政府对书院扶持政策等各种因素的促动,元代河北书院处于上升状态,不仅数量骤增,而且涌现了以封龙书院为代表的一些著名书院。此期河北书院不仅传播理学及经史道德,而且也实施科技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由此体现了其与南方书院以程朱理学及科举考试为中心的别样特色。  相似文献   

14.
吴洪成  张阔 《衡水师专学报》2011,(3):97-103,107
由于理学北传以及元朝政府对书院扶持政策等各种因素的促动,元代河北书院处于上升状态,不仅数量骤增,而且涌现了以封龙书院为代表的一些著名书院。此期河北书院不仅传播理学及经史道德,而且也实施科技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由此体现了其与南方书院以程朱理学及科举考试为中心的别样特色。  相似文献   

15.
书院与学院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教育传统,现代书院是20世纪教育变革的产物。大学书院制作为现代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高等教育组织与书院教育传统的融合。从组织机构及功能来看,它包括独立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特定教育机构下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两种类型。大学书院制的兴起,受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等因素推动,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深厚的文化教育基础。大学书院制融会中西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书院制与学院制互补,适应了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构建立德树人保障机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促进学术创新和教育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功能,是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晚清西学书院产生于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办学目的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是对传统书院专注诗赋与八股文教育的革新.在晚清没有文化突变的时代环境下,西学书院中学教育仍是根本和基础,重视文学教育,也没有完全排除科举教育.西学书院最终变成了清末科举变革的前奏和先驱,清末科举改革造成了考试文体和内容新旧衔接的断层,西学书院的课艺成为改革后科举考试的模仿对象,成为新的场屋秘诀和新科利器.  相似文献   

17.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书院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教育机构改革特别是现代学校改革的重要制度和思想资源,书院史研究也随之兴起。这股“书院热”的社会背景是西式学校制度弊病的凸显及其引起的批判和反思,思想背景在于道尔顿制、导师制等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这两方面共同形塑了新的书院概念;同时展开的书院史研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暂时弥合了新书院概念与书院历史实践之间的割裂,并为新书院概念贡献了历史依据。这一重塑的书院概念成为中国教育史及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典范,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书院是一个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组织,在培养人才、发展学术、传承文化、开启民智中体现出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意蕴,形成了以教育教学与学术科研结合、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倡导师生互动、培养独立精神、百家争鸣、兼容并蓄、崇尚自主精神、躬行践履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对于重振当代大学精神,完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校园关系,推动大学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书院制度建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不断完善、发展。贵德河阴书院是应政治需要,于清中叶建立起来的。清中叶时期,国力的强盛也为河阴书院的兴建创造了经济条件,并为贵德地区的教育带来一线生机。河阴书院的繁荣给当地的民族文化带来冲击,并使民族文化在与中原文化冲突中相融合,进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20.
郭旭 《教育文化论坛》2019,(2):126-129,140
《贵州书院史》以贵州书院与地方文化变迁为历史视阈,深入研究了贵州书院文化的发展和流变,深刻揭示了贵州书院历史变迁的动因、贵州书院时空分布及基本特征、贵州书院的讲学风采、贵州书院在近代中国的嬗变、书院文化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贵州书院史和贵州教育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是区域书院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